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丨IPCCAR6第一工作組聯合主席翟盤茂:氣候變化對人類未來將產生越來越重要影響

2023年3月20日北京時間21時整,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在瑞士因特拉肯舉行新聞發佈會,正式發佈第六次評估報告(AR6)綜合報告《氣候變化2023》。

IPCCAR6綜合報告

綜合報告在編寫過程中經過了兩輪政府評審,共收到近7千多條政府評審意見。最後在為期一週多的會議上經過195個成員國代表逐行審閱通過。報告的發佈將為國際社會和各國政府進一步推進氣候行動、實現可持續發展提供重要的科學基礎。

中國氣象局是IPCC的國內牽頭組織部門,在IPCC評估報告框架的製定、組織推薦中國優秀科學家以及發揮全國各部門力量參與IPCC評估報告編寫、組織對IPCC報告政府評審、組團參加IPCC會議等方面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通過IPCC平台積極向國際社會展示了我國科學家在氣候變化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觀點。

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研究員翟盤茂

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研究員翟盤茂是IPCC第六次評估報告第一工作組聯合主席,綜合報告核心編寫組成員,科學指導委員會成員,他還作為主要作者參加了IPCC第四、第五次評估報告編寫,深度參與了IPCC報告的撰寫工作。3月21日,剛剛從瑞士IPCC第六次評估報告綜合報告審批大會回到北京的他接受了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的專訪,對報告的重點內容和重要意義一一做出瞭解讀。

以下為專訪全文

目前所做還不夠

澎湃新聞:相比較之前的報告,AR6綜合報告,包括整個第六次評估系列報告中,最重要的新發現和觀點是什麼?

翟盤茂:首先我覺得要客觀理性地看待綜合報告。綜合報告在IPCC當中不屬於原創性的評估報告,是我們依據第六次週期發佈的第一工作報告、第二工作報告、第三工作報告,加上三個特別報告:《全球升溫1.5攝氏度》、《氣候變化與土地》,還有《氣候變化中的海洋和冰凍圈》六個報告的結果進行重新歸納、總結和綜合。

嚴格地講,它的所有結論,都必須在前面的評估報告和特別報告里找出支撐來。它把整個系列報告形成新的故事鏈。全部報告內容太多,綜合報告把其中的亮點、政策相關的要點“撈”了出來。當然,第六次評估報告綜合報告的編寫方式、要點和第五次評估報告不一樣,要不然就沒有必要來重複地講。

這次的綜合報告主要從三個方面,第一是氣候變化和影響及其適應和減緩方面的現狀。換句話說,就是我們對氣候變化的認識,我們經曆的影響,以及我們人類的應對,到底現在做到什麼樣了?

第二部分講的是未來的氣候變化會怎樣,會經曆哪些風險,以及我們長期來看(到21世紀末)如何應對。

第三部分就是我們近期應該有哪些應對的行動。

這裏每一部分都有新的說法。比方說第一部分,指出現在全球平均溫度已經升高了1.1攝氏度,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繁地發生。而且這種溫度的增暖跟極端事件變化是連在一起的。這就是對未來情況的一種鋪墊:我們現在離升溫1.5攝氏度已經不遠,甚至很近,每一點升溫都會產生很重要的影響。

具體從影響上來看,這次報告主要突出了對“脆弱人群”的影響,一個重要的思想就是“公平公正”,體現在大會主席提出的“將有效和公平的氣候行動主流化”。

此外,因為以前很多都是強調減排,這次把適應問題也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上,談到了損失損害的問題。就是氣候變化會真實地帶來影響,對我們的自然系統,對人類社會都會帶來很大的影響,而且這些風險會伴隨著未來氣候變暖進一步增長,有些可能是人類無法適應的。

另外,報告也談到了我們的現狀,現在我們做了許多應對的行動。包括適應方面也有各種可圈可點的地方,但是報告主要是想強調目前所做的一切,應對未來不斷加劇的氣候變暖還是不夠。

1.5攝氏度會被突破嗎?

澎湃新聞:報告指出, “持續的溫室氣體排放將導致全球變暖加劇,根據考慮的情景和模擬路徑,最佳估計在近期(in the near term)達到 1.5攝氏度。全球變暖的每一次增加都會加劇多重和併發的危害(高信度)。近期指的是怎樣一個時間概念,突破1.5攝氏度意味著什麼?

翟盤茂:我的看法是對1.5攝氏度這個概唸到達的具體時間不要進行太多渲染。Near-term實際上就是2020到2040年。IPCC報告第一工作組報告中評估的未來所有情景,都是在2020到2040年間可能達到升溫1.5攝氏度。因為IPCC定義的全球變暖,衡量的是20年的平均值。我們現在講的全球已經升溫1.1攝氏度也是平均值,不能因為單獨幾年的升溫超1.5攝氏度,就說全球溫度已經超過1.5攝氏度。

這次報告中主要的鋪墊就是告訴我們,未來我們將經曆升溫達到1.5攝氏度。而且《巴黎協定》的原文是,“把全球平均氣溫較工業化前水平升高控製在2攝氏度之內,並為把升溫控製在1.5攝氏度之內而努力”。 真正的目標(2攝氏度)叫goal,1.5攝氏度是努力(pursuing effort)。

澎湃新聞:第六次評估報告(AR6)的一個關鍵任務,就是為2023年《巴黎協定》第一次全球盤點提供科學參考。從現在到2030年,我們如何來理解這份報告的重要性?

翟盤茂:IPCC報告始終是一個科學的報告。當然,它在曆史上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UNFCCC)上都發揮了很重要的作用。IPCC報告始終保持著政策的相關性,但是又必須保持著政策的中立性。它的主要目的是給政府決策者,給老百姓提供決策方面的科學支持,提供政策的選項。但這個選項背後,一切都要以客觀事實來說話。它無法完全替代各國政策,但它是氣候變化應對政策製定的重要參考。

IPCC綜合報告指出,現在我們做的遠遠不夠。如果把各國政府現在已經付出和承諾的努力放在一起,還是實現不了《巴黎協定》的目標。IPCC是從科學上,而且從全球的角度上來算這筆賬。但是全世界能那麼快,那麼容易做到嗎?現在具有了多種應對措施,在減排方面,而且現在不少國家已經見到了明顯的效果,但關鍵是在全球這麼大的規模上,各個國家發展階段、發展方式、能源稟賦差異很大,怎麼能統一、快速地做到,有難度。畢竟要每個國家自願積極地來響應,每個國家要根據它的實際情況來決定發展道路,同時要在全球背景和趨勢下考慮如何來實施。

2022年巴基斯坦遭遇“史詩級”洪水

氣候歸因是研究重點

澎湃新聞:報告指出,在全球變暖背景下,未來各種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會更頻繁,且會產生更加複雜和難以管理的復合和級聯風險(高信度)。 我們如何來理解這樣的風險增加?

翟盤茂:根據目前的研究,全球變暖將引起極端高溫事件越來越頻繁,這是確定性最高的。復合事件是這次報告中的一個新關注點,所謂的復合事件是指多個極端事件同時發生,先後發生,或在不同區域同時發生,都可以叫復合事件。其中一種呢,就是更“復合”的,比如說高溫跟乾旱同時發生,且相互作用(例如去年長江流域的極端高溫乾旱);又比如沿海地區受到海平面上升影響,風暴潮加上上遊來水,對沿海城市形成復合的災害。

還有一種,就是一個事件會觸發另一個事件的產生。但這些都是比較新的一些研究成果,還要進一步加強研究,但是現在IPCC第一工作組評估認為,氣候變暖之後,這些極端事件都有增加的傾向,但是像復合事件,級聯事件變化的認識上目前只有中等信度。

澎湃新聞:這幾年,圍繞氣候歸因研究(氣候變化與極端天氣氣候事件之間關聯)越來越多了, 您的團隊參與的最新一份研究表明:2020年長江流域極端降水受人為引起的氣候變化影響。歸因研究在推動氣候認知和政策討論方面,能發揮什麼樣的作用?

翟盤茂:實際上氣候變化的影響關鍵是歸因,很大程度歸因是研究人類活動到底有怎樣的影響,因為氣候變化也可以由自然原因導致。我們現在做的歸因科學研究,對於長江極端降水與人類活動之間的關聯,現在的研究模式水平還沒法直接做出很好的結果。所以我們用兩步法,首先因為我們都知道海洋溫度的變化會影響某些區域的降水,這是在以前有很多研究基礎的,所以我們現在研究的就是,海洋溫度是不是受到了人類活動的影響?

還有一些歸因研究難度還是很大,如2021年河南強降水事件,現在我們還是只能做到部分歸因,但未來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

澎湃新聞:作為一個科學家,您對公眾最想傳遞的信息是什麼?

翟盤茂:我想傳遞的聲音已經反映在IPCC報告里,我不想再額外加個人的觀點進去。IPCC報告綜合、客觀、全面反映了科學的事實。

從科學的角度來說,要告訴大家的是,首先,氣候變化是真的,是我們真實所經曆的。我們將越來越多經曆這種氣候變化的影響。而且會對我們人類的未來、生態系統等產生越來越重要的影響,所以我們要儘早採取有效的行動來應對氣候變化。

(實習生劉婉晴對文本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