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桌·四問巴以衝突①|拒絕邊緣化?哈馬斯為何此時發動突襲?

這是10月7日在加沙地帶城市拉法拍攝的飛往以色列的火箭彈。 新華社 發

當地時間10月7日早上7點左右,巴勒斯坦伊斯蘭抵抗運動(哈馬斯)對以色列發起軍事行動,密集向以色列發射了至少5000枚火箭彈。以南部和中部多個地區均響起防空警報。隨後,以軍對加沙地帶展開多輪空襲。目前衝突仍在持續,已致巴以雙方逾千人死亡。9日,以色列國防部長下令“全麵包圍”加沙地區。

據央視援引巴勒斯坦通訊社當地時間7日消息,巴勒斯坦總統阿巴斯表示,本輪巴以衝突的爆發原因在於以色列對巴勒斯坦人的“不公正”對待,以色列占領者的殖民行為和對巴勒斯坦人宗教自由的侵犯。新華社援引分析人士指出,猶太人近期在阿克薩清真寺的挑釁行動以及在約旦河西岸地區殺害巴勒斯坦人導致了哈馬斯的報復行動。

過去幾十年來,在五次中東戰爭之後,圍繞著巴勒斯坦建國追求、猶太人定居點以及難民等問題,巴勒斯坦與以色列劍拔弩張的局面始終未能有所改變。最近幾年,哈馬斯都曾與以色列爆發衝突。有分析認為,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此輪衝突,實際上是雙方週期矛盾激化的最新體現。對此,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採訪多名學者,共同探討:哈馬斯為何在此時發動襲擊?

牛新春(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中東所所長):

哈馬斯選擇在這個時間發動突襲,是經過精心設計和考慮的。

第一,週六正好是以色列的安息日,整個國家處於“停擺”狀態,這也是以色列措手不及的原因。哈馬斯不願見到美國斡旋的沙以和解能順利開展,巴以的長期矛盾,也是此次突襲發生的原因。

第二,近期以色列國內政局出現動盪,司法改革問題導致國家產生內訌,國防軍、情報部門、警察部隊跟政府之間出現裂痕,對政府缺乏信任,直接讓哈馬斯有機會開展突襲計劃。

第三,過去一年,以色列政府在約旦河西岸採取較多行動,部分國防力量被部署到約旦河西岸,導致加沙防線脆弱。

孫德剛(複旦大學中東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

此次以色列與哈馬斯衝突是雙方長期衝突的延續。2021年5月以色列與哈馬斯停火,只是按了“暫停鍵”,雙方之間的結構性矛盾並沒有改變。今年1月以來巴以衝突不斷持續,特別是雙方在耶路撒冷聖地的衝突加劇,成為以色列與哈馬斯對抗的催化劑。哈馬斯以弱製強,從以往的防禦為主,轉向此次的戰術性進攻,顯然進行了周密的策劃。哈馬斯生產火箭彈、無人機能力的提高使之具有了一定的攻擊能力,為突襲做好了技術準備。

哈馬斯的軍事行動,一是要打破以色列國防軍的封鎖;二是通過發動突襲提升在巴勒斯坦和阿拉伯世界的影響力;三是通過劫持人質增加與以色列討價還價的籌碼;四是希望通過突襲,帶動一場新的巴勒斯坦人大起義,從以色列北部和南部,以及約旦河西岸和耶路撒冷等地區使以色列多面受敵。

佘綱正(清華大學社科學院國際關係學系副教授、海外安全研究中心主任):

我認為哈馬斯的根本考量是拒絕邊緣化。雖然此前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之間衝突不斷,但對以色列來說總體上還是處於一種相對可控的局面。從地區局勢的角度考慮,以沙特為首的阿拉伯國家正在與以色列正在進行和解。一旦和解發生進展,巴勒斯坦會進一步被邊緣化。從哈馬斯的角度來說,他們必須採取這種孤注一擲的方式顯示力量。

另外,哈馬斯本身抗拒和解,主張以暴力方式反抗以色列,反對阿拉伯世界與以色列的和解。可以說,哈馬斯近期的行動與90年代阻撓奧斯陸和平協議談判的舉動在邏輯上並無太大的差異。

當然,這次事件也與加沙被封鎖狀態存在聯繫。因此,結合我之前談到的,理解此次衝突,必須結合當前的局勢以及曆史環境,哈馬斯的行動邏輯進行考慮。

舒 夢(上海外國語大學中東研究所助理研究員、《亞洲中東與伊斯蘭研究》編輯部主任):

我認為哈馬斯選擇10月7日這個時間有一些比較直接的原因,比如說10月6日是1973年第四次中東戰爭的50週年紀念日,在紀念日第二天發動突襲比較有意義。但是每年都有一次紀念日,哈馬斯此次攻擊主要還是基於巴勒斯坦的外部環境不斷惡化的情況而策劃的。

一方面,以色列極右翼聯合政府上台後,將定居點規模不斷擴張,導致約旦河西岸的暴力事件激增。7月上旬,以色列對約旦河西岸傑寧地區發起大規模軍事行動,給巴方造成重大人員傷亡,激起了巴勒斯坦人的反抗和仇恨情緒。

另一方面,在中東地區,和解潮悄然成風,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的關係日趨緩和。尤其是最近沙特與以色列兩國交往不斷,關係走暖,有望達成和平協議,這意味著沙特不再堅持“先巴以、後阿以”的和談順序,這可能會進一步帶動其它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關係的回暖,導致巴勒斯坦問題更加邊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