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接棒李顯龍,黃循財會給新加坡帶來什麼變化?

▲新加坡現任總理李顯龍。圖/新華社▲新加坡現任總理李顯龍。圖/新華社

據新華社報導,新加坡總理公署15日公佈消息,總理李顯龍將於5月15日辭職。他將正式向總統建議,由副總理兼財政部長黃循財出任新總理。

根據報導,51歲的黃循財現任新加坡副總理兼財政部長,他將於當地時間5月15日晚上8點在總統府宣誓就職,成為新加坡第四任總理,也是首位在新加坡建國後出生的總理。

李顯龍主政新加坡20年,自2004年起,李顯龍就擔任新加坡第三任總理和執政黨人民行動黨的第三任秘書長。

這次交接,意味著第四代領導團隊正式掌管新加坡政壇,也讓人們把目光投向了將於明年舉行的新加坡大選。這次大選,對於黃循財的總理任期具有決定性的影響。

精英推舉制度選出的總理

李顯龍交棒黃循財,雖然是新加坡政壇20年來最大的變化,但實際上在2022年就已確定,因此並不意外。

自1959年新加坡舉行第一次歷史性選舉,從英國殖民地變為自治領(英國殖民地制度下一個特殊的國家體制,是殖民地邁向獨立的最後一步以來,人民行動黨在所有大選中均取得了勝利。人民行動黨也建立了一套「精英推舉制度」,以保證精英政治體制的運轉和交接。

具體而言,由執政的人民行動黨黨內精英組成的推舉人團推選產生人民行動黨秘書長,秘書長即是總理人選,而第一助理秘書長則成為總理未來的接班人。

2018年11月,人民行動黨曾宣佈,現任新加坡副總理兼經濟政策統籌部長王瑞傑為第一助理秘書長。王瑞傑因此被視作李顯龍的接班人。

但在2021年4月,王瑞傑致信李顯龍,表示基於年齡和健康考量,自己將不再擔任第四代領導團隊領軍人。王瑞傑今年63歲,僅比李顯龍小9歲。

2022年,新加坡人民行動黨再次推舉第四代領導團隊領軍人物。推舉人團由19人組成,其中17人為內閣部長,另加國會議長和全國總工會秘書長。推舉過程由人民行動黨前主席許文遠主持,他逐一聽取了19位推舉人的意見,結果15人推舉黃循財接班。

值得注意的是,李顯龍與當時的兩位國務資政張誌賢與尚達曼(現新加坡總統)也有資格推舉,但均放棄了推舉權利。這是與此前的推舉程序不太一樣的地方,也顯示黃循財擁有足夠的凝聚力和支持度。

在黃循財被推舉為第四代領導團隊領軍人物後,李顯龍就表示,他可能會在2025年大選前交棒,或由自己出選,在當選後再交棒。現在來看,李顯龍選擇了第一種方式,也顯示了他對黃循財領導人民行動黨在2025年大選獲勝有足夠信心。

▲現任新加坡副總理兼財政部長的黃循財。圖/新華社▲現任新加坡副總理兼財政部長的黃循財。圖/新華社

黃循財有自己的獨特風格

新加坡前三任總理祖籍均是中國。第一任總理李光耀和第三任總理李顯龍祖籍廣東省梅州市大埔縣,第二任總理吳作棟祖籍為福建省泉州府永春縣。即將成為新加坡第四任總理的黃循財也不例外,祖籍是海南。

與新加坡前三任總理相同的另一點是,黃循財也是新加坡精英中的精英,是學者型政治家。他的從政履曆與吳作棟、李顯龍也沒有多大差別,都有過參加國會選舉、進入政府部門、進入核心權力機構人民行動黨中央執行委員會這個過程。

黃循財在2005年-2008年還曾擔任過李顯龍的首席私人秘書,因此與李顯龍建立了密切關係。這是黃循財比另一位非李光耀家族的總理吳作棟要幸運的地方。

吳作棟在1990年接班前,並沒有被李光耀視為接班的第一人選,當時李光耀更看重陳慶炎。吳作棟在其傳記《高難任務》中,曾多次提及李光耀給他造成的壓力。

此外,黃循財也有自己的獨特風格。從上學時代開始,黃循財就喜歡讀書和音樂,還曾參演過由金庸的《倚天屠龍記》改編的音樂劇。他也習慣在網上分享生活信息。

或許是因為從小在組屋長大、家庭並不富裕的原因,黃循財也比較接地氣。新冠疫情暴發後,黃循財以有效的溝通和應對方式,回應了民眾對防疫措施和調漲消費稅的不滿,從而贏得了人民行動黨內高層的普遍讚譽,也為他在2022年推舉中勝出打下了基礎。

黃循財時代中新關係會怎樣

黃循財接棒後,最大的挑戰是最遲於明年11月舉行的新加坡大選。

在2020年大選中,人民行動黨的得票率為61.2%,儘管仍佔絕對優勢,但得票率有所下降。不過,迄今為止,人民行動黨並沒有面臨有力的挑戰。加之黃循財務實平和的作風,因此明年的大選其實並沒有懸念。

許多人還關心新加坡與中國的關係是否會發生變化。去年12月,黃循財曾以新加坡副總理兼財政部長的身份,率領新加坡部分高官訪華,這次中國之行可以看出此事端倪。

黃循財訪華期間與中方達成了多項合作協議,人們比較瞭解的中新互免持普通護照人員簽證(30天)的協議,就是在黃循財此次訪華期間的成果之一。

此外,黃循財這次訪華,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視作新加坡第四代領導團隊與中方的一次對接。僅此一點,也顯示出新加坡新領導層對經營新中雙邊關係的重視程度。

在北京訪問時,黃循財還曾表示:「永遠不要押注中國衰弱」。他指出,中國將繼續是一個能為雙邊合作提供巨大機會的經濟體。有這樣的戰略眼光,對於後李顯龍時代的中新關係,我們應可保持相對樂觀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