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港交流共築中國夢 香港少年體驗「海派生活」

圖說:滬港兩地少年結對共學,沉浸式體驗「海派生活」 採訪對象供圖 下同圖說:滬港兩地少年結對共學,沉浸式體驗「海派生活」 採訪對象供圖 下同

「海派生活」是怎樣的體驗?近日,複旦大學附屬中學迎來了一批「短期學生」——該校香港姐妹學校聖保羅男女中學(St Paul’s Co-educational College)的7名學生與1名帶隊教師來滬,開展了為期一週的「研學」交流活動。滬港兩地少年結對共學,感受複旦附中的課堂教學,學習非遺文化,還走進學伴家庭、漫步黃浦江畔,沉浸式體驗「海派生活」。

體驗源自魏晉的非遺技術

今年寒假期間,複旦附中7位高一同學就在老師帶領下到訪過姐妹學校聖保羅男女中學。學生們寄宿在香港學伴家中,與他們同吃同學,體驗香港學生的日常生活,建立了深厚的友誼。這次,聖保羅同學的訪滬可謂「老友重逢」,他們跟隨各自的學伴走進課堂,沉浸式體驗了早讀、早操以及各學科課程。課堂上,他們共同聽講、探討問題、完成作業,瞭解彼此的學習環境和教學方式。他們還在學伴陪同下,跟隨各自導師外出參加導師活動。

圖說:在劉玲老師的帶領下,結對夥伴探索「靜電植絨」奧妙圖說:在劉玲老師的帶領下,結對夥伴探索「靜電植絨」奧妙

複旦附中的各類創新實驗室、特色活動室也向香港夥伴開放。前沿科技體驗課程上,同學們走進靜電世界,探索「靜電植絨」的奧妙。在劉玲老師的帶領下,結對夥伴一起嘗試使用靜電植絨設備,將絨毛植入塗有粘合劑的底布上,感受科技帶來的魅力。書法課堂上,聖保羅師生在王群方老師指導下,瞭解曆代龍形演變,以及「龍」的不同寫法,讓毛筆「龍飛鳳舞」,更在複旦大學古籍研究所老師們的指導下,體驗了起源自魏晉時期的「傳拓技術」。「真的太有意思,這種拓印技術是中國最古老的‘複印機’,傳拓、蠟拓、線裝書原來是這樣製作的。」香港少年們嘖嘖稱奇。

愛上中式園林的山明水秀

「《詩經》是中國文學的源泉,《詩經·衛風·淇奧》中的‘瞻彼淇奧,綠竹猗猗’正是古猗園名字的由來。看那淇水彎彎岸,碧綠竹林片片連,古猗園中的一草一木讓我看見了什麼叫山明水秀,確實是曲徑幽寧靜雅,居住其中愉悅勝似神仙。我都不敢想像,如果那是我的居住地,我的生活該有多麼閑適啊。」對香港學生潘穎茵來說,這次上海之行對中式園林的探訪,讓她興奮不已。「我的學伴李星媽媽帶我遊覽了古漪園,還觀看了清明上河圖的展覽,這加深了我對中式園林的喜愛。」

不僅如此,潘穎茵還和學伴家庭一起穿上了漢服,參加了一場「宮宴」活動。「看著身穿漢服緩緩走來的表演者,我也不禁挺直了腰板,用心去體驗這個難得一見的宴會。上海果真是一個將現代與傳統融合得完美的城市!」

圖說:滬港學生穿上古風服飾圖說:滬港學生穿上古風服飾

「外婆味道」充滿家庭溫暖

跟著上海學伴一家,香港學生歐陽樂兒穿梭在上海的街道,漫步武康路、安福路與烏魯木齊路,一睹上海的城市風貌。來到南京,她又在如雲似霞的櫻花海中欣賞玄武湖的美景,遊覽了集歷史、文化、藝術與商業於一體的夫子廟,還在古色古香的南京大排檔品嚐了金陵菜。「歷史悠久的建築群遍佈在街區角落,卻又毫無違和感地融入現代品牌商店,相信這就是上海歷史悠久卻又永遠年輕的魔都魅力。」

不僅如此,歐陽樂兒體驗了豐富的海派文化,更受邀來到了學伴的外婆家,品嚐外婆的拿手菜。「舌尖上一直留著這份充滿家庭溫暖的上海味道,這份深入民間的、以最純粹形式認識當地風土的回憶也將一直珍藏在我心中。我的學伴給我量身定製了最完美的行程,讓我在有限的時間內體驗最多元的上海。」

複旦附中黨委書記郭娟說,黃浦江、Victoria港,共享同一片蔚藍。「通過這次交流,兩校學生收穫了友誼,收穫了不同的課堂體驗。香港學生們在感受海派文化獨特魅力、體驗傳統習俗與現代摩登交融的同時,更親眼看到、親耳聽到、親身感受到了祖國的繁榮昌盛。期待未來,兩地青少年友誼之花開出精彩,在同樣的文化、家國情懷中,構建起滬港兩地溝通交流橋樑。」

新民晚報記者 馬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