「搬」出來的雲裳小鎮

人民日報今起開設「區域協調發展微觀察」專欄,編輯記者深入基層、踐行「四力」,從一域觀全局、從全局看一域,以微觀視角展現各地區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生動實踐。

從北京大紅門出發,沿京台高速驅車40多分鐘,便抵達河北省永清縣的雲裳小鎮。

2017年新建成的這個小鎮,是河北省首批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重點項目,目前的一期、二期項目佔地面積410畝,建築面積62萬平方米,如今已是一座從業人員1.25萬人、年產值超50億元的「時尚新城」。

4月9日早晨剛6點,賀金平就開車趕往自家服裝店。

「7點,進貨商就進場啦,要抓緊把趕製的新貨碼好。」賀金平一邊翻賬本、盤點新品,一邊對記者說。她的店在永清縣雲裳小鎮的雲裳服飾廣場一號館,賬本上卻印著「北京大紅門」幾個字——「這是當年沒用完的本子」。

雲裳小鎮往北50多公里,北京大紅門,賀金平2003年開始創業的地方。昔日的大紅門服裝批發市場,「人多、車多,小小的店面,到處都是打包的貨物。門口幾乎天天堵車。」

高質量疏解發展並舉,對京津冀協同發展來說是一道必答題。2017年起,從北京搬出的服裝商戶中,有3800多家在雲裳小鎮有了新的發展之處。賀金平第一批入駐小鎮,開啟了「二次創業」。

「我們是疏解的行動者,也是疏解的受益者。」賀金平感歎,個人的命運,和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國家戰略緊密相連。

疏解不是簡單搬家。搬到雲裳小鎮,賀金平實現了轉型升級的夢想。「買下了一個近40平方米的店,又租了近60平方米店面。」搬之前店小,騰挪不開,只能掛20多個貨品,現在能展示一二百件,「店面擴大了10倍,年租金卻便宜了很多」。

搬來的不只是服裝商戶,做面料的來了,做紐扣拉鏈的也來了,上下遊的老客戶又牽上線了。

臨近上午10點,來小鎮採購的人越來越多。

老顧客常素壟從河北省香河縣來,以前常到大紅門進貨,疏解後,往來更便利。常素壟挑了幾樣貨,「其他的寄快遞,明天就能到」。

快遞驛站就在服飾廣場一樓。常素壟的包裹裝上車,運到附近的圓通速遞北方總部基地。貨車進出有序,分揀設備高速運轉,京津冀區域快遞次日達的比例達95%以上。

「今天的訂單挺多,發走400多件,賣了1.6萬元。」下午2點關店後,賀金平點了賬,喜不自禁。

關店後,賀金平到自家工廠看了看,「該換季了,請設計師做幾款新品。」她篤信,「踏實做貨,就有收穫」。

雲裳小鎮的變化、產業的孵化,詮釋了京津冀產業在疏解中轉型升級、在承接中孕育新機的協同發展密碼。

刊於《人民日報》2024.4.18 第1版刊於《人民日報》2024.4.18 第1版

人民日報記者 許諾 馬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