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輪巴以衝突死傷人數過萬 一文回顧五次中東戰爭

當地時間10月7日,中東“火藥桶”再次點燃,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之間爆發了大規模的武裝衝突,巴勒斯坦伊斯蘭抵抗運動(哈馬斯)向以色列發射數千枚火箭彈,並進入以色列境內開展軍事行動。以色列隨後對加沙地帶髮起多輪空襲,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宣佈以色列進入“戰爭狀態”,稱以軍將出動全部軍事力量摧毀哈馬斯。截至目前,巴以新一輪衝突已致雙方超2700人死亡,超10100人受傷。中東地區為何戰亂頻繁?一文速覽中東曆史。

10月11日在加沙城拍攝的以色列空襲炸燬的建築廢墟。圖/新華社10月11日在加沙城拍攝的以色列空襲炸燬的建築廢墟。圖/新華社

五次中東戰爭回顧

第一次中東戰爭(1948年5月一1949年7月)

又稱巴勒斯坦戰爭,以色列稱“獨立戰爭”。第一次中東戰爭的爆發,具有曆史久遠而又複雜深刻的原因。簡單來說,就是猶太人要在巴勒斯坦國土上建國,阿拉伯人堅決反對,從而引發了曠日持久的阿以衝突的第一場戰爭。

第二次中東戰爭(1956年10月一1957年3月)

1956年7月,英、法為重新占領蘇伊士運河而入侵埃及。圖/中國大百科全書網站1956年7月,英、法為重新占領蘇伊士運河而入侵埃及。圖/中國大百科全書網站

又稱蘇伊士運河戰爭或英法以侵埃戰爭,以色列稱“西奈戰役”。1956年10月,英、法、以色列藉口埃及宣佈蘇伊士運河公司收歸國有和禁止以色列船隻通過運河與蒂朗海峽,聯合向埃及發動進攻,企圖重新控製運河,推翻埃及總統納賽爾領導的民族進步政府,鎮壓阿拉伯民族解放運動。

第三次中東故爭(1967年6月5日一10日)

通過第三次中東戰爭,以色列占領了約旦河西岸大部分地區。圖/中國大百科全書網站通過第三次中東戰爭,以色列占領了約旦河西岸大部分地區。圖/中國大百科全書網站

又稱“六·五戰爭”,阿拉伯國家稱“六月戰爭”,以色列稱“六天戰爭”。1967年5月上旬,蘇聯向埃及提供了以軍在邊境集結、準備進攻敘利亞的情報,為威懾以色列,埃及遂要求聯合國部隊撤離加沙地區和西奈半島,並於5月22日宜布封鎖蒂朗海峽;同時命令進駐西奈半島的7個師約10萬人和近千輛坦克集結備戰。以色列以此為由,決定對埃及發動先發製人的突襲。

1967年6月5日清晨,以色列空軍根據預定計劃向埃及發起攻擊,於7時45分(開羅時間8時45分)到達目標上空開始轟炸。第三次中東戰爭由此拉開帷幕。

第四次中東戰爭(1973年10月6日一24日)

圖/中國大百科全書網站圖/中國大百科全書網站

又稱十月戰爭,阿拉伯國家稱“齋月戰爭”,以色列稱“贖罪日戰爭”或“十八天戰爭”。第三次中東戰爭使阿以矛盾愈加惡化,導致阿以邊境、尤其是埃及和以色列的衝突不斷,雙方長期處於不戰不和的狀態。在長期軍事對峙的情況下,埃及國內的工農業生產難以正常進行,其社會結構無法長期經受“不戰不和”的壓力。於是,埃及總統薩達特在探索和平的同時,開始為戰爭作準備,目的是以有限的勝利迫使以色列回到談判桌上來。

1973年10月,埃及、敘利亞為收複失地和擺脫美、蘇造成的“不戰不和”被動局面,決定向以色列開戰。

第五次中東故爭(1982年6月一9月)

圖/《兵戈相向——五次中東戰爭始末》圖/《兵戈相向——五次中東戰爭始末》

又稱以色列入侵黎巴嫩戰爭。從20世紀70年代中期,特別是埃以媾和以後,黎巴嫩成為阿以衝突的新的“熱點”。幾次中東戰爭後,巴勒斯坦難民和巴勒斯坦解放組織武裝力量湧入黎巴嫩,使之成為巴解組織襲擊以色列的基地。對此,黎巴嫩穆斯林表示支持,基督徒則反對,雙方的摩擦不斷升級,各自為政,形成武裝割據,引起國內動亂。以色列政府決定趁機對黎巴嫩發動進攻。1982年6月6日淩晨,以色列以巴解組織派人刺傷以駐英大使為藉口,大舉侵入黎巴嫩。

造成中東局勢長期動盪的原因有哪些?

●曆史積怨和遺留的問題甚多

二次大戰後,在民族解放運動中,湧現出了一系列民族獨立國家。由於中東數千年的曆史被幾個大國的統治所切割,不少國家、民族之間往往都存有相互征服、壓迫的時代烙印,領土疆界變遷不定,因而曆史宿怨和積累的問題特別多。

●中東是世界獨一無二的戰略要地

它地處東半球中央,橫跨亞非歐三大洲,瀕臨裡海、黑海、地中海、紅海和阿拉伯海,溝通大西洋、印度洋,又位於歐洲的側翼,有一條國際上最重要的戰略通道——蘇伊士運河。鼎足而立著三個具有很高戰略價值的海峽:霍爾木茲海峽、曼德海峽、土耳其海峽。

●中東是世界石油寶庫

在世界各大產油區中,中東石油的儲藏量、生產量和出口量均居首位。控製中東石油資源和運輸石油的戰略通道,曆來是大國爭奪角逐的重要目標。

●民族矛盾盤根錯節

中東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區,阿拉伯人占半數以上。中東民族問題的嚴重性,既表現在一些民族之間屢屢發生糾紛,也表現在阿拉伯世界內部的分歧與鬥爭。阿拉伯猶太民族矛盾是中東局勢長期動盪的主要原因。

●宗教矛盾相互交織

中東是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共同發源地。在中東曆史上,猶太教與伊斯蘭教、基督教與伊斯蘭教、伊斯蘭教內部遜尼派與什葉派之間均有深刻的矛盾和衝突。此外,伊斯蘭激進勢力的上升及其與地區世俗力量的鬥爭也成為影響中東局勢穩定的一個重要因素。

●政治發展普遍滯後

中東地區國家政治發展的滯後,以及統治者拒絕或延遲進行實質性政治改革的行為,直接或間接導致了國家社會的不穩定和局勢的動盪。

●經濟社會問題處理不善

中東國家普遍工業化程度較低、高技術匱乏、創新能力薄弱,處於國際經濟產業鏈的末端。與此同時,經濟發展緩慢,吏治腐敗以及對民生問題的忽視,導致了中東國家比較嚴重的社會問題,貧富差距擴大、失業率上升、教育醫療等公共產品匱乏等導致民眾不滿,也成為激進伊斯蘭主義和恐怖勢力滋生的土壤。

近年中東出現曆史上罕見的“和解潮”

第一,阿拉伯國家和以色列之間的矛盾得到緩和。

2020年《亞伯拉罕協議》簽署後,以色列與阿聯酋、摩洛哥、蘇丹、巴林四個阿拉伯國家關係實現正常化,這在巴以關係緩和曆史上是很重要的一筆。

第二,圍繞政治伊斯蘭問題的矛盾得到緩和。

土耳其與沙特、埃及等國關係緩和,沙特與卡塔爾複交,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政治伊斯蘭在中東政治中的地位下降了。

第三,遜尼派和什葉派國家之間的矛盾得到緩和。

2023年3月10日,王毅在北京主持沙特和伊朗對話閉幕式。沙特國務大臣兼國家安全顧問艾班、伊朗最高國家安全委員會秘書沙姆哈尼出席。圖/外交部

今年4月,伊朗和沙特正式恢復外交關係,帶動了整個地區遜尼派和什葉派力量的互動。

第四,以色列、沙特、阿聯酋等親美國家與伊朗、敘利亞、黎巴嫩等反美國家關係出現緩和。

資料來源:新京報、央視新聞、《兵戈相向——五次中東戰爭始末》、《中東地區長期戰亂頻繁的根源和今後動向》、《影響中東和平與穩定的主要因素》、《中東新變局的已知和未知》

編輯 艾崢 校對 李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