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赴港買保險火了!打飛的投保划算嗎?

在上海某大型廣告公司任職的藍嵐至今還記得自己2016年去香港海港城買保險的情景。“樓下星巴克里坐滿了簽單的人,商場外面站滿了吆喝買保險送開戶的銷售。”在這種熱潮下,藍嵐也跟風在友邦為自己和孩子各購買了一份重疾險。

如今,已經交了六年保費的藍嵐卻愈發覺得,自己手中的這份保險有點“雞肋”。

隨著內地存款利率走低、預定利率上限3.5%等傳統壽險產品停售,赴港投保再次吸引不少人的關注。打飛的去香港買保險划算嗎?投保和理賠有哪些注意事項?

內地新單保費已超2019年

記者近日在保險公司林立的香港海港城看到,即便是週日,保誠保險等保險公司門口仍陸續有銷售帶客戶前來簽單。而在工作日,不少銷售則在海港城外舉著寫有“香港保險”的牌子招徠顧客。

預期收益率較高的儲蓄險據稱受到高淨值人群追捧。有保誠保險經紀人透露,以前購買香港保險的主力是中產,而疫情後成交的“大單”居多,主要是高淨值客戶用來做資產配置,有一個團隊甚至出現了總保費1億港元的大單。

8月31日,香港保險業監管局公佈了2023年上半年香港保險業的臨時統計數字。儘管期內毛保費總額達到2957億港元,較去年同期下跌1.4%,但2023年上半年內地訪客的新造業務保費上漲至319億港元,相等於個人業務總額的31%,超越2019年同期分別錄得263億港元及26.4%的相應數字。據此計算,內地訪客貢獻的新造業務保費較2019年上漲約21%。

“最近來諮詢香港保險產品的客戶超級多,有時候一天就要接5、6個相關的諮詢。”西安的一位保險經紀人張楚楚(化名)告訴中新經緯,由於9月1日內地銀行又迎來新一輪存款利率下降,再加上7月31日預定利率3.5%的保險產品下架,香港保險市場再次被關注。

在張楚楚印象中,上次香港保險如此火熱之時,還是在2019年。彼時,客戶向她瞭解友邦的一款理財保險,張楚楚決定自己先買來嚐試,“那時候這款產品特別火,我也買了。”

張楚楚坦言,她所接觸的客戶中,之所以會選擇香港保險,更看重的是多幣種配置,以及為未來孩子出國留學做準備,因此配置一些美元資產。

深圳的林君(化名)是在2017年經朋友介紹買入了一份香港的保險產品,他周圍也有很多朋友在香港買了保險。“雖然保險是消費品,以保障為主,但是我在香港買的這款產品是重疾加終身壽險。它的出險條件是發生重疾了,保險公司就賠你;如果沒有發生重疾,自然去世了,終身壽險不僅賠付,還有每年累積下來的投資分紅。內地的保險產品和香港的不同,據我瞭解,內地的重疾險保額是固定的。”

林君介紹,他購買的保險產品每年保費1800美元,繳費30年,總保費5.4萬美元,保額為10萬美元。“這5萬美元買股票說不定虧一半,還不如買個保險,不僅有一份保障,還有投資分紅。”

“簽完單都不知道自己買的是啥”

六年前,剛成為新手媽媽的藍嵐意識到自己肩上又多了一份責任。在朋友的宣傳下,她藉著出差的機會在香港入手了兩份友邦的重疾險,每年需要繳納2.5萬元人民幣的保費。

“當時其實不太懂香港的保險,遇上的經紀人也不太專業,我簽完單了都不知道自己買的是啥。”藍嵐說。

直到收到保單後,開始仔細看條款後,藍嵐才發現,相比內地保險,香港的保險健康告知是“無限告知”的。這也就意味著除了感冒發燒,還有其他的疾病和異常都要告知。如果在理賠時調查出沒有如實告知的情況,將極有可能被保險公司拒賠。

北京一名友邦保險經紀人告訴中新經緯,在內地買保險填健康問卷內告知時,如果上面沒有相關選項就可以當作自己不知道。“畢竟人有點小病去醫院很正常,我們記不住有過體檢或者就診記錄也很正常。”

張楚楚介紹,香港要求投保人履行的是無限告知義務,無論保險公司是否問到,只要和保險合同的承保相關,投保人都需要如實告知。

除了擔心自己健康告知不全面導致後期理賠難,另一個讓藍嵐擔憂的點是,如果一旦真出現需要理賠的情況,如何將理賠款轉回內地。和藍嵐一樣在2016年赴港買了兩份保險的黎莉(化名)在理賠時就遇到了問題。在理賠審核通過後,她得知理賠款既不能打入內地賬戶,保險公司的支票也不能在內地進行兌換,直至開關後她去香港開了銀行戶頭,這一問題才算得到解決。

原中國保監會曾在2016年發文提出,內地居民個人到境外購買人壽保險和投資返還分紅類保險,屬於金融和資本項下的交易,是現行的外彙管理政策尚未開放的項目,存在一定的政策風險。此外,如以期交保費方式購買長期壽險保單,也可能存在因外彙支付政策變化導致無法交納續期保費的風險。此外,該文還指出,內地居民在香港購買的保單,賠款、保險金給付以港幣、美元等外幣結算,消費者需自行承擔外幣彙兌風險。

由於遇上的經紀人不夠專業,一開始藍嵐並不知道買完保險後可以在香港當地銀行開戶,有幾年的保費她都是讓家人或者委託朋友過去香港交的,這無疑也增加了她的投保成本。

這些也讓藍嵐愈發覺得,自己手中的保險有點“雞肋”。而如今,已經連續繳納六年保費的她也無法讓自己就此“下車”。此前,原中國保監會亦就內地居民赴港投保發文提示,中途退保時,投保人只能獲得保單的現金價值。香港監管部門對保險產品的現金價值無具體要求,大多數長期期交保單在保單前期現金價值很低,前2年甚至為零,客戶如果退保將承受較大的損失。

“一般年保費低於2萬美元以下的客戶都不建議去香港,還不如在內地買。”張楚楚說。

站在預算較少的客戶立場看,張楚楚算了一筆賬,去香港有一定成本,包括機票、食宿甚至銀行開戶等,假設從西安出發,一趟下來成本最少5000多元。

“很多預算較少或者可投資額度較少的客戶去買香港保險,完全是跟風。雖然買分紅險與內地相比收益率稍高,但在資金量少的情況下,考慮到中間的換彙手續費、彙率波動、路途上的成本,實際收益可能並不如想像的那麼高。”張楚楚說。

看上去很美的演示利率

根據計劃書的演示,香港多款儲蓄分紅險預期內部收益率可高達6%-7%。這也是吸引不少投保人選擇香港保險的重要原因之一。

前述友邦保險代理人告訴中新經緯,香港保險展示的利率為演示利率,但是不一定能達到,在購買前可以看下實際的分紅收益率。演示利率,指的是用於演示人身保險新型產品對應資產的未來年投資收益的假設利率。

張楚楚也不推薦金融投資不熟練的客戶去香港投保。“香港保險與內地有很多不一樣的地方,比如增額終身壽,內地保險的收益會寫在合同里,現金價值是多少就是多少。但是香港保險的收益分為保證收益和不保證收益兩部分,保證收益的部分通常很低,收益率只有1%-2%左右,非保證收益,是根據保險公司的經營狀況和當時計劃書的演示給客戶看的,每年進行派發紅利。”張楚楚說。

據她介紹,由於香港保險公司的投資是面向全球的,投資能力相對較強,目前幾家保險公司的分紅派發還可以,但也會有波動。比如某款保險產品在2016年至2017年一段時間,其分紅派發實現率在50%至70%左右波動,沒有達到演示收益那麼高。但近幾年,整體派發基本上按照100%,也就是演示收益給客戶如期派發。

保誠保險官網顯示,履行比率是比較保單實際派發的非保證金額及銷售時的參考金額。如履行比率為120%,表示實際的非保證金額較銷售時的參考金額高20%。以該公司“雋升”儲蓄保障計劃-分期繳費為例,2018年生效的港元保單2022報告年度的歸原紅利現金價值履行比率為60%,而同期美元保單則有90%。

▲截圖來源:保誠保險官網▲截圖來源:保誠保險官網

原中國保監會的風險提示也提到,對於分紅保險,其保證收益之上的紅利分配是不確定的。目前內地保險產品遵照監管要求,按照低、中、高三檔演示紅利水平。香港保險市場化程度較高,未對紅利演示作出明確要求,大多數產品通常採用6%以上的投資收益率進行分紅演示。但分紅本身屬於非保證收益,具有較大不確定性,能否實現主要取決於保險公司能否長期保持高投資收益率。

還有這些問題要注意

張楚楚還提到,去香港購買保險特別要注意售後問題,要找專業的渠道和人,一定要是一手渠道。“現在市場上,港險銷售很多都是層層轉手。比如香港的保險公司把產品放到香港的保險經紀公司銷售,香港的保險經紀公司又在內地找不同的中介機構銷售。在這個過程當中,有的經紀人並不專業、甚至沒有資質,還有的只是中間過油水,等到客戶真正去購買的時候,他只能幫忙聯絡推薦。如果在香港那邊的對接人不靠譜,可能後續客戶保單出現任何問題,都無法提供服務。”

對於壽險,尤其是重疾類的保險,張楚楚介紹,香港的重疾類保險費率會比內地低一些,因為其平均壽命精算的數據比內地長,所以保費會相對便宜。另外,免責條款比內地保險少。在理賠方面,張楚楚表示,香港的醫療險和重疾險在內地有定點醫院,在這些醫院治療,客戶的病曆、資料也都是認可的,和正常的理賠流程一樣。

不過,張楚楚還是推薦內地的客戶優先配置內地的重疾險。“客戶要真正明確自己的需求,比如有的客戶就是為了孩子出國留學,在境外就醫方便才選擇香港保險。有的客戶在內地沒有買任何保險,跟風聽說香港保險好就稀里糊塗買了,這種往往會出現糾紛,一定要考慮清楚自己的需求。”

隨著內地居民赴港購買保險的熱度上升,香港保險業監管局根據過往的紀律行動和投訴工作,列出3個重要經驗,提醒內地的潛在保單持有人要多加註意。其中包括:直接向獲授權保險人支付保費,而不是向個人保險代理支付;適當的香港持牌保險代理人不會參與跨境業務招攬而觸犯法律;不要與銷售保險的無牌人士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