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文物會說話|這個遺址群實證了7000多年前福建島民的食譜有多豐富!

3月22日

「2023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揭曉

福建平潭殼丘頭遺址群入選

殼丘頭遺址群位於福建平潭島

包含殼丘頭 西營 東花丘 龜山等遺址

2016年重啟考古田野工作至今

經過多次發掘

殼丘頭遺址群中各個階段考古遺存的

文化面貌特徵明確

發展延續關係明顯

建立了東南沿海島嶼地區

距今約7500年—3000年的

考古學文化序列

目前國際學術界普遍認為

距今大約6000年前

居住在中國大陸東南沿海的先民

開始駕舟出海 逐浪而徙

向東向南遷徙

將文明的火種撒向廣袤的太平洋和印度洋地區

形成了南島語族族群

殼丘頭遺址群

為我們探討東南沿海地區

史前文化的發展 傳承 交流 互動

以及其代表的南島語族早期人群的

起源和遷徙提供了直接材料

民以食為天

7000多年前的福建海島上

先民們的生存法則就是

靠山吃山 靠海吃海

天上飛的 地上跑的 海里遊的

還有稻穀 黍 粟 豆等種類豐富的農作物

都是他們的盤中餐

在殼丘頭遺址群各時期遺存中

發現了豐富的海 陸動物資源

出土的動物骨骼中

有龜類 鳥類 水牛 鹿 海豚

以及各種魚類

遺址貝殼堆積層中貝類種類豐富

包括牡蠣 泥蚶 文蛤 青蛤等

可見漁獵是先民維持生計的主要方式

除了肉和海鮮

各種農作物也出現在先民的食譜上

西營 殼丘頭遺址發現了

水稻植矽體遺存

陶片中發現稻 粟 黍等植物的印痕

在器物的殘留物中也發現

稻 黍 粟 豆類等農作物澱粉粒

這些發現

將稻 粟等

出現在平潭島上的時間

追溯至7000多年前

可以說也是中國東南沿海島嶼發現的

最早的水稻遺存

從「島民」的居住條件來看

在距今7300年-6500年的西營 祠堂後山遺址

先民們已經形成相對小型聚落形態

出現分佈相對集中、緊湊的生活功能區

從這個時期發現的柱洞分佈來看

考古專家推測其

其為干欄式簡易建築

這是福建目前發現的

最早的房屋建築

距今6500年-5000年的殼丘頭遺址

已發展為中型聚落

這是我國沿海地區發現的年代最早

保存最為完整的史前聚落

居住區 餐食加工區 手工業區

以及垃圾傾倒區等功能

分區清晰

東花丘 龜山遺址

發現了

儀式性區域 公共活動區 生活區等

說明當時先民們已經發展形成

大規模 高等級的聚落

這表明距今4000年-3200年左右

南島語族人群無論是社會組織形態 生存模式

還是手工業技術水平 精神世界表達

均顯示出新的文明程度

在殼丘頭遺址群出土的陶器中

有大量的圜底陶器

顏色以灰 黑 灰黃 紅 褐色為主

陶器上還有著各式各樣的花紋

體現了南島語族先民原始的審美

其中既有以夾砂陶圜底器為代表的土著文化

也有黃瓜山和黃土侖文化等閩江下遊的外來文化因素

東南沿海地區史前文化的交流還體現在一塊玉上

平潭當地並不產玉

專家推測

殼丘頭遺址出土玉玦應該是來源於內陸

說明距今6000多年前

南島語族先民已經掌握了較為先進的航海術

可以在陸島之間自由往來

在西營 殼丘頭遺址還發現人骨遺存

西營遺址墓葬中保存完整的人骨

牙齒清晰可見

兩顆中門齒疑似被拔除

考古專家認為

這種拔牙風俗

可能具有成人禮或巫術等性質

針對多個人骨遺存樣品的

碳十四測年結果顯示

人骨年代距今約7300年

考古專家還開展DNA測試及核基因組研究

結果表明

平潭史前人群與中國南方人群

及東南亞人群有較近的遺傳關係

中華文明兼具大陸性和海洋性

東南沿海地區的史前考古進展

以及對南島語族早期人群的深入認識

使我們可以嘗試探討

中華文明起源的「東南模式」

窺探內陸文明向海洋遷徙的特徵規律

瞭解海洋文明的起源 發展 擴散歷程

策劃:錢彤 周紅軍

監製:萬方 敖春磊

執行策劃:袁晗 程立葳

文案:別培輝  劉豐

海報設計:劉豐

鳴謝: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福建省考古研究院

廈門大學

平潭綜合實驗區遺址公園保護與發展中心

新華網新聞中心

新華網福建分公司

聯合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