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體患癌」傳言中的實驗室並未拆除,涉事醫生請公眾耐性等待調查結果

來源:中國慈善家雜誌

需要嚴謹、專業的醫學調查和驗證

 乳腺腫瘤中心實驗室所在地為中山醫科大學(隸屬中山大學) 乳腺腫瘤中心實驗室所在地為中山醫科大學(隸屬中山大學)

近日,一則「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乳腺外科導師蘇士成的6個學生集體患癌」的消息在網絡上流傳,引發輿論關注。

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又名中山大學第二附屬醫院(以下簡稱「中山二院」)發佈通報稱,近年來在乳腺腫瘤中心實驗室學習、工作過的人員中有3人2023年先後被確診癌症。

11月8日,廣州衛健委科教處工作人員稱,正在按照流程跟進處理,會組織第三方機構調查實驗室。

蘇士成在10日回應《中國慈善家》的採訪時表示,「請大家耐性等待調查結果,目前我不方便發聲。媒體的耐性是對我最大的幫助,因為調查組官方的發佈是最權威的答案。請放心,會有正確的答案。」

公開資料顯示,蘇士成今年40歲,他在中山醫學院讀大三時就加入了中國科學院院士、孫逸仙紀念醫院院長桑治爾衛的團隊。

被業內稱為「抗癌鬥士」的桑治爾衛是中國乳腺治療領域第一位院士,是國內最早開展乳腺癌根治性保乳手術的外科醫生之一。

2009年,26歲的蘇士成正式在中山二院成為一名乳腺外科醫生。除了臨床和科研,蘇士成還參與醫學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育工作,他長期擔任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八年製臨床本科《外科學》乳腺疾病章節的教學任務,並兼任中山醫學院免疫教研室副主任一職。

「教師不能只做傳授書本知識的教書匠,而要成為塑造學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這是蘇士成在學為人師時,始終強調的一句話。  

一位醫院內部人士告訴《中國慈善家》,目前蘇士成每週二、週三出門診,其餘時間除了指導團隊同事和學生開展相關實驗工作,還有不少講座。而根據官方宣傳資料介紹,蘇士成每週出門診量高達100人次,平均每年主刀乳腺癌手術超300台,是全球開展這類手術最多的專家之一。

2016年,蘇士成獲得國家優秀青年基金資助,該基金重要性高,競爭非常激烈,當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受理申請3314項,獲批400項,支持率僅為12.7%。33歲的蘇士成成為獲此殊榮的最年輕的專家之一。

 逸仙乳腺腫瘤醫院是國內首個公立乳腺專科醫院,在中山二院掛牌。 逸仙乳腺腫瘤醫院是國內首個公立乳腺專科醫院,在中山二院掛牌。

5年後,蘇士成又獲得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簡稱「國家傑青」),該項目幾乎是每一個中青年學者的奮鬥目標。蘇士成獲獎項目為「免疫微環境和炎症相關疾病」,直接獲批經費400萬元。

天眼查上的數據顯示,中山二院的專利申請多達1200餘項,其中750餘項已獲授權,蘇士成是多個專利的發明人,多涉及乳腺癌相關研究及治療領域,如「乳腺癌新輔助化療耐藥標誌物及其應用」。

這樣一位榮譽等身的年輕專家,近日深陷輿論風波。一位匿名人士在微博爆料,稱其團隊有學生在上半年出現腹痛症狀,並在就醫後查出患癌,病理分析為胰腺未分化癌。在未溝通的情況下,蘇士成將確診的患癌學生踢出微信群。爆料還指稱,目前該乳腺癌研究中心已有多位學生確認患癌。

隨後,中山二院通報證實,近年在乳腺腫瘤中心實驗室工作、學習過的人員中有3人罹患癌症。然而,這則通報並未平息輿論的討論和質疑。

按照官方給出的結論,中山二院乳腺腫瘤中心實驗室早在2009年就正式啟用,正好與蘇士成成為該院乳腺外科醫生是同一年。

11月10日,《中國慈善家》記者在中山醫學院走訪時發現,涉事實驗室位於科學樓8樓東翼816室。門口張貼的信息顯示,其使用單位為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負責人為桑治爾衛;危險類別中,化學品安全一欄內提示「易製毒化學品」「易燃易爆」;防護措施註明:必須戴口罩、必須穿實驗衣、必須通風、必須戴防護手套、必須戴防護眼鏡,其中「必須穿實驗衣」為手寫字體。

中山醫學院工作人員向記者證實,乳腺腫瘤中心實驗室由醫院基礎與轉化醫學研究中心管理,使用時需要申請,過程均要嚴格按照流程執行。

就在曝出「集體患癌」消息當天,還有消息稱涉事實驗室疑遭拆除,網傳圖片顯示,實驗室門口堆放大量板材和塑料袋。面對涉嫌「銷毀證據」的指責,中山二院相關人員表示,這隻是例行的消防檢查。

但關於消防檢查的說法被中山二院科研與學科建設部主任林桂平否認。他告訴媒體,今年6月28日,中山大學組織全校實驗室進行檢查,發現實驗室的櫃子擺放位置導致實驗通道過窄,要求對這些櫃子進行拆除。

「櫃子裡的物品均是屬於實驗室人員的普通實驗耗材,比如一次性口罩、手套、離心管以及培養皿等,裡面並沒有任何試劑。」林桂平還表示,拆下來的櫃子還在,可以接受相關部門的檢查。

11月10日下午,《中國慈善家》記者實地走訪時透過門窗玻璃看到,實驗室燈亮著,但不見有人作業。旁邊辦公室的工作人員告訴《中國慈善家》,「這就是網上說的那個實驗室,被媒體關注後,人家都是正常開展工作,每天都有使用,剛才裡面還有人在工作,不可能拆除的」。

 涉事的乳腺腫瘤中心實驗室並未拆除。 涉事的乳腺腫瘤中心實驗室並未拆除。

這間實驗室並不大,裡面的設備、儀器擺放整齊,空間顯得有些擁擠,不時有工作人員從該實驗室門口經過。

「它就是一個普通的實驗室,做的也是一些常規實驗,並不是進行多神秘的科研,不知道為什麼會傳出這樣的事情。」中山醫學院一位內部人士告訴記者,他認為此次事件不斷髮酵,主要原因是醫院「沒有應對輿論的經驗」。

刊登於醫院官網上的一條人才招聘信息顯示,該院乳腺腫瘤中心蘇士成教授團隊2023年8月還在招聘專職科研人員,研究方向為免疫微環境、腫瘤免疫、免疫相關疾病。崗位職責為患者隨訪管理和資料整理、協助管理實驗室日常事務等。崗位分研究助理、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和研究員,薪金從8萬元至41萬元不等。

中山二院在通報中承認,實驗室有3名確診癌患者,2名現為該院乳腺外科醫生,在臨床工作,另1名為外地來院進修人員,已回原單位工作。其中,黃某在2017~2022年期間在該院讀博,此間在乳腺腫瘤中心實驗室學習,2022年7月博士畢業後入職該院乳腺外科,從事臨床工作。2023年10月,被確診患胰腺癌並接受手術,目前情況穩定。

患者劉某2013至2018年,在該院讀博,此間在乳腺腫瘤中心實驗室學習,2018年8月博士畢業後入職該院乳腺外科,從事臨床工作。2023年6月被確診患滑膜肉瘤並接受手術,術後恢復良好。

另一名癌症患者為某外地醫院畢業博士生,2021年到該院進修一年,在乳腺腫瘤中心實驗室工作,於2022年4月結束進修離開廣州,今年在工作當地被診斷為乳腺癌。

《中國慈善家》採訪了多位腫瘤領域專家,他們均表示此前沒有聽說過發生類似這樣的事情,「但這不意味著永遠不會發生」。此外,他們也指出,腫瘤的致病過程非常複雜,很難確定某種因素有直接的因果關係。

北京市某知名醫院乳腺病防治中心一位主任醫師表示,從理論上來說,腫瘤實驗室集體患癌的風險是存在的,但因為接觸危險物導致患癌的可能性較低。

他向記者分析,一般類似實驗室,都是從病人身體提取癌細胞輸入老鼠體內,讓老鼠患癌,再通過科研成果來觀察治癌效果。對於這樣的實驗,為了力求數據準確,工作往往不分晝夜,晚上需要熬夜來觀察數據變化,這就會讓科研人員承受較高的工作壓力和工作強度。

「至於風險,就要看實驗室里的具體工作,如果是給老鼠做放療,就存在較強的輻射,就會有致癌的風險。但如果光做老鼠模型的培養,就不存在輻射。」這位主任醫師說,由於目前無法確定實驗室的具體實驗內容,所以無法做出判斷。不過,在高強度的工作壓力之下,人體免疫力下降,加上特定的工作環境,相關工作人員患病風險就相對高一些。

實驗室的安全環境對於科研人員和公眾來說都至關重要,科研人員在工作中接觸到的試劑往往具有毒性和危害性,需要在嚴格的安全環境下進行操作。因此,對於高校或醫院而言,一些高危實驗的必要性一直是個存有爭議的話題。

 涉事實驗室門口的安全信息牌。 涉事實驗室門口的安全信息牌。

「對於一個實驗室來說,如果做一個藥物的化學療效觀察,設備、環境可能達不到一定條件,結果也往往不太可靠。」前述主任醫師建議,一些基礎研究可以由大型藥廠完成。

2017年6月,國家衛健委主管的《中國循環雜誌》發文稱,瑞典隨訪20年數據顯示,化學實驗室女性研究人員工作由於經常接觸化學品和有機溶劑,其乳腺癌風險顯著增加。研究納入2245名受試者,隨訪20年間發生383例癌症,開始隨訪時年齡為28.6歲。

數據顯示,在化學實驗室工作的女性研究者的乳腺癌風險增加41%,在實驗室工作10年以上者,其乳腺癌風險增加更加顯著,約為3倍。而在非化學實驗室工作者的乳腺癌風險沒有增加。

醫護人員在從事診療、護理活動過程中接觸有毒、有害物質或傳染病病原體,從而損害健康或危及生命,這被稱為「職業暴露」,是每個醫護人員不得不面對的職業風險。

2016年,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等15家醫院的研究人員對全國13個省份158所不同級別醫院的醫護人員進行了有關職業暴露發生情況調查研究。結果發現,我國醫務人員面臨職業暴露的風險大、危害重、形勢嚴峻。11116例職業暴露事件中,53.9%為護理人員,21.3%為醫生。

事實上,為了保護工作在臨床一線的醫護人員,各醫院都有相應的規範和防範措施。一般情況下,醫院對放射機房等建築的牆壁厚度、門窗設置等,都有嚴格要求。對特殊科室的醫務人員,還有其他方面的福利,比如從事放射工作的醫務人員,發放放射營養津貼,每年安排2-4周的固定休假等。

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中山大學附屬第二醫院)188週年院慶。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中山大學附屬第二醫院)188週年院慶。

「在大家的一般認知中,患者往往是弱勢,而在職業暴露問題面前,醫生也是弱勢群體。」北京某三甲醫院腫瘤科一位醫生告訴《中國慈善家》,除了無法迴避的職業特點以外,醫院安全措施不到位以及醫療政策的缺位,是造成這個問題的原因,比如醫護及相關人員安全防護工具不足、防護意識不到位,因工作致病後權責不清、上報處理流程不完善等,這些方面亟須完善。

廣東穗江律師事務所律師劉功武告訴記者,在此次事件中,院方是否按照法律規定為醫務人員做好相應的防護措施、盡到管理和培訓義務,以及醫護人員是否按照院方的要求合規操作等因素,均影響到責任劃分。

但他也認為,按照目前的已知信息,無法斷定患癌和實驗室有直接關係,這種因果關係的證明是一大難題。

中國科協發佈消息稱,中山二院3人患癌是否和醫學實驗室有關聯,需要嚴謹、專業的醫學調查和驗證,這是一個嚴肅的科學問題。同時呼籲相關部門秉持實事求是、科學理性的態度,盡快地探求事件真相。

作者:溫如軍

攝影:本刊記者 溫如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