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修行業「後繼乏人」如何破局

    3月6日,全國建築行業職業技能競賽在滬開幕。圖為參賽選手在進行裝飾裝修工(鑲貼工)項目比賽。新華社記者 方喆/攝    3月6日,全國建築行業職業技能競賽在滬開幕。圖為參賽選手在進行裝飾裝修工(鑲貼工)項目比賽。新華社記者 方喆/攝
    吊頂師傅在做鋁扣板吊頂施工。受訪者供圖    吊頂師傅在做鋁扣板吊頂施工。受訪者供圖

    餘戈有時會想,自己還能在裝修行業干多久。

    這位2000年就入行做水電工的裝修師傅,現在已是一家建設公司的項目長了。從年初開始,他手上的項目訂單就源源不斷。如果從訂單量和收入漲幅來看,今年可以稱得上是裝修行業的「大年」。被新冠疫情抑制的裝修需求逐步釋放,加之傳統裝修旺季的到來,這個春天,「用工荒」現像在多地出現。

    來自家裝平台土巴兔大數據研究院的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平台收到用戶裝修需求數同比增長173%,用戶裝修需求項目數同比增長52%。另一家頭部裝修平台愛空間的數據同樣證明了這一點,以北京舉例,該平台在該地區一季度的訂單量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了25%。

    「現在訂單多,人手都很緊張,很多時候都需要幾個項目之間互相拆借工人。」餘戈對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說,工人的工價也水漲船高,過去每年漲幅基本在3%-5%,今年已經達到10%了。

    起初,他也高興,訂單多意味著收入高,但在幾個項目之間拆借工人時,他意識到:自己手下的工人愈發不夠了,更多時候需要開高價到外面去找零工。而且,遇見的工人大都是熟面孔——這更令他擔心。

    從業20餘年,餘戈擁有一隻近40人的裝修隊伍,可大部分工人的年紀在40-50歲之間,很多人在他剛入行時就認識,這些年,「工人年紀漸漸大了,新面孔卻越來越少」,他感慨,現在招徒弟一年比一年難,年青人不願意做裝修。

    一「匠」難求已經是裝修行業存在多年的難題。一家諮詢機構曾在一份涉及建築業的報告中指出,近年來,中國建築業從業人員數量不斷減少,從業人員平均年齡逐年遞增、老齡化趨勢明顯,使得建築行業人力不足、人力成本快速提升,繼而導致中國家居家裝行業人工消耗成本增加。

    更精確的統計數字顯示,建築工人「老齡化」現像已十分明顯。

    據國家統計局報告,2021年全國農民工總量29251萬人,其中從事建築業的農民工比重為19.0%。農民工平均年齡41.7歲,比上年提高0.3歲;40歲及以下農民工所佔比重下降;50歲以上農民工比重繼續提高。

    一位工長說,現在工地的主力軍,基本都是20世紀90年代從農村進城務工的那批人,做了30年,老了。年輕一代不願意加入,工人青黃不接,就慢慢斷層了。

    瓦工王紅偉記得,30年前自己剛進城那會兒,情況和現在相比大相逕庭。每個工地上都是20歲左右的年輕工人,水電工、木工、瓦工、油工在鋼筋水泥間穿梭,一派熱火朝天。

    過去的半個世紀,中國經歷了世界上規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鎮化進程,城鎮化率從1978年的17.92%提高到2022年的65.22%。以最近十年的住宅數據看,住宅商品房銷售面積累計達到132.34億平方米,是上一個十年的2.2倍。十年累計建設各類保障性住房和棚戶區改造安置住房5900多萬套,家庭戶人均住房建築面積十年間增幅達到34.45%。

    王紅偉當學徒那會兒,一天的收入才三四元。他2009年來到北京,每天的收入漲到了100元左右,「但是賺的錢和消費根本不匹配」。

    過去,裝修行業,不愁人,愁錢。現在,兩者調了個個兒。

    45歲的水電工人吳學明也說不清從什麼時候開始收入就「還可以了」。他2000年左右入的行,剛開始當水電工,一年的收入只有五六千元。現在,這個數字漲到了15萬元左右。

    王紅偉的收入更高,在如今的家裝市場,他屬於最緊缺的那類工人。做了近30年的瓦工,他練就了一手精湛的砌牆、抹灰、貼磚手藝。

    對一些判斷手藝高低的標準,他爛熟於心。比如貼磚得橫平豎直,垂直誤差不能超過兩毫米,地面的平整度偏差也不能超過兩毫米,地縫不能超過0.5毫米,最重要的是空鼓率,「不能有空鼓」,他說,這不僅會影響美觀——牆面有空鼓的地方,會造成粉刷層出現裂縫,如同臉上的疤痕,更重要的是會有極大的安全隱患。

    這些年,看著上了年紀的老工友一個個退出市場,王紅偉很感慨,「時代變了」。

    「以前遍地是瓦工。」他說,自己當年選擇做瓦工就是因為相比其他工種,瓦工最能接到活兒,「因為家家裝修都需要」,那會兒裝修,木工、水電工的活兒都比較少。沒想到,幾十年過去,瓦工卻成了「珍稀工種」。

    「做瓦工出活慢、出師慢,年青人熬不住。」王紅偉說,瓦工幹的是體力活兒,但也是「巧活兒」,比如地磚之間的接縫需要填嵌得寬窄均勻、花紋搭配要協調……他曾當了兩年學徒才真正出師,「就跟著師傅邊學邊干,琢磨師傅的手藝」。即使到了現在,他也一直在學,因為裝修的工藝也在與時俱進。

    王紅偉剛做瓦工時,裝修只要砌牆抹灰,他形容上工就是「沙子水泥往上抹」,後來要在廚房、衛生間、陽台貼地磚,工藝複雜了些,「現在家家要瓷磚上牆,瓷磚尺寸也大了不少」,鋪貼的工藝越來越複雜,拚花、直角等工藝要求非常高。他常常幹完一天活兒,累得腰都直不起來,「得靠人扶著,彎著腰,慢慢往上挪」。

    業內都知道,「十個瓦工里九個有腰椎間盤突出」,工人黃金期短,對手藝要求又高,所以年青人就更少了。

    吳學明也能理解年青人的選擇。工人們自己都覺得這份工作「又髒又累」,施工環境差,「一天要吃不少灰」;幾乎沒有上升空間,「完全靠做苦力,做得好一些的自己開公司當包工頭,也就這樣了」;出門坐公交車也被人嫌棄,「年青人都要面子,誰還願意幹這一行?」

    他感慨,做這一行淚點太多了。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年研究所研究員鄧希泉是一名專門研究青年問題的70後。據他觀察,這些年,像裝修業這樣的傳統勞動密集型行業對於年青人的吸引力確實在不斷減弱,年青人更願意選擇一些新興職業。

    「這在一定程度上為這些傳統行業的發展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他說,任何行業想要發展都需要一代又一代的年青人進入,靠年青人去傳承、創新。

    鄧希泉記得,自己那代人參加工作的時候,社會能提供的非體力勞動崗位比較少,很多人只能從事體力勞動。不過也正是因為年輕血液的不斷進入,使傳統行業的生產工藝、生產流程、生產工具等各個方面都得到了極大的革新,勞動生產率也極大提高了。

    他們中的很多人後來都成了「大國工匠」。

    「我們國家產業的後勁就在於一代又一代的青年,進去之後進行傳承和創新。」鄧希泉說,這些工匠們的職業獲得感和榮譽感是很強的,有了這樣的獲得感才能不斷吸引年青人加入。

    他注意到此前社交媒體上熱議的「孔乙己長衫」相關話題,「很多青年其實早就脫去了長衫」,他說,他們正在用自己掌握的新技術新技能去賦能傳統行業。

    這位學者建議,裝修行業想吸引更多年青人加入,可以想辦法改善工人們的工作環境,讓工人能在下班後以乾淨整潔的面貌出現在公共場合;完善職稱評價體系,讓工人們有充足的晉陞空間;最重要的是在社會上營造一種更加公平、平等的就業觀。

    「裝修工人也是在創造美、創造幸福,我們要去感謝他們。要提高他們的職業聲望。」他說。

    愛空間一位從事家裝行業多年的工作人員說,事實上,現在很多裝修公司、平台公司都在為提高裝修工人的收入、職業聲望努力,也確實取得了很多進步,但這還不夠。

    他希望,有一天,我們國家的裝修工人也能像一些發達國家的產業工人一樣,下班後脫掉工服,就去休閑、社交,「不再是弱勢群體,成為有尊嚴、有技術、有歸屬感的產業技工」。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均斌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3年04月25日 0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