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蘭花開港澳 掌聲經久不息

    10月1日,清華大學《馬蘭花開》劇組同學參加香港理工大學國慶升旗儀式,在該校廣場與香港理工大學教授陳炳泉合照。劉倚帆/攝

    從北京到香港,清華大學新聞學院2022級碩士生陳嘉誠切換了新身份重返家鄉。這一次,他是「清華人必刷劇」《馬蘭花開》劇組的一名演員,在香港的舞台上,他完成了自己的「首戰」。

    這個國慶假期,《馬蘭花開》第一次「綻放」在香港、澳門,一票難求,觀眾在「花開」的感動中不斷報以掌聲。

    這部由清華師生自編自演的話劇,用最感人的故事紀念「兩彈元勳」、優秀共產黨員、清華校友鄧稼先。自2013年首演以來,該劇歷經十載,走過祖國大江南北,累計覆蓋觀眾超13萬人次。

    回到家鄉澳門,清華大學社科學院2021級本科生翁心怡和服裝組同學一起忙碌在舞台後方。儘管沒有上台參演,但每次聽到演員們念起台詞,回望這段歷史故事,她都能感受到鄧稼先精神傳承的力量。

    國慶節當天,和當地師生一起站在香港理工大學的廣場上,國歌奏響,國旗升起,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020級博士生傅宇傑感受到了香港濃厚的愛國氛圍。

    從最初推「景片」到飾演男配角小高,再到接棒飾演男主角鄧稼先,《馬蘭花開》伴隨了傅宇傑的整個大學生涯。「初聞不知曲中意,再聞已是曲中人」,每一次演出,他們都在不斷接近那個年代的人物,「慢慢地也想要在內在的精神上去追求成為像鄧稼先學長那樣的人」。

    在經歷屈辱、苦難後艱辛回歸祖國懷抱的香港演出,與他扮演的鄧稼先毅然決定從國外回到新成立的新中國時,歷史交相輝映,他有了新的體會。這一次香港演出,當屏幕上出現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的畫面,當話劇落幕時閃過所有23位「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姓名時,掌聲經久不息,「是觀眾對劇目的肯定,也是同胞們對祖國深沉的愛」。

    100分鐘的演出,大家一同「穿越時空」和鄧稼先等老一輩科技工作者隔空對話,那位偉大的科學家不再只是書本上的名字,而成為生動的、可親可敬的學長「老鄧」。

    來到澳門大學,清華大學法學院2022級碩士生陳子晗成了「老鄧」。剛剛演繹「老鄧」一年多,他不斷揣摩每一句台詞、每一個情節背後的情感與含義,「鄧稼先的人物形像在我心中越來越豐滿,最初只覺得他是一位崇高的科學家,慢慢地也會發現他的可愛、真實,他也會在實驗過程中緊張,代表了我們身邊每一位默默無聞的科技工作者」。

    和傅宇傑接替出演,陳子晗更清晰地感受到,當屏幕上驚天動地的「蘑菇雲」升空,全場自發響起掌聲,「大家沉浸在這段真實的故事中,感受到這背後代表著一個國家的強盛」。演出結束,觀眾久久不願離開。他笑稱,「澳門演出結束後,還有很多觀眾前來找我合照,也算是隔空和‘老鄧’合照了」。

    彌留之際的鄧稼先在與同事、親人和摯友一一話別時說:「如果要我再來一次的話,我還願意再做中國西岸戈壁灘上那一株小小的馬蘭花!」回到踏上征途的那一刻,和他一起告別家人的還有小高、小辣椒、大鋼鐵、小張等眾多青春熱血的年輕科研人員。

    「驚天動地」背後總有千千萬萬個隱姓埋名人,戈壁灘上也不止一朵馬蘭花。小辣椒的扮演者、致理書院2020級本科生尹柔涵認為,正是由於有了這麼多鮮活的年輕科研人員,他們在那個年代有血有肉地活過,才使得整部劇一直充滿著澎湃的情感。

    她覺得,參演的同學們在不知不覺間和故事融為一體,「也更加理解了老一輩科技工作者執著的追求、默默無聞的堅守,我們要記住的不僅是鄧稼先的故事,更要傳承老一輩科技工作者的精神」。

    雖然是第一次正式參演,陳嘉誠在劇里不僅扮演了實驗員、飛行員,還扮演了鄧稼先的醫生,甚至客串了一名難民。剛剛加入劇組不久的他還記得,第一次完整看完演出後,自己已經熱淚盈眶,「那一次使得我開始思考這部劇的感人之處,思考這個故事的重要性」。

    「我的很多家人朋友是通過這次看劇,第一次完整瞭解了鄧稼先的故事,瞭解了在那段艱辛的歲月裡,老一輩科技工作者是如何打破國外技術壟斷做到自立自強的,中國人的腰板是如何挺直的。」陳嘉誠笑著說,演出結束後,他穿著劇里服裝和家人合了影,家人還在例行早茶時間把鄧稼先的故事講給朋友和同事們,「成了新的社交話題」。

    演出最後,當「景片」背後出現推「景片」的演員時,台下驚訝的觀眾總會報以全場最為熱烈的一次掌聲。這18名默默無聞的同學有一個稱號——「十八羅漢」。電子系2020級本科生閆英男就是「十八羅漢」之一。

    被導演要求「推景片要把眼淚推出來」,閆英男覺得,《馬蘭花開》帶來了太多觸動內心的瞬間,「無論是老鄧,還是小高、小辣椒等科研人員,都隱姓埋名、毫不動搖地為核事業嘔心瀝血,這是他們對祖國深沉的愛」。

    雖然在舞台上沒有露臉,但他們能夠把很多關鍵台詞倒背如流,「我們每一次推動景片都要飽含著與故事相關情節相匹配的情感去推,和大家共同完成舞台呈現,才能更好地展現以鄧稼先為代表的科技工作者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

    花開已十載,新一代馬蘭花正在盛開。

    觀看完演出,香港培僑中學學生劉玉潔說:「當看到少年鄧稼先因洋鬼子對國人的折辱而決定奔赴西南聯大,隨即台上的演員一個個放聲支持他說‘我也去’,台下積蓄已久的演員更一個個閃現般站起應援時,我的內心也變得熱血沸騰。鄧稼先前輩與一眾先賢,用行動完美詮釋了他們對個人與國家、小舍與大得、生命與意義的深刻理解,如大漠里默默綻放的馬蘭花般帶來希望,值得我們薪火相傳。」

    香港科技大學物理學系副教授王一感慨:「鄧稼先、周光召、錢三強這些名字,也如馬蘭花開一樣,在我的心頭綻放。從鄧稼先時代‘二代輕舟已過橋’,到今天‘輕舟已過萬重山’,這就是幾千年來刻在我們文化基因中的‘君子以自強不息’的精神。我們每個普通人都可做有利於國家與社會的實事,哪怕些微,也可以累加到一個國家的崛起和強大。我想,有這樣的長遠眼光,我們個人可以致遠,而共和國的旗幟上,也將有我們的風采。」

    「做成這件事,人生就有了意義,死了也值。」澳門濠江中學附屬英才學校學生鄭穎珊觀看後這句話一直縈繞她的耳邊。她覺得,「鄧稼先先生彷彿是馬蘭花的化身,雖紮根在荒漠中,但仍可以散發出獨屬於自己的絢爛光芒。身為新時代中國青年的我們,也應如馬蘭花一樣,在世界舞台上綻放出我們這一代人的璀璨光芒」。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孟比比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3年10月10日 0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