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氣象日特別對話|盧倫燕:公眾對氣候變化的認識越深入,企業在實踐低碳發展的時候就會相對更容易

蔣露瑤/發自北京

隨著夜幕的降臨,一場以環保為主題的全球行動正在悄然展開。每年三月的最後一個或倒數第二個星期六,世界自然基金會發起的“地球一小時”活動準時在全球190多個國家和地區啟動,倡導大家在當地時間晚上20:30,關上不必要的照明和耗電產品一個小時,用行動表示對自然的關切和對環保的支持。

北京鳳凰中心熄燈儀式現場北京鳳凰中心熄燈儀式現場

今年,這一活動迎來第18個年頭。傍晚時分,誌願者們從北京的各個角落出發,手持環保標語和綠色旗幟接力前往鳳凰中心,同一時間,鄂爾多斯、西安等多個城市也同步舉辦了以“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 “保護瀕危野生物種”等為主題活動。

北京·綠色接力活動北京·綠色接力活動

今年“地球一小時”活動恰逢世界氣象日,世界氣象組織上週剛剛發佈了《2023年全球氣候狀況》,向全世界發出紅色警報,多個氣候變化方面的記錄再次被打破,有些甚至是被大幅度刷新,“所有主要指標都響起了警報”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說。極端天氣全球肆虐,氣候變化態勢惡劣正在給人類的生存和發展蒙上陰影,成為當前人類可持續發展面臨的最嚴峻挑戰之一。

在此背景下,新浪財經特別邀請世界自然基金會(瑞士)北京代表處總幹事盧倫燕進行對話,探討各國政府、企業和社會各界如何進一步加強合作,共同應對氣候變化的挑戰。

盧倫燕女士在WWF“地球一小時”活動現場盧倫燕女士在WWF“地球一小時”活動現場

盧倫燕指出,中國在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中扮演著積極角色。中國政府將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佈局,製定了詳細的時間表,並採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動目標的實現。能源領域,中國已經成為全球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最大的國家,風電太陽能技術的出口助力世界清潔能源技術成本的大幅下降。

同時,盧倫燕也坦誠地表示,中國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仍面臨諸多挑戰。當前碳排放水平依然處於高位,需要在能源結構調整、產業結構優化以及能效提升等方面加大力度。同時,鼓勵技術創新與新型能源體系的規模化應用,加快擺脫對化石能源的依賴,也是當前的重要任務。此外,加強國際合作,提高社會對氣候變化的認識,也是實現低碳轉型的關鍵。

談及企業在應對氣候變化中的責任,盧倫燕強調,自然是企業繁榮的基礎,企業應當積極承擔環境責任,通過合理利用資源、採購綠色原材料、優化工藝、提高能效等舉措,推動可持續發展。她呼籲更多中國企業加入環保行動,共同為地球的未來貢獻力量。

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2023年已成為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年,而2024年預計將更加炎熱。盧倫燕指出,全球科學家的模型顯示,氣溫若上升超過1.5攝氏度,將觸發氣候“臨界點”,加劇對全球經濟和社會的影響。儘管面臨挑戰,她仍表示,全球正在朝著實現《巴黎協定》目標的方向努力,可再生能源的快速發展和各國對化石能源轉型的承諾,為應對氣候變化帶來了希望。

在“地球一小時”活動即將拉開帷幕之際,我們期待全球各地的人們能夠積極參與,關掉不必要的電燈和耗電產品,以實際行動表達對氣候變化的關注,共同為地球的未來發聲。同時,也期待各國政府、企業和社會各界能夠進一步加強合作,共同應對氣候變化的挑戰,為地球的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

以下為對話實錄:

新浪財經:今年WWF的“地球一小時”活動恰逢世界氣象日,您認為這些年中國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取得了哪些進展,還有何不足?

盧倫燕:我們看到中國一直在積極參與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2020年中國國家主席向世界做出力爭2030年前達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鄭重承諾。中國政府將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佈局和經濟社會發展全局, 製定了碳達峰和碳中和的時間表,並採取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這一目標的實現。同時,中國認真履行《巴黎協定》下的國家自主貢獻。能源方面,中國已經成為全球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最大的國家,中國的風電太陽能出口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助力世界清潔能源技術成本下降近一半。

在取得這些成績的同時,我們也看到中國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仍然面臨一些挑戰。一是目前碳排放水平仍然處於高位,需要在調整和優化能源、產業結構、提高能效等方面加大力度。二是繼續鼓勵新型能源體系相關的技術創新與規模化應用,加快擺脫對化石能源的依賴,實現真正的能源安全。三是加強國際合作並提高社會參與度。應對氣候變化是全球共識,協作可以更有效地實現從高碳到低碳發展的路徑改變。而公眾對氣候變化的認識越深入,政府在推動、企業在實踐低碳發展的時候就會相對更容易。

新浪財經:環境、社會和治理(ESG)正在逐漸成為企業創造長期價值的發展共識。很多企業開始加大環保領域的投入,您對中國企業積極承擔環境責任有什麼建議?

盧倫燕:自然是企業繁榮的基礎,但自然系統正在嚴重衰退,給商業和金融帶來嚴重風險。而企業又是扭轉這一趨勢的重要參與方。

企業最可持續的環保行為一定是與其主營業務緊密相連的,或者說是相互印刻的。從ESG的角度在生產中合理利用水資源、採購低碳綠色原材料、優化工藝、提高能效、使用綠色能源,再逐步推動整個供應鏈的綠色轉型、以及帶動消費者的消費升級。我們熱切希望所有的中國企業都能加入到這個行動的行列。我們相信企業家精神里包含了對環境與社會的責任,企業家們有足夠的智慧與堅韌去實現一個多贏的結果。

新浪財經:2023年是有記錄以來人類曆史上最熱的一年,2024年可能更熱。《巴黎協定》中,人類曾經達成共識,將全球氣溫升幅控製在工業化前水平以上低於2℃,最好是1.5℃之內。目前來看,這個目標是否過於樂觀而難以實現?

盧倫燕:全球科學家的模型表明,如果氣溫比 19 世紀前工業化時代上升超過 1.5 攝氏度,我們將達到氣候“臨界點” 。超過1.5度,地球的氣候系統可能會重組,自然氣候反應會加強而不是減少變暖效應,從而加劇對全球經濟和社會的影響。然而全球變暖正在加劇,近日世界氣象組織發佈了《全球氣候狀況報告》,報告顯示,氣候變化對全球的影響已經日益顯現,溫室氣體水平、地表溫度、海洋熱量和酸化、海平面上升、南極海洋冰蓋和冰川退縮等方面的紀錄再次被打破,有些紀錄甚至被大幅刷新,而且相應的變化還在加速產生。儘管目前只是暫時的,但我們從未如此接近《巴黎協定》設定的1.5℃下限。目前全球溫室氣體排放依舊處於高位,實現《巴黎協定》1.5℃目標面臨著困難和挑戰。

盡快如此,我們依然有機會將地球的長期氣溫升幅控製在1.5°C以內,並避免最糟糕的氣候混亂。雖未能就全面淘汰化石燃料達成一致,但各締約國在阿聯酋COP28上共同承諾逐步放棄化石能源、朝著其他能源轉型。這標誌著煤炭、石油和天然氣時代開始走向結束。2023年,全球可再生能源的新增容量比2022年增加了近50%,總發電能力達到510千兆瓦,這是過去二十年中觀測到的最高速度。同時,多個地區和城市正在將氣候措施納入其未來的發展計劃,全球也有越來越多的企業加入到實現淨零未來的行列……我們需要在所有領域加大應對氣候變化的努力、加速落實氣候解決方案的行動,在 2030 前將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半,並將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增加兩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