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思路,讓大學校門「開得好」

    去年開始,高校要不要允許校外人士入內,一直是輿論場上的熱門話題。圍繞這一話題,正反雙方各持己見,以各種形式展開了充分討論。近段時間,包括多所「雙一流」名校在內,一大批高校紛紛打開校門,全面向社會開放,公眾對此普遍表示歡迎,一時間讓許多大學人氣倍增。

    這一結果,似乎顯示爭議的「天秤」明顯偏向支持打開校門的一方。不過,打開社交媒體,我們也不難看到部分在校大學生的抱怨,直指校外人士入校對其造成的種種不便。一方面,大學尤其是公立大學的單位性質與辦學精神,對其開放程度提出了一定要求,開放的大學校門有利於提升國民素質、健全國民精神;另一方面,我們也不能否認,伴隨著大學開放而生的某些問題,確實給在校師生帶來了肉眼可見的困擾和麻煩。

    打開大學校門的正當性,不能遮蔽隨之而來的現實問題。反過來說,在解決這些現實問題時,也不能因噎廢食,把校門一關了之。日前,據多家媒體報導:4月17日,複旦大學保衛處發佈校園參觀文明公約,涵蓋核驗進校、交通規則、愛護公物、食堂就餐等內容,對校外人士提出了一系列行為要求。該公約最後提到:對違反公約或有其他影響校園安全文明的行為的人,學校有權予以製止或勸離。此前不久,複旦大學剛剛宣佈社會公眾可持身份證或「隨申碼」入校並開放食堂。這份文明公約此時出台,不僅無損於高校開放的進程與精神,也堵住了部分校外人士在校園里肆意而為的管理漏洞。

    在高校開放的兩難處境之間,複旦大學的相關舉措,無疑是平衡公共利益與師生訴求的一次積極嘗試。對校外訪客而言,該公約提出的「不進入教學科研辦公場所及學生宿舍」「愛護校園公物,不汙損、毀壞校內雕塑、人像等設施」等要求,都是理所應當之事。而對本校人員而言,公約允許校方對不文明的來訪者下達「逐客令」,也使他們在校園開放這件事上有了更強的安全感,因此贏得了不少大學生的點讚。

    從原則上講,大學當然應儘可能保持開放的姿態,特殊情境下的封閉式管理,註定不能成為常態。但是,高校的開放並非沒有邊界和底線,在打開校門的同時,高校有權執行必要的管理措施,對校園秩序與在校師生的正當權益負責。此前,有在校大學生激烈反對大學對外開放,一度引發輿論批評,認為這種心態有「自私」之嫌。但平心而論,他們提出的某些擔憂也不無道理。比如,有大學生提出,之前幾年在學校里從沒丟失過單車,甚至忘了鎖都沒關係,但打開校門後丟車事件陡增;也有一些高校因為遊客太多,學生在食堂排不上隊,來不及吃午飯就要趕去上下午的課。只有預防、化解好類似問題,高校才能引導在校師生認同開放政策,進而實現校園內外的雙贏。

    在之前圍繞大學該不該「開門」而展開的爭議中,支持「開門」的一方,更多強調的是大學的公共性,認為大學不應與外部社會隔絕;反對「開門」或主張慎重「開門」的一方,則更關注在校師生的合理訴求,認為大學應優先保障本校教學、生活秩序,然後再考慮其他社會職能。事實上,雙方的觀點和思路都沒有錯。如何把高校開放工作做好,也不是非此即彼的「是非題」。

    對此,不論是校園管理者、在校師生還是社會大眾,都不妨打開思路,想方設法讓大學校門「開得好」「開得巧」,在各方訴求之間取得平衡。某種程度上,新冠疫情前許多高校的開放狀態,之所以能令當時的師生適應,也是多年逐漸調整、平衡的結果。如今,高校經歷過去數年諸多變化,很多學生已經習慣了封閉式管理下的生活,建立新的平衡需要不斷調試,也需要更多時間。對其他高校而言,複旦大學設立校園參觀文明公約的做法,不失為一個有價值的參考和示範。未來,期待相關制度的落地施行能取得令各方都滿意的結果,也期待更多高校採取實際行動,讓校園環境在開放中越來越好。

楊鑫宇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4年04月19日 0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