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固氣能!首創環保升維發展,打造環保新質生產力

走進北京首創生態環保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首創環保」)的大廳,一座座實用與美學兼顧的建築模型映入眼簾,「這些是我們已經做過的環保案例模型,提倡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首創環保相關負責人向記者介紹道。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水固氣能全面環保

「雙碳」目標已成為我國的一項戰略目標,首創集團所屬首創環保作為環保領域的領軍企業,在產業邁向高質量發展的轉型過程中,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對解決環境問題的作用,近年來以技術創新為基礎,連續推出了數十項環保技術和產品。

首創環保戰略發展中心總經理何前對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表示,伴隨環境治理需求的變化,首創環保集團希望以科技實力解決環境治理中的「頑疾」,讓科技與環保深度結合,為環境改善提供有力保障。在城市環境、市政公用、企業環保節能等領域為市場提供高效、智慧、綠色的「水、固、氣、能」綜合解決方案。

「我們自主研發的人工濕地技術,實現了人工濕地長效管理、簡易運維的目標。」首創環保集團協同創新研究院院長蔡然博士表示。

蔡然透露,除了人工濕地技術以外,首創環保集團歷經4年時間,自主研發的好氧顆粒汙泥技術,是目前解決污水「處理效率低、成本高、不可持續」三大難題的最有效的方法,被稱為「下一代污水處理技術」。

現在首創環保集團已經實現「核心設備裝備化、全工藝過程自動化、運營過程智慧化」的全面突破,目前已領先行業完成小試、中試、工程示範研究,成功邁向市場推廣。

「新工藝既能節省建設資金、土地,還能節能降碳。該技術在滿足出水水質達標的基礎上,可減少建設佔地面積50%以上、降低運行成本20%以上,並有效降低碳排放30%。」蔡然表示。

另外,該技術可應用於市政污水處理、工業水處理等領域,新工藝通過對原有再生水廠的升級改造,在無需新增建設用地及再建反應池的情況下,增大污水處理量。

科技創新扮演核心角色,加強科技機制創新

近年來,環保產業格局正在深刻重塑。隨著「十四五」環保市場從投資驅動向能力驅動轉變,行業政策的不斷推動引發了新興技術的需求,科技創新成為推動行業發展的重要驅動力。

蔡然表示,推動業務轉型,科技創新扮演著核心角色。「十四五」以來,首創集團加強科技機制創新。2022年搭建了以市場為導向的IPD(Integrated Product Development,集成產品開發)流程體系,實施了科研項目的「技術-市場」雙軌評審製,公司高管沉浸式參與科研項目的決策與評價,充分發揮了篩選與優化項目的作用。

2023年公司提出科技創新「揭榜掛帥」機制,廣泛徵詢一線業務中的痛點問題,釐清凝練需求60餘項,通過整合公司內外的力量進行技術微創新,並圍繞資金使用、組織權責及獎勵機制三大方面進行機制創新,極大激活了科技創新活力與資金使用效率,目前已有6個項目正式簽約落地。

在研發投入上,公司研發投入呈快速增長趨勢,近三年研發支出近6.7億元,研發強度超過1%。首創環保集團擁有工藝產品、軟件、設備集成、服務374項,服務業務的核心關鍵技術46項,涉及水、固、氣、能多個業務方向,為公司的項目建設、運營服務及效益提升提供了關鍵技術支撐,其中多項技術處在行業乃至國家領先地位。

在人才隊伍上,首創環保集團高度重視科技創新人才體系建設,著力培養一批科技領軍人才和科研青年骨幹。建立了技術總工製,有效推動水、固、氣、能的科技創新發展齊頭並進;建立了「技術研發」專業序列,打通了科技創新人員晉陞路徑;建立了核心科研項目費用單獨列支、科技創新專項獎等激勵機制,廣泛激發創新熱情,並在實踐中積極探索科技成果賦權改革。

首創環保相關負責人表示,環保產業正在加快進入減汙降碳協同治理的新發展階段,未來環保產業的價值將從汙染治理到資源能源化利用轉變;數字化革命,將使單點治理向萬物互聯的智慧環保邁進;從發展週期來看,未來是高效的運營服務及解決方案的專業化時代。

為此,首創環保集團提出了「技業一體」的戰略舉措,在「十四五」期間持續加大研發投入,推動技術、數據等新生產要素在業務各環節的廣泛應用,築牢企業發展根基。同時,為更好實現科技創新推動業務轉型,首創環保集團製定了「70%科創型技改」「20%技術創新」「10%戰略研究」的721科技創新路線。

未來首創環保將以「突出專業價值、聚焦客戶需求、強化技術驅動」為原則構建技術產品體系,著力打造以創新技術為核心,以解決方案和智能製造為支撐的三大體系,覆蓋可持續水資源管理、可持續智慧城市、創新低碳技術、可持續固廢資源管理四大應用場景,形成矩陣式產品系列。

為了更好地支撐十四五科技創新目標的落地,公司將打造以協同創新研究院戰略引領,事業部群創新策源,研發基地承接落地,外部機構戰略補充的科技創新主體體系;建立基於客戶和市場需求的IPD產品開發導向的科研管理體系;建立科技創新人員管理體系,加快人才聚集和培養。通過以上三大支撐體系,有效推動科技創新對新業務的孵化,將技術打造為競爭力、源動力、硬實力,以科技創新贏得主動、贏得優勢、贏得未來。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張曉翀

編輯 嶽彩周 

校對 柳寶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