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成都|49座大運場館,助力成都體育事業高質量發展

封面新聞記者 易弋力

自2018年底申辦大運會成功以來,成都近年來在基礎設施、經濟民生、城市綠化等方面的建設飛速發展,進一步提質升級。以大運會為契機,成都已經成為了老百姓口中“來了就不想走”的城市。今天,我們就去成都的街頭走走,看看大運會給成都帶來的變化,體驗並分享中國式現代化的萬千氣象。

體育場館一直是精彩賽事的承載之地,也是人們對辦賽城市的“第一印象”。申辦大運會以來,成都市新建改建大運場館49座,其中有36座都是改造,不但給成都留下了豐富的體育賽事資源,也讓很多老舊體育場館煥發了新生。成都青白江區文體中心就是其中一座,受到來自世界各地觀眾的矚目。

青白江文體中心流線型的外觀形似鳳凰展翅。場館外立面採用可調節參數化柵格幕牆結構,風可以在場館中穿梭,達到夏日蔭涼散熱的效果。同時,幕牆呈現出水波蕩漾的建築形態,達到審美趣味與實用功能的完美結合。

據悉,這座體育場館由中建一局建設發展公司承建,是成都市政府重點關注的大型綜合民生工程,項目建築面積約9.52萬平方米,是青白江區首個集體育中心(籃球館、游泳館)、文化中心、藝術演藝中心為一體的綜合公用建築,曾獲得第十二屆中國鋼結構金獎。此次成都大運會期間,青白江文體中心體育館作為籃球項目的熱身場館及比賽場館,見證大運健兒們的拚搏奮鬥,並在這裏產生兩枚大運會金牌。

在氣氛熱烈的籃球賽現場,除了認真比賽的球員和教練員,來自中建一局建設發展公司的建設者們觀看了比賽。陳良是青白江文體中心項目的現場副經理,他表示:“時隔多年回到這裏觀看大運盛會,我非常興奮。看著曾經一點點建設起來的體育場館,如今作為成都大運會這樣國際性賽事的承辦地,作為建設者,我感到自己實實在在地為成都、為國家做出了貢獻。希望今後在成都的發展建設中,我們能夠再接再勵,打造更多品質工程,為把成都建設得越來越好貢獻力量。”

四年時間,包含了訓練、熱身和比賽場地的49座大運場館穩健落成,見證了“基建狂魔”的成都速度。這49座場館,將是成都這座城市最直接的財富。不僅解決了市民的健身場館需求,也為成都今後舉辦大型賽事,推動體育事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堅實保障。

據悉,自大運會籌辦以來,大運場館累計開放近8萬小時,服務超過510萬人次,舉辦各類賽事730項,近2000場次;依託大運場館開展科學健身指導服務1800餘場次,市民體質合格率逐年提升,去年達到94.61%。

大運會後,按照能賽盡賽、應開盡開原則,成都市將持續更新發佈大運場館“惠民開放清單”,免費發放體育惠民運動券,積極舉辦傳統體育項目和新興時尚體育項目相結合的全民健身賽事活動,引導包括殘疾人在內的廣大市民走進大運場館,共享大運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