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當年|《西遊降魔篇》:星爺走下神壇

編者按:這裏是一個懷舊劇場。

2013年2月10日的春節檔,《西遊降魔篇》上映了。最終順利收穫12.5億的票房成績,拿下當年的票房冠軍。這部影片是周星馳繼《長江七號》(2008)5年後,又一次坐上導演椅的作品,而文章、黃渤等大陸演員成為影片中主要的喜劇擔當,也標誌著周星馳開始了全面和內地影視圈的合作。這些都暗示了星爺已經離開他出生和成長的港圈文化,嚐試著在人生下半場開拓全新的創作方式。

客觀來說,這是讓人難以讚賞的藝術風格轉型。即使3年後《美人魚》以接近34億的票房成績又刷新了國產片的紀錄,但豆瓣評分6.7甚至比《西遊降魔篇》的7.2還要低些。而又3年後的《新喜劇之王》5.7的豆瓣評分,更是周星馳電影口碑中的穀底,6億的票房成績也與之前兩部作品相差甚遠。 

《西遊降魔篇》海報《西遊降魔篇》海報

對於電影市場,有時一部影片的票房成績是滯後的,並不能完全匹配影片本身的質量。有的大片因為主創人員或是題材的“品牌”效應,會吸引不少觀眾走進影院而賺得盆滿缽滿,可一旦影迷的期待沒有滿足,走出影院覺得不值,那麼之後就會不再相信這個“品牌”的宣傳。提前預支的好口碑和票房,如果不匹配效果,那麼下一部作品也會從票房上再還回去。就像這幾年“開心麻花”的喜劇廠牌,浮浮沉沉,新片多在消耗之前偶出佳作的好印象。

對於《西遊降魔篇》來說,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延續20年對於“周星馳無厘頭”喜劇風格的認同,以及從眾多港片中收穫的種種歡樂,讓不少影迷對“周星馳”三個字產生了頂禮膜拜的心情,從一部影片的娛樂甚至上升為一種信仰。“情懷”,以及“欠星爺一張電影票”的說法,也被電影宣傳方用來進一步擴大影片的影響力。這種宣傳文案,從《西遊降魔篇》開始,在後面《美人魚》、《新喜劇之王》中又被拿來反複使用,再一再二之後,影迷們終於意識到“欠星爺的電影票”,雖然補了好幾回,卻始終沒能再看到能與舊日周星馳電影相匹敵的作品,“星爺”的神話,在不知不覺中也從電影市場中退去了。

但在十年前,由於沒有後面兩部電影的誕生,所有人還無法預測《西遊降魔篇》究竟是周星馳風格轉型的嚐試尚未成熟,還是江郎才盡的開始,甚至是否一時低估了影片的價值,也許隨著時間的積累,會重新認識到這部影片還有不同的深意?在一種對“星爺”滿懷崇敬的、戰戰兢兢的心情中,以及面對著當日仍有大量的星爺粉絲,在網絡上充斥著對周星馳造神式的讚譽,似乎很難直接給《西遊降魔篇》打上“大爛片”的標記。

說不定,這是另一部《大話西遊》呢?  

《大話西遊》上下集,是不會因為時間而褪色的經典電影。它看起來很好笑,其實又讓人看得很好哭。

上下兩部《大話西遊》的“鹹魚翻身”,堪稱周星馳從影生涯中的最大奇蹟。那部由劉鎮偉擔任導演和編劇,周星馳、吳孟達、朱茵、莫文蔚、藍潔瑛等人出演的影片,在1995年春節時於香港上映票房慘敗,卻自1998年開始,由於央視電影頻道和大量地方台影視頻道的反複播放,開始被大陸觀眾熟知。眾多當日的青少年觀眾,既驚訝於脫胎自《西遊記》的後現代無厘頭喜劇風格,又被不羈浪子、癡情俠女、無緣宿命的故事所感動,從一部喜劇片中看出了禪宗般的人生頓悟,甚至無論自己經曆過幾回戀愛,都對“愛情”有了更為深刻的想像。這種流行文化式的全體青年觀影體驗絕非描述上的誇張,當時不少網絡上興起的小說“同人創作”,包括2000年一本《悟空傳》的廣泛傳播,都是受到了《大話西遊》的影響。

《大話西遊》上下部至今還擁有著豆瓣最受歡迎的電影第45位和第20位的成績。如果說《大話西遊》之前,周星馳是風格獨特的“無厘頭喜劇”,以及港產商業電影的一支,那麼隨著《大話西遊》走出錄像廳,通過電視傳播被更多大陸觀眾熟知,“周星馳”已經已經成了一種文化符號,成為了反抗陳腐和無趣的青年代表,看不懂或是不喜歡“星爺”,就說明一個人在“文化上”已經落後了,已經“趕不上潮流”,已經“老了”。甚至只有中學畢業的周星馳去北大演講,去人大等大學領取名譽聘書,都成為了當日重要的社會文化事件。這種文化上的自我認同,就好像喬布斯在世時的蘋果手機,或是今天的B站,本來都是實用的功能,最後上升到了一種用戶的共同信仰。 

周星馳2001年去北大演講,號稱是首位去北大開講座的藝人。其實是不是首位不重要,只是預示了原來“無厘頭喜劇”和電影節上獲獎的電影一樣,都是可以登上廟堂的電影文化。視覺中國 圖

其實今天再看,“周星馳”也只是香港電影最火紅的年景中,眾多努力拚搏的香港電影人中的一員。而《大話西遊》的集體創作中,編導劉鎮偉和其他演員的助力,也是影片成功不可缺少的部分。而“周星馳”成了最大的代言人和領獎者,成了“神”,可能也並非他本人所願,只是當日社會文化浪潮中的一種現象罷了。

在《大話西遊》的巔峰之後,周星馳擔任導演和主演的《少林足球》(2001年)和《功夫》(2004年),雖然口碑頗佳,藝術上的嚼勁卻比《食神》(1996年)和《喜劇之王》(1999年)要差一些。而到了周星馳自己不再出任主角的《長江七號》(2008年),更成了過於簡單的兒童電影,“星爺”創作的功力,在那個時候就已經可以看出衰退的跡象了。 

周星馳肉眼可見地變老了,是個明顯的事實。2012年12月,周星馳出席《西遊降魔篇》北京記者會。視覺中國 圖周星馳肉眼可見地變老了,是個明顯的事實。2012年12月,周星馳出席《西遊降魔篇》北京記者會。視覺中國 圖

在《西遊降魔篇》中,這種藝術上的衰退甚至發展到了令人困惑的程度,變成了喜劇感與恐怖感交雜的變異失控。而這種整體風格的失準,也延續到了《美人魚》與《新喜劇之王》。“星爺”似乎像一個味覺退化的老年廚師,“手藝”還在,“火候”尚可,但對於“味道”的把控卻讓普通觀眾越發覺得難以適應。

如果是第一次看《西遊降魔篇》,很難想像在春節檔的闔家歡氛圍中,突然看到影片開篇中魚怪殘忍地吞噬村民和可愛的小女孩,或是後面黑店裡把人肉當成豬肉在火爐中掛烤,這會對毫無心理準備的正在過年的觀眾造成什麼樣的衝擊。同樣的,後面黃渤扮演的“孫悟空”現出猴子原貌後,CG製造的矮小猙獰的“齊天大聖”,又會讓人覺得多麼地心理不適。這些殘忍與醜陋的畫面,如果不是出自“周星馳”的導演構思,多半會被觀眾罵死。而出自“周星馳”的手中,可能觀眾會再一想,哦,原來妖怪本來就是這麼令人恐懼的,哪怕在喜劇片中,妖怪也不會變得更可愛,這可能是導演力圖在還原一種殘忍的真實感。

也許周星馳對於扮演了十多年同樣類型裝瘋賣傻的小人物,內心已經感覺到了深深的厭倦,所以他情願自己不再出演,而是執起導筒讓別人繼續扮演舊日的自己;同樣,對於港產“驚悚喜劇”、“殭屍喜劇”等風格已經撚熟於心的周導,對於“驚悚”和“恐怖”,也有更為直觀的追求,不喜歡再追求常規化的視覺表現,而是要拍得“真的很恐怖,能嚇到觀眾的那種恐怖”。 

猙獰的孫悟空和豬八戒造型讓觀眾印象深刻。但印象深刻不代表就是好。

誇張一直是港片的重要特徵,在周星馳與大陸合作的三部影片之中,誇張的程度甚至更超過他前期只擔任主演時,其他導演對影片的總體把控,超過了文化上大陸觀眾的可接受範圍。在《西遊降魔篇》或是《美人魚》中,“神怪”的誇張和“富豪”的誇張,都還能讓人看個熱鬧,到了《新喜劇之王》中,“誇張”的普通人則一眼就能看出與“真正”的普通人相去甚遠。周星馳執導的影片中試圖放大“誇張”帶來的喜劇和意外感,但是之前那些基於香港普通市民的“小人物的卑微”,卻越來越缺失了,而使得影片幾乎沒有什麼真正能打動人心的段落。 

黃渤隨手一段舞蹈表演,有點誇張,卻展示了不錯的舞蹈功底。黃渤隨手一段舞蹈表演,有點誇張,卻展示了不錯的舞蹈功底。

當失去了小人物的根基時,其他錦上添花的動人元素,似乎也變成了徒有其表。比如《西遊降魔篇》中把《大話西遊》的音樂又拿來使用,比如盧冠廷《一生所愛》這首歌曲的再度改編,甚至還有個讓主角唐僧用來降魔的《兒歌三百首》搞笑版。這都是對《大話西遊》中“Only You”的一種借鑒。然而種種元素的堆積,卻依然只是讓人想起《大話西遊》,卻與原作的精神主題相去甚遠。愛而不得、造化弄人、以及最後失去感情的痛徹心扉已經不存在影片之中了。

同樣薄弱的還有整體的故事構架。多達8人的編劇名單,說明《西遊降魔篇》是周星馳帶著大家“攢出來的劇本”,是由很多看似好笑、驚悚或“我不愛你你卻不愛我”的刻意虐心情節組成的段落拚盤,卻很難說有故事上有前後統一的主題和編劇技巧的貫穿。這同樣與《大話西遊》精心設計而令人意外的劇情走向相差甚遠。

這些都是周星馳過去熟悉的創作方式,熟悉的底層人物之間相互拆台搞怪的情節,甚至對對方人格和尊嚴充滿嘲諷和侮辱,最後卻又相互支持走到了一起。而愛情的描寫,始終也是一方對另一方極度的單相思之中,甚至喪失自尊也在所不惜。這些所有特別設置得特別“狠”的情節,如果缺少了對其中真正底層人物世態炎涼的深刻寫照,那麼就會變成一種讓人難以忍受的受虐和被虐關係。角色之間的情感和聯繫,也變得難以讓人感動。 

唐僧和段女生的感情,本來應該是影片中最大的亮點,但兩人沒多少讓人覺得感人的互動。唐僧和段女生的感情,本來應該是影片中最大的亮點,但兩人沒多少讓人覺得感人的互動。

但也不能因為這些不足,就說得《西遊降魔篇》一無是處。影片最大的強項,也是周星馳作為導演一貫的優勢,在於他作為“頂尖演員”對於表演的理解和精準把控。雖然不少影評對“所有演員演出來都像周星馳”的效果有些質疑,但導演能對演員的指導和把控到這個程度,首先就不是一件易事。

在影片中,即使所有人的表演風格和“無厘頭”是類似的,還是能看出誰是演技更好的演員,誰只是徒有“周星馳表演風格”的外形。不得不提到影片主演,現在已淡出影壇的文章,即使在周星馳強大的風格指導中,仍然保留了不少自己“青年才俊”的表演特徵;而黃渤同樣把一種平民化的“浪子土嗨”演得很好,同時也有小人物的狡猾和奸詐。這都保留住了演員自身的魅力,也體現了他們演技上的水準。

周星馳善於讓普通的演員貢獻出還不錯的喜劇表演,讓優秀的演員也不會失去自身光芒。而眾多配角離開他之後,在其他影視片中幾乎沒有再度出彩的機會,也側面證明了星爺對喜劇表演的理解,是非常獨到和細緻的。很多人後來在學習模仿周星馳的風格,包括參加了《西遊降魔篇》拍攝的盧正雨,卻沒有人能接近周星馳的程度,一大差別就在於對於表演的細節和理解遠沒有達到周星馳那種級別。

周星馳是那種即使去演正片,也可以演得很好的喜劇演員。他的喜劇表演中蘊含了很多“正規的演技”,而不只是“誇張耍寶的喜劇表演”。 

文章和黃渤在周星馳的影片中都演得很投入,證明了他們是風格多變的好演員。文章和黃渤在周星馳的影片中都演得很投入,證明了他們是風格多變的好演員。

只是作為導演的周星馳,《西遊降魔篇》仍然是很潦草的。大量的CG效果並沒有提升影片的品質,總體來看尚可的製作水準並沒有把影片從小品的路子中拔高出來。這跟《大話西遊》雖然製作上還顯粗糙,但是故事和主題都頗為用心的感覺是完全不同的。雖然《西遊降魔篇》商業上有意借助《大話西遊》的口碑再獲成功,但上映後觀眾的口碑也並沒有太過買賬。

自此星爺開始走下神壇。在所有人意識到之前,“無厘頭喜劇”的風格已經悄然謝幕了,未來甚至周星馳都難以再複製成功,而成了電影曆史上的一個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