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廁改造別忘了“軟件”

方翔

近日,一段“寶媽帶男童進女廁”的視頻上了熱搜,也引發網友對於公廁如何服務有特殊需求群體這個話題的關注。

就在前兩天,上海公佈了今年為民辦實事項目,其中就包括完成200座環衛公廁適老化適幼化改造。公廁的適老化適幼化改造有一定的行業規範,比如:落實無障礙坡道、扶手等配置,提升照明、通風、防滑等設計,落實托嬰板、高低洗手台、高低小便池等設施配置等。

僅僅是硬件上的改造還不夠。除了像視頻中家長帶異性娃上廁所的情況,子女在協助行動不方便的異性親人使用公廁時也會遇到各種問題,因而在空間供給、服務管理等“軟件”上也要提前規劃。

公廁改造,首先需要從需求端充分考慮。像虹口區三門路719弄33號的公廁,由於位於四區(虹口、楊浦、寶山、靜安)交界處,平時人流量較大。改造前,相關部門聽取了附近居民的意見建議後,將無障礙衛生間升級為第三衛生間,設置了摺疊式嬰兒護理台設施,優化了男女廁位比,在提高空間利用率的基礎上完善了公廁服務功能。

改造好的公廁,更需要“管”好,讓廁所在日常服務中方便特殊人群的使用。金山區石化街道“八村公廁”,不僅為市民準備了便民箱,裡面有免費的衛生巾、一次性短褲等,以備不時之需,還考慮到周邊廣場夜間有不少老年人活動,開闢了一個隔間在晚上九時後開放,開放時設置了溫馨提示語。古猗園打造的第三衛生間,考慮到老人、小孩使用頻次高,園方提供專人保潔,一小時就清掃一次。

相比“硬件”的一步到位,“軟件”也需要逐步提升,有些還要能夠在社會上形成共識。比如有的公廁改造後安裝了超過15分鍾就自動報警的裝置,本意是防止老年人在如廁時發生意外,但有老人表示15分鍾的時間不夠,對於這樣的情況,工作人員也要根據實際情況予以關心。

通過公廁的適老化、適幼化改造,讓“方便”更方便,在細節上讓更多人感受到人文關懷、城市的“溫度”,這也是人民城市的應有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