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碼大灣區|廣州GDP破3萬億重回全國第四城 深圳領跑珠三角

從2017年「研究製定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到2023年「更好發揮高質量發展動力源作用」,政府工作報告連續八年提及大灣區,每一次提及都賦予大灣區不一樣的使命。

今年是粵港澳大灣區規劃落地實施的第五年,最初的構想已逐漸成為現實。從交通基建到要素流通,從產業融合到科技創新,大灣區三地攜手實現加速跑。城市群經濟體量從2017年的約10萬億元,逐步成長為2023年的14萬億元規模,約1.9萬億美元。

2023年大灣區經濟總量再上新階梯,廣州GDP登上3萬億台階,深圳GDP增速領跑大灣區,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透過數據解碼大灣區發展,如何成為中國經濟發展「動力引擎」?

廣州登上3萬億台階重回全國經濟第四城

今年是大灣區《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簡稱《規劃綱要》)發佈實施5週年,大灣區11城經濟總量超14萬億人民幣。2023年珠三角9市經濟總量已達11萬億元,佔廣東經濟總量的81.2%。根據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統計數據,2023年香港本地生產總值同比增長3.2%,總量達2.99億港幣。澳門特別行政區統計暨普查局披露數據,2023年澳門本地生產總值達3695澳門幣,同比增長80.5%。

按2023年平均彙率折算,香港、澳門地區生產總值分別為2.69萬億元人民幣和0.33萬億元人民幣。大灣區總體GDP超14萬億元,其中,珠三角九市GDP佔比達78.5%。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梳理珠三角9市2023年成績單,發現過去一年中珠三角發展既有突破,也有不足。

在第一梯隊中,深圳保持領先優勢,總量、增速均位於珠三角第一;廣州生產總值首次登上3萬億元台階,重回全國經濟第四城。此外,江門GDP首次超四千億元,佛山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突破3萬億元。

但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珠三角地區5城GDP增速低於全國增速,4城低於廣東省增速。作為「世界工廠」的東莞,是以出口導向型經濟為主的城市,和2022年同期相比,GDP僅增長2.6%。受全球局勢影響出口承壓,2023年東莞進出口總額下滑8.2%,出口總額下滑8.9%,進而影響工業生產,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下滑1.9%。

此外,廣州GDP增長4.6%,增速也低於全國平均水平。去年傳統燃油車市場遇冷、消費電子週期性下行,作為廣州支柱產業的汽車製造和電子產品製造業增速明顯放緩,分別微增長1.6%和0.3%。

此外,珠海和肇慶兩城的工業、消費雖然均穩步增長,但受到房地產市場下行影響,GDP增速放緩。2023年珠海固定資產投資下降13.1%,扣除房地產開發投資影響,下降1.0%。肇慶固定資產投資下滑4.6%,房地產開發投資則下降34.3%。

廣東高新企業數量超5萬家

連續八年居全國首位

「科技創新」是粵港澳大灣區的主要發展方向。按照《規劃綱要》,大灣區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是其重要戰略定位之一。今年,廣東省在高質量發展大會上,聚焦產業科技創新,提出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

從創新能力來看,大灣區硬實力不容小覷。廣東已經成為高新技術企業聚集地。2019年,廣東省高新技術企業數量超過5萬家,到了2023年,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已經超過7.5萬家,連續8年居全國首位。

此外,珠江三角洲科研投入經費持續增加,支持力度持續加大。

2019年,珠三角九市R&D經費(指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2962.36億元,到2022年,珠江三角洲R&D經費達4220.31億元,相較2019年增加1257.95億元,R&D經費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4.03%,超過全國水平1.49個百分點。其中,深圳投入強度達5.81%,僅低於北京。

雖然大灣區科研實力位居全國前列,卻仍存在一定短板。從各項支出來看,基礎研究投入不及全國水平,2022年廣東基礎研究經費佔比為5.4%,低於全國的6.57%。基礎研究作為整個科學體系的源頭,是所有技術問題的「總機關」。

2022年廣東兩會就提出,實施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十年「卓粵」計劃,將1/3以上的省級科技創新戰略專項資金投向基礎研究。同年,《廣東省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十年 「卓粵」計劃 》(公開徵求意見稿)公佈,提出推動粵港澳大灣區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基礎科學研究高地。

與此同時,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持續推進,粵港澳三地依託橫琴、前海、南沙等重大平台促進大灣區創新合作,加強要素、平台、項目、人才流通在三地間流通。今年1月,第三批11家粵港澳聯合實驗室名單出爐,截至目前,粵港澳聯合實驗室總數達31家,涉及量子物質、光電磁功能材料等。

「國家隊」產業集聚大灣區

珠三角先進製造業增加值佔比超57%

大灣區誕生5年來,如何成為高質量發展動力源?按照《規劃綱要》,到2035年,大灣區形成以創新為主要支撐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成為重要任務。

作為製造業大省,珠三角地區更是廣東製造業核心地區。在大灣區規劃綱要落地之前,珠三角9市已初步形成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為先導、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為主體的產業結構。2019年,珠三角地區先進製造業增加值突破1.62萬億元,佔規模以上工業比重的57.9%。

「製造業當家」一直是廣東經濟發展的核心,也是大灣區的重要競爭力。2022年珠三角9市先進製造業增加值達1.87萬億元,佔規模以上比重的57.5%,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超1.1萬億元。目前,大灣區已有7個國家級先進製造產業集群,涉及新一代信息通信、超高清影片和智能家電、先進電池材料、智能移動終端、智能裝備、泛家居、高端紡織產業7個行業。7個產業集群所涉及行業多為珠三角戰略性支柱產業,其中有4個產業集群為跨區域產業集群。

自2017年起,粵港澳大灣區已連續八年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中,其在國家發展戰略的重要性由此可見一斑。從最初的「研究製定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到「出台實施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再到「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和推進大灣區建設。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在賦予大灣區新的定位中提到——支持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經濟發展優勢地區更好發揮高質量發展動力源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