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風」再起,香港影視駛向何方

    「以前港劇的優勢賽道是懸疑、犯罪、刑偵、商戰等,但現在觀眾的口味已經多元化,審美也一直在迭代,港劇必須走出自己的舒適圈」。 

——————————

    「我從20多年前就在內地拍片。」香港導演鍾澍佳說。2002年,他就把家從香港搬到北京,是一名資深「北漂」,2021年再次回到香港,出任TVB(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77工作室有限公司總裁,負責與內地的合拍片,去年大熱的《新聞女王》即由其總監製。「我很幸運,在內地生活那麼長時間,瞭解香港和內地觀眾的口味,也明白微博抖音小紅書是怎麼回事。」

    在2023年的中國電影票房排行榜中,前5名有3部作品都是80後導演執導。電影的新生代力量,對於題材創新和年輕觀眾審美把控有著天然優勢。在阿里影業總裁李捷看來,市場對年輕化的渴求,對香港電影來說也是巨大機會,「能讓更多年輕導演進入行業」。

    在不久前落幕的2024香港國際影視展上,阿里大文娛發佈「港藝振興計劃」,未來5年將在香港劇集、電影、演出和青年人才培養等四大領域投入不低於50億港元。計劃的共同發起方還有安樂影片、笨小孩影業、東方影業、歡喜傳媒、寰亞傳媒集團、寰宇娛樂、美亞娛樂、天下一集團、TVB、邵氏兄弟、英皇電影等。

    曾是一代人集體記憶的港劇港片,或將有新的面貌和前路。

    「港風」再起。

    「新港劇」迭代,觀眾「破圈」

    內地影片平台優酷在2013年與TVB達成合作,目前擁有全網最大的港劇片庫。在很長一段時間里,觀眾到影片平台看港劇屬於一種懷舊行為,70後80後在經典港劇中回味自己的青春歲月。但這些年來,隨著內地與香港各大製作公司開始越來越多的合作——包括《新聞女王》,觀眾群體有所改變。優酷數據顯示,90後和00後佔60%,其中00後佔近20%,「年青人已經成為港劇的收視主力」。

    數據還有一些有趣的變化。比如,從地域看,粵港澳大灣區毫無疑問是港劇的主力觀眾,但你可能不知道,東北三省的比例也很高;以前西南地區看港劇的觀眾比較少,但《新聞女王》播出後,西南地區用戶上升近10%。

    《新聞女王》的成功,鍾澍佳認為:「首先是思想內核,全世界都在關注女性獨立命題;其次是職場共鳴,大家都是打工的,都受過委屈。把握好這些共性,無論香港還是內地、中國還是全世界,都會看得進去這部劇。」

    「觀眾想看的永遠是新東西,他可能會為情懷埋單一次兩次,但不會永遠為了情懷。」鍾澍佳認為,港劇要獲得新發展,必須改變,「一是技術,我們在內地拍劇都知道,製作規模和拍攝狀態都非常專業化,和日劇韓劇美劇沒有太大差別,港劇在這方面落後了;二是審美,現在的觀眾看的是全世界的劇,不能再拿20年前的‘老梗’出來」。

    在「港藝振興計劃」中,優酷副總裁謝穎發佈了「新港劇」片單:其中,《新聞女王2》提上日程,《執法者們》正在拍攝,《家族榮耀之繼承者》已殺青;合作夥伴涵蓋TVB、邵氏、寰亞、樂道互娛、天下一等眾多香港製作公司。

    什麼是「新港劇」?謝穎認為,更重要的是題材、類型的多元化,「以前港劇的優勢賽道是懸疑、犯罪、刑偵、商戰等,但現在觀眾的口味已經多元化,審美也一直在迭代,港劇必須走出自己的舒適圈」。

    給年青人更多機會,讓更多年青人被「看到」

    有觀眾覺得,港劇看來看去總是那些「老面孔」,即便是大熱的《新聞女王》,主演佘詩曼、馬國明也是70後演員。邵氏兄弟控股有限公司執行董事樂易玲也不諱言,現在的「著名」香港演員出現年齡斷層,觀眾喜歡看的,年齡基本在30歲、40歲以上,「這是整個香港影視圈的問題」。

    但港劇新力量也在悄然生長。比如,《新聞女王》中的配角起用年輕演員,編劇團隊中也有新生代的加入,他們的創作思路和以往TVB的「套路」不同,誕生了很多「金句」。「我們希望‘以舊帶新’,讓更多年輕演員被觀眾看到。TVB和邵氏的年輕藝人都很希望有機會拍一些與內地合作的項目,不管什麼題材,不管有沒有對白,都可以。」樂易玲說。

    在本屆香港國際影視展上,阿里影業與香港浸會大學電影學院宣佈達成5年戰略合作,為20位優秀的青年電影人提供獎學金。浸會大學方面表示,他們的年輕導演非常希望有機會到內地參觀學習,加入內地影視項目做實習導演。

    阿里影業與寰亞傳媒集團也宣佈了與新生代導演合作的電影項目,包括由香港導演劉偉強監製、李光耀執導的懸疑推理電影《冒名頂替》、導演卓亦謙的電影作品《三殺》等。

    在今年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香港演員甄子丹說,希望多辦一些年輕化的電影節,讓更多年青人產生互動。他回憶,自己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與內地電影人合作,「現在我們更多討論創作和創新,很少會區分你來自內地還是香港,都是中國電影人」。

    事實上,香港導演、演員已經出現在不少影視作品中,香港只是他們的來處,而不成其「標籤」。比如,上海題材電視劇《繁花》由香港導演王家衛執導,豆瓣評分8.7;由熱門國漫改編的真人劇《異人之下》,豆瓣評分8.1,導演許宏宇是一名80後香港導演、剪輯師,其剪輯作品名單上有《投名狀》《建國大業》《七月與安生》等。

    90後香港演員洪浚嘉最初被觀眾「看到」的角色,是《破冰行動》中的「港仔」鍾偉,而他之後的角色,如《巡迴檢查組》中的黃四海、《人世間》中的彭心生、《拯救嫌疑人》中的丹溫,已沒有「香港痕跡」。

    「沒有明星光環的年輕香港演員,想要在內地的主流作品中得到主流角色,一開始會比較難,因為語言能力、對內地行業生態的理解等都會有所欠缺。行業不可能遷就你,那就需要我們主動帶著誠意去融入。」洪浚嘉相信,「好演員哪裡都需要。」

    港劇港片是要給所有華語觀眾看的

    洪浚嘉記得,小時候會看不少從內地引入的影視作品,如《三國演義》《大宅門》《康熙王朝》,「我感覺大部分香港觀眾有共識,古裝片得看內地的才正宗」。而如今,洪浚嘉認為,兩地觀眾的口味日益合流,根本原因是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年青人有著共通的喜怒哀樂,「都愁就業、買房、婚戀……」「我們也看《人世間》《狂飆》,《人世間》講內地20世紀60年代的故事,但情感是相通的。」

    謝穎介紹,過去港劇的常規合作模式是香港拍劇、內地做版權發行,但未來的合作會更「前置」。香港公司會提前把目標受眾設定為全球華語觀眾,打開更多題材;而優酷會使用「大數據+科技」,提前告訴創作團隊,現在年輕觀眾的審美與情緒點。此外,之前港劇大部分在香港拍攝,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題材到深圳,甚至到北京,減少地域差異。

    「港劇以前是給香港人看的,未來要成為給所有華語觀眾看的。」謝穎說,「港劇曾經引領一代文化潮流,後來才有了韓劇、奈飛。今天我們將影視產業作為香港的一個新質生產力,讓華語影視能夠成為未來的全球文化風向標。」

    李捷也談到,過去內地公司參與香港電影的方式其實主要是投資,「坦率來講,沒有一家真正的內地電影公司在香港組建自己的團隊,參與度不高」。在本屆香港國際影視展上,阿里影業透露,已受邀加入香港影業協會、香港電影商協會;阿里影業全球第二總部將正式落地香港。

    在本屆香港國際影視展上,香港特別行政區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局長楊潤雄表示,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支持香港發展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我們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加強內地與香港在文創產業方面的合作,推動優秀中華文化‘走出去’」。

    全國政協常委、香港貿易發展局主席林建嶽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帶來了「大灣區文化產業融合」等提案。他建議,以大灣區為試點,放寬兩地合拍片在拍攝場地、主要演員等方面的限制;發揮香港的國際化背景以及「東方荷李活」的電影產業優勢,推動香港電影產業進入內地,既為香港電影開拓市場,亦借助國家「雙循環」機遇推廣至全球華語地區。

    甄子丹曾向媒體表示,希望香港電影產業能與內地電影工業化水平盡快接軌,同時透露了自己拍攝「葉問」系列電影的原因:「葉問」系列電影擁有廣泛的國際影響力,要用電影向世界宣傳中國。

    在鍾澍佳看來,影視作品的地域文化差異必然存在,但並非沒有機會打破,「很多年前,周星馳的《功夫》《少林足球》,就拿‘功夫’和‘足球’兩個元素來‘破圈’,因為這是全世界共通的語言」。

    李捷認為,香港是未來中國電影走出去的最佳窗口之一,「其一,香港電影本身是最早實現國際化的華語電影,比如成龍電影在全球票房市場都有收穫;其二,香港有成熟的電影市場、人才機制和電影工業管理體系」。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蔣肖斌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4年03月22日 0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