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李鋒亮:人工智能將對教學模式、考核標準等產生重要影響

新京報訊(記者劉洋)進入21世紀,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信息技術迅猛發展,尤其是2022年以來,人工智能技術取得了重大突破,技術的革新對教育會產生哪些影響?數智時代,人工智能技術如何賦能高校育人?近日,新京報記者採訪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教授李鋒亮探討這一話題。

李鋒亮認為,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雖不能對教育產生「顛覆性」影響,但利用通識課程、智能創新實驗室等,讓「教」與「學」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

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教授李鋒亮。 受訪者供圖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教授李鋒亮。 受訪者供圖

「某項新的技術或新產品出現時,都會有人預測說會給學習與教育模式帶來顛覆性的影響。」以「慕課」和「元宇宙」為例,李鋒亮認為,技術與產品會給學習與教育帶來影響,但談不上「顛覆性」。

他認為,人工智能的突破性發展雖然不會對學習和教育帶來顛覆性影響,但會帶來巨大沖擊。因為生成式人工智能已經能夠完成大量知識性的工作任務,因此,在學習和教育中,大量知識性的工作任務必然要下降,否則學習與教育的效率就跟不上時代發展的步伐。此外,生成式人工智能會對學習與教育的內容、組織方式、考核標準帶來巨大影響,但是教育的育人功能、人才選拔功能、文化傳承功能不會發生變化。

作為以一線教育工作者、科研人員,李鋒亮介紹,當下,在高校,老師和學生對於人工智能和大語言模型技術更多還是應用於學習和科研,隨著技術的突破,人工智能能夠給學習和科研帶來更大的幫助,成為重要的創新動力。

人工智能可以為學生和教師提供更多個性化、交互式和創新性的學習方式,李鋒亮注意到很多高校推出了專屬的智能助手、教學助手,當智能助手更多承擔了助教的工作內容,大學老師的角色也需隨之發生變化。他期待人工智能在教育、教學中得到更好的應用,以提高學習、研究與管理效率。

此前,教育部表示將試點建設一批「未來學習中心」,搭建智慧學習空間,探索新型基層學習組織,打造泛在化、個性化、協作化的學習場景。支持高校通過產學合作方式共建一批人工智能教育創新實驗室。李鋒亮認為,可以從兩個方向突破。一是讓本科生借助人工智能進行科研訓練甚至科研創新。比如,借助人工智能教育創新實驗室,本科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與優勢選擇科研項目,促進本科生的多元化、個性化發展。其二,建議在中西岸地區進行人工智能教育創新實驗室和未來學習中心的佈局,可以提高中西岸高校的教學競爭力,減少高校分層給中學生傳導的學習壓力與焦慮。

編輯 繆晨霞

校對 陳荻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