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生肖里中國人為何偏愛龍?

豫園燈會里看「一夜魚龍舞」,商場里隨處可見龍主題裝飾,上海圖書館、上海少年兒童圖書館紛紛推出尋「龍」活動……甲辰龍年將至,人們身邊的「龍」含量達到了頂峰。

雖然每年生肖都是農曆新年的重頭戲,但在中國,民眾對「龍」的熱情遠遠超出其他生肖,這是為什麼呢?

「在十二生肖中,只有龍是神物,其他都是普通的生物。中華民族自稱‘龍的傳人’,龍是民族的圖騰,是我們的精神像征。」華東師範大學博士生導師田兆元教授表示,中國人對龍的喜愛包含著崇拜之情,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

龍紋葵花式銅鏡 唐(公元618-907年)首都博物館 藏龍紋葵花式銅鏡 唐(公元618-907年)首都博物館 藏
2024年1月24日,遼寧省瀋陽市,鞍山市博物館藏清代黃釉龍紋瓦當。IC資料圖2024年1月24日,遼寧省瀋陽市,鞍山市博物館藏清代黃釉龍紋瓦當。IC資料圖

融合各部落圖騰,形成中華民族符號

十二生肖中的動物,絕大多數都是現實中存在的生物,只有龍是想像出來的神靈。如果進一步細究,龍是多種動物的「融合體」。在眾多說法中,絕大多數學者都認同龍起源於原始人類的圖騰崇拜,形成於圖騰合併。

最早提出龍圖騰說的是著名學者聞一多,他在1940年代便探討了龍的原形,他認為,龍的主幹部分和基本形態是蛇,「所謂龍者,只是一種大蛇,這大蛇的名字便叫作‘龍’,後來有一個以這種大蛇為圖騰的團族,兼併了、吸收了許多別的形形色色的圖騰團族,大蛇這才接受了獸類的腳,馬的頭,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魚的鱗和須……於是便成為我們現在所知道的龍了。」

2024年1月26日,「春光龍融——上海博物館龍年迎春展」展出的龍紋盤。IC資料圖2024年1月26日,「春光龍融——上海博物館龍年迎春展」展出的龍紋盤。IC資料圖

在《伏羲考》中,聞一多提到,龍這種圖騰,「是只存在於圖騰中而不存在於生物界中的一種虛擬的生物,因為它是由許多不同的圖騰糅合成的一種綜合體」。龍是各種圖騰兼容為一體的結果,是文化認同的見證。

龍這一神聖的形象蘊涵著中華民族發展、各民族相互融合、團結等含義,成為中華民族始祖的標誌性圖案。後來,「龍」成了帝王的符瑞和標誌,許多帝王的出生都與龍有關。相傳炎帝是一位叫登的女子感天上的「神龍」而生,黃帝是附寶感「北鬥」而生,堯帝是慶都感「赤龍」而生,始祖是龍繁衍的後代,因此,中華民族的子孫便是「龍的傳人」了。

多民族統治者開始以龍作為帝王權力的象徵。高祖劉邦就曾用「龍的傳人」給自己的執政增添合法性。北朝時期,北方民族政權的首領出生也多與龍有關。清朝更是把黃龍旗定為國旗,廣泛用於對外交流,龍符號作為中華民族的標誌進一步被世界所認同。

龍文化不僅是各民族統治者的符號,各族人民也以龍為吉祥符號。如在西南各族人民的史詩與民俗文化中,龍文化都是非常重要的敘事與信仰對象。也因此,龍的形象成為中華民族各族人民共同的符號。

2024年2月6日,北京,中國國家博物館,「龍肇新元——甲辰龍年新春文化展」上展出的「玉龍(新石器時代)」。IC資料圖

2024年2月6日,北京,中國國家博物館,「龍肇新元——甲辰龍年新春文化展」上展出的「玉龍(新石器時代)」。IC資料圖

考古發掘證實龍文化歷史悠久

考古發掘印證了龍圖騰在中國流傳悠久的歷史。「龍文化的起源,早在8000年前就開始了,和埃及文明是同步的。」田兆元表示,在距今約8000年的興隆窪文化遺址中,就出土了龍的塑形,龍形玉玦,龍文化的造型已經產生。中國人作為「龍的傳人」的文化起源,並不晚於埃及文明。

興隆窪文化遺址是一處位於內蒙古及東北地區時代較早、保存較好的新石器時代聚落遺址。其中遼寧阜新查海遺址1994年發掘發現了一條距今約8000年的興隆窪文化石塊堆塑龍。這條龍用大小均等的紅褐色礫岩擺塑,全長19.7米,龍頭部最寬處約2米,呈昂首張口、彎身弓背狀。這是目前我國考古發現的最早具有傳統龍特徵的龍形象。其中發掘的玉玦,也有龍形特徵。

距今6000年左右的紅山文化中的龍文化是興隆窪文化的發展。其中出土的一件墨綠色C形玉龍保存完整、刻畫出色、栩栩如生,曾經被考古專家稱之為「中華第一龍」。

河南濮陽西水坡遺址出土的蚌塑龍形象河南濮陽西水坡遺址出土的蚌塑龍形象

1987年河南濮陽西水坡遺址出土的蚌塑龍虎圖案,則可以作為約6000年前,龍文化進入中原的考古佐證。這一蚌塑龍出土於一座墓葬內,以蚌殼擺塑,長1.78米。龍昂首、曲頸、弓身、前爪扒、後爪蹬,狀似騰飛。專家認為,綜合分析考證,濮陽西水坡出土的蚌塑龍有著6400年的歷史,是考古發現所知,中原地區年代最早、形象最為人們所認可、與後代龍的傳承脈絡最為清晰的遠古龍的形象。

約5000年前,北方龍文化傳入東南地區,北方、南方的龍文化開始融合。上海地區的古文化中也開始出現形象鮮明的龍。崧澤文化的龍是江南地區最早的龍形象。

浙江餘杭瑤山良渚文化遺址出土的玉鐲上的類龍形象浙江餘杭瑤山良渚文化遺址出土的玉鐲上的類龍形象

良渚文化的出土文物中,龍文化形像已經十分精美。如1984年出土的良渚文化蟠螭紋鏤空足帶蓋陶鼎,鏤空的足間有龍,而蓋上、腰身上的龍紋更加精彩。後來青銅器上的龍紋,可以視為這種陶鼎龍紋的摹本。

此外,交龍紋、蟠龍紋和一頭二身、二身一頭、S紋等標準龍圖案都曾在上海及其周邊地區強勢存在並流行。龍文化在南方也獲得了普遍的認同,開始成為中華民族共同的重要文化象徵。

銅走龍 唐(公元618-907年)首都博物館 藏銅走龍 唐(公元618-907年)首都博物館 藏

與龍相關的節日、民俗蔚為大觀

田兆元還提及,中國與龍相關的節日和民俗十分豐富。「舞龍燈」是中國春節期間的一項傳統習俗,在全國各地都有不同形式的舞龍。據說舞龍燈起源於漢代,最初是一種祭祀和祈雨的儀式,後來演變為一種娛樂活動。如今,舞龍燈已經成為中華文化的標誌,遍及中國、東南亞以及世界各地的華人聚居地。特別是在春節、元宵節,舞龍燈活動最為盛行。

春節過後不久,就有「二月二」龍抬頭。「龍抬頭」說的是二十八宿中的角宿(象徵「龍角」)從東方地平線上出現。這時整個「蒼龍」的身子仍隱沒在地平線以下,只有角宿初露,故稱「龍抬頭」。與龍抬頭相關的習俗眾多,現在依然廣泛流傳的是在這一天「剃龍頭」,人們相信在「二月二龍抬頭」之際理髮,自己一年的運勢可以隨著升起的龍一起騰飛。這是典型的把自己當做了龍子龍孫的龍的傳人。

五月初五「賽龍舟」是端午節的重要習俗。賽龍舟相傳為楚國人為紀念屈原而舉行的競渡。其他地方也有不同的傳說。人們亦祭龍以求雨水、豐收等。賽龍舟是中國人的狂歡節,感恩英雄和健康生活,在中國長期保留下來。

銅龍頭 清(公元1644-1911) 首都博物館 藏銅龍頭 清(公元1644-1911) 首都博物館 藏

「六月六,曬龍袍」是流行於江淮流域的漢族歲時風俗。農曆六月初六是中國傳統節日天貺節。據說皇宮內於此日為占士曬龍袍,後傳向民間。此時即將迎來7月雷雨天氣,民間於此時暴曬衣物書籍,預防發黴。據說,在這一天被曬過的東西整個春秋不生蟲。

田兆元認為,可以將龍年看作中國人的「元宇宙」,「元宇宙」是現實世界和虛擬世界糅合的產物,龍年無疑是中國人與「龍」這一虛擬神明聯繫最為緊密的年份,「在龍年,作為‘龍的傳人’的中國人與龍這一神明融為一體,龍年也因此成為非常重要的中國年,對大家有特殊的意義。」

「十二生肖中的其他屬相都是個體化的,龍除了生物屬性,還是神明,是國家的信仰,是中華民族具有代表性的保護神,所以大家都很重視龍年。」田兆元提及,很接地氣的一個現像是,龍年生育率顯著提高,人們都想生一個「龍寶寶」,「這是因為大家對這個生肖有期待,龍是整個中華民族的文化,是吉祥美好的形象,本身就有文化感召力,也有文化包容性。提起龍,我們都充滿民族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