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BBA財報出爐:電動化轉型“攻守之間”難平衡

百億研發砸向的電動汽車業務,能否幫助其守住傳統主流豪華的地位?留給BBA的考驗還在繼續。

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 鞏兆恩 報導

“新老豪華”的交織下,於BBA而言,2023年依舊是守擂、反擊、突圍的一年。

截至3月21日,寶馬、梅賽德斯-奔馳、奧迪三家德系豪華品牌已陸續交出了2023年度財報。

三家車企的營收集體增長的同時,卻罕見迎來淨利的下降,隱藏在背後的是難成“利潤奶牛”的電動汽車業務。

電動汽車之於BBA,是退還是進,是攻還是守?

曾經“吸金”能力盡顯的豪華車企,不得不面臨在“電動化轉型”與“加速盈利”中找到平衡點的難題。

電動化轉型下,BBA淨利收窄

2023年,寶馬以1554.98億歐元營收超越奔馳,位居三家之首,同比增長9%,增速上也高出奔馳近7個百分點;奔馳2023年營收錄得約1532.18億歐元,同比增長2.1%;相比之下,奧迪全年營收不足700億歐元,較前兩家超1500億歐元的營收拉開差距,不及其一半,但增速最快,同比增長達13%。

罕見的是,儘管營收均有所增長,但淨利潤普遍下降,三家豪華車企都陷入了“增收不增利”的窘境。

根據BBA各家財報,奔馳全年實現息稅前利潤約197億歐元,淨利潤為145.31億歐元,同比微降1.9%;奧迪展現出營收13%強勁增長的同時,營業利潤卻同比降低17%,為63億歐元;寶馬淨利潤更是同比減少34.5%至121.65億歐元。

以上數據表明,儘管營業收入還在持續增加,但BBA的利潤率卻在承壓。2023年,奧迪營業利潤率為9.0%,2022年則為12.2%;奔馳調整後銷售利潤率為12.6%,同比下滑2個百分點;寶馬集團汽車業務的息稅前利潤率為9.8%,也低於行業預測的9.9%。

對此,奔馳將“營收上漲、淨利微跌”的原因歸結於淨定價、較低的原材料價格和生產成本的改善,與較高的通貨膨脹費用和供應鏈相關成本所抵消。而奧迪與寶馬則指出主要是受原材料價格和製造成本的負面影響。

事實上,利潤下降的背後,研發成本的持續增加也對其產生一定影響,難成“利潤奶牛”的電動汽車業務,一定程度上也拖累了BBA的盈利能力。

2023年,寶馬的純電汽車銷量達到了37.5萬輛,奔馳和奧迪也在電動化產品上取得了規模效應,但仍面臨著成本和技術方面的挑戰,持續增長的研發投入也都流向了電動化發展。

摩根大通(JPMorgan)分析師表示,除了製造成本上漲,寶馬利潤承壓的原因還在於其研發支出的增加以及電動汽車份額上升。2023年,寶馬研發成本大幅增長13.8%,上升至75.38 億歐元再創新高,主要加碼在電氣化、數字化以及自動駕駛等新技術方面的投入,並且為推動“新世代”車型的加速到來,2024年研發投入將達到頂峰。

與寶馬相同,投身於電動化轉型的奧迪,其研發投入不斷上升,並計劃於2028年前投入410億歐元加速轉型,其中295億歐元都將用於純電動汽車與數字化領域的研發;奔馳2023年的研發成本更是突破百億。

BBA開始分化

作為全球主流豪華品牌,如今也不得不面對在“電動化轉型”與“加速盈利”中找到平衡點的難題,是否要繼續以高端燃油車抵消新能源的消耗,等待電動業務的爆發?

至此,在電動化轉型的道路上,BBA也開始分化。

奔馳在競逐電動化的道路上率先踩下了“刹車”。梅賽德斯-奔馳董事會主席康林鬆在財報會議上指出,未來數年,電動汽車的價格仍將高於內燃機汽車,電動汽車與傳統內燃機汽車之間的可變成本平價“還需要很多年才能實現”。為此,該集團決定將繼續更新其內燃機汽車產品陣容,並決定將自身電動汽車銷量占總銷量50%佔比目標的實現時間,由此前規劃的2025年調整至2030年。

奧迪一方面繼續通過高額的投入,用於純電動汽車與數字化領域的研發,為接下來的電動化轉型加速注入“猛藥”;另一方面,也將根據市場狀態適時改變,增強自身的抗風險能力。

“對我們來說汽車的未來是電動的,這是毫無疑問的,過渡期可能是幾十年,這段時間里我們既生產電動車也生產燃油車、混合動力車,完全能迎接新的挑戰,可以克服市場波動。”奧迪全球CEO高德諾在財報會上數次重申,奧迪堅持電動化不動搖的同時,也不會輕易放棄燃油車,將通過多技術路線應對市場。

相對而言,寶馬的電動化轉型更為積極,進度也在預期之內。

2023年,寶馬集團實現了純電車型銷量占集團總銷量約15%的既定目標,新能源汽車銷量超過56萬輛。寶馬集團分析稱,2023年BMW和MINI純電動車是實現業務增長的主要驅動力;2024年將在中國市場提供11款純電車型;2025年將在全球投產“新世代”車型,並在隨後24個月內推出至少6款新世代車型,並且一直到2030年都會保持增長趨勢。

寶馬汽車集團首席財務官沃爾特·默特爾曾坦言電動車轉型帶來的壓力,他表示由於後期車型引入新電池技術的成本更高,至少在2026年之前,寶馬在內燃機和全電動汽車方面的利潤率不會達到同等水平。“而投資的本意在於,縮小與競爭對手的技術差距。”

當前,全球經濟形勢和汽車市場繼續充滿不確定性,地緣政治事件、貿易政策、供應鏈製約等內容仍是風險所在,恰逢各家電動化發展迎來關鍵時刻,對未來新車型的研發投入還將持續擴大。

內外夾擊下,BBA在財務上或將繼續承壓,感知到了風險的三家企業也選擇集體下調了預期目標:

寶馬方面預計,2024年汽車業務息稅前利潤率將在8%至10%之間,略低於預估的9.16%;奔馳預計,今年的營收將與去年持平,但回報率將下降;奧迪將2024年稱為“過渡之年”,預計全年營業收入在630至680億歐元之間,營業利潤率將在8%至10%之間,主要財務指標均較2023年有所下調。

中國市場仍是關鍵

從銷量情況來看,中國仍是BBA三家共同的關鍵市場。

寶馬憑藉在華82.49萬輛的銷量,位居BBA之首,占其逾三成銷量。值得一提的是,寶馬集團全球的純電車型增量最大的也來自中國市場。去年,中國市場售出近10萬輛BMW純電動車,同比增長138%。

中國高端市場除了對寶馬的銷量規模至關重要,寶馬電動化轉型與新能源技術的運用迭代方面,也離不開中國市場的貢獻。

2023年奔馳乘用車在中國市場銷量占其全球總銷量35%以上,體量優勢明顯,康林鬆表示“中國市場對我們而言至關重要”。

此外,奧迪2023年中國市場銷量同比增長13.2%至73.3萬輛,但增速落後於歐洲和美國市場,下滑為奧迪全球第二大市場,但仍為奧迪全球最大單一市場,為其貢獻了9.15億歐元的財務收益。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於電動化轉型初具成效的寶馬,奧迪在其最大的單一市場——中國,卻面臨著電動化轉型瓶頸,“e-tron”純電車型尚未像燃油車時代的“quattro”在消費者心中建立起認知,2023年該系列車型銷量僅為3.1萬輛,在新能源汽車勢頭強勁的中國市場遇挫。

BBA無法割捨全球最大的單一市場,且新能源勢頭正盛的中國市場,均選擇了持續擴大在華投入與合作。擴大在中國的業務佈局,挖掘中國電動化方面的本土優勢,支撐企業發展,也是“豪華三強”接下來的在華重點。

針對有些國家和地區對中國電動汽車採取的貿易保護主義措施,發起反補貼調查等行動,康鬆林、齊普策、高德諾均指出了上述措施的錯誤性,並強調會支援自由貿易,進口中國汽車,而且走向海外參與全球競爭也是順應市場發展規律的必然表現。

接下來,立足於電動化轉型的背景中,有著中國電動汽車優勢的合資公司,將作為重要部分為BBA在華髮展提供更多的助力。

華晨寶馬旗下的瀋陽工廠作為寶馬集團全球規模最大的生產基地,承擔起了新產品本土化生產的重任。據悉,寶馬將從2025年下半年開始投產新世代車型,2026年國產BMW新世代車型將在瀋陽工廠投產。

而奧迪將從一汽、上汽雙線發力,計劃在年底推出首批純電動車型,同時與上汽集團聯合開發全新的智能純電車型,利用上汽集團在智能網聯和智能駕駛領域的先進技術,雙方聯合開發的車型將於2026年推出。

奔馳方面,2025年將推出模塊化架構(MMA)平台,北京奔馳將投產基於此平台的車型,包括為中國市場打造的長軸距版本。此外,MB.EA、AMG.EA和VAN.EA等平台將隨後推出。

值得一提的是,3月25日,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24年年會上,康林鬆在致辭中再度提及了中國汽車產業,他表示“隨著開放政策的進一步落實,中國市場將進一步增長並引領全球汽車行業的發展。梅賽德斯-奔馳也將繼續緊抓中國市場發展機遇,加強與中國夥伴們的合作,不斷擴大在華佈局,助力汽車產業的電動化和數字化轉型。”

除了在華佈局重點車型、打造電動化平台之外,面對中國市場新能源滲透率的持續提升,奔馳、寶馬這對曾經的“敵人”也握手言和,去年11月底宣佈將以50∶50股比在中國成立一家全新的合資公司,重點將圍繞“超級充電網絡”展開。2024年,這一補能網絡的建設或將為其進一步提振電動化產品銷量助力。

這一行為,也被外界定義為豪華品牌的“抱團取暖”,面對國內競爭激烈的新能源汽車市場,聯合迎戰中國自主品牌的崛起。

乘聯會最新數據顯示,2023年自主品牌乘用車市場份額為52%,比上年同期提升4.6個百分點。自主品牌的強勢崛起已成為事實,合資品牌正在逐漸邊緣化。憑藉長久以來的品牌積澱,BBA在中國豪華車市場尚處於堅挺位置,但依舊要面對自主新能源品牌對高端市場的猛烈衝擊。

2023年,自主品牌搶灘登陸高端賽道,不斷衝擊著國內豪華車市場的競爭格局,持續擊破價格“天花板”,理想、蔚來、仰望、問界等在新能源市場的浪潮中,開始通過品牌向上圍剿BBA。

而自主品牌憑藉電動化方面的先行佈局以及對本土消費者的心智需求摸索,正有力衝擊著同級市場的競爭格局,傳統豪華品牌承壓,在華如何守勢、反攻、突圍,使品牌不在新能源時代折戟,還需要繼續“摸索”,也是BBA未來幾年需要攻克的難題。

站在汽車產業變革的十字路口,在規模上有所差異的“豪華三強”,如今在電動化轉型、在華髮展戰略方面也開始調整。

百億研發砸向的電動汽車業務,能否幫助其守住傳統主流豪華的地位?留給BBA的考驗還在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