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發佈京津冀協同發展新著作

新京報訊(記者耿子葉)4月17日,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在京津冀協同發展10週年高端論壇上,發佈新著作《大格局:京津冀協同發展10週年記》,該書系統梳理了京津冀協同發展10週年以來,在產業協同發展、交通一體化發展、生態協同發展等重點領域取得的階段性成效。

4月17日,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在京津冀協同發展10週年高端論壇上,發佈新著作《大格局:京津冀協同發展10週年記》。新京報記者 耿子葉 攝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多年來致力於京津冀協同發展研究,2007年學校組建了京津冀協同發展研究團隊,對首都圈和京津冀協同發展進行了持續深入的系統研究,2012年,成功發佈了首部京津冀藍皮書,為京津冀協同發展提供智力支持。此後,每年的藍皮書都會緊扣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關鍵問題系統地開展賽前分析性研究,累計出版的12部京津冀藍皮書成為國內外研究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要參考文獻。截至目前,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已累計出版京津冀系列專著147部。

《大格局:京津冀協同發展10週年記》是由10餘名專家學者,經過了半年多時間籌備研創。作為該書的作者之一,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特大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研究院執行副院長葉堂林表示,京津冀協同發展是國家由東西平衡向南北平衡的重大部署,是優化國家發展區域佈局、打造新的經濟增長極的必然選擇。十年來,京津冀協同發展已經從「謀思路、打基礎、尋突破」,經過「滾石上山、爬坡過坎、攻堅克難」,如今已經到努力成為「中國式現代化先行區、示範區」的新階段。

記者注意到,該書中披露了一組數據,2014年至2022年,北京核心區常住人口規模由221.3萬人下降至181.5萬人,常住人口密度由23924人/平方公里下降至19503人/平方公里,人口密度減量顯著;2016年至2020年,北京核心區商業密度由801.4家/平方公里下降至719.1家/平方公里,年均降幅達2.67%。對此,葉堂林表示,經過研究發現,10年來,首都功能核心區「雙控四降」成效顯著,核心區人口、建築、商業、旅遊「四個密度」穩步下降,核心區逐步「靜」了下來。

十年來,京雄津保「1小時交通圈」已經形成,北京形成「龍鳳呈祥」航空雙樞紐格局,京津冀「雙核兩翼多節點」機場群佈局完成,空鐵交通逐漸實現貫通連接;京津冀三地PM2.5年平均濃度逐年下降,在2021年首次步入「30+」階段,於2022年繼續下降到37微克/立方米,大氣治理成效顯著;三地產業協同發展依託「2+4+N」產業合作格局,逐步形成了「北京研發、津冀轉化」的空間佈局。值得一提的是,該書將協同創新發展、公共服務共建共享這兩個重點領域納入進行了系統梳理,三地經濟社會的發展成果正在帶來更多民生福祉。

在論壇上,京津冀協同發展研究高校智庫聯盟、京津冀協同發展30人正式成立,將為京津冀協同發展提供更多智力支持。

編輯 唐崢

校對 張彥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