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演出超1300場,舞台經濟的「燃點」要從台下找

  今年以來,演出市場延續2023年的增長態勢。過「文化年」、為一場演唱會奔赴一座城……成為近兩年特別火熱的文化現象。

  中國演出行業協會發佈的數據顯示,2024年一季度,全國營業性演出(不含娛樂場所演出)場次11.90萬場,相當於全國範圍內日均超過1300場。

  演出市場持續火爆

  中國演出行業協會《2024年一季度全國演出市場簡報》顯示,一季度原本是大型演唱會、音樂節的淡季,但2024年一季度市場呈現「淡季不淡」的態勢,尤其是在經歷過2023年的爆髮式增長後,今年大型營業性演出,包括演唱會和音樂節市場依然熱度不減:全國2000人以上的大中型演唱會、音樂節近200場;超20位歌手在一季度發佈全年演出計劃;多地將文旅項目結合音樂節進行,在一季度發佈演出計劃。

  潛在的需求也在被挖掘,票務APP開通城市許願功能,消費者通過藝人主頁可以許願期待巡演的城市,而這些數據將成為演唱會主辦方的重要參考指標。

  進入二季度,演唱會的火爆態勢仍在繼續。據不完全統計,4月20日當晚,全國各地的體育館和球場進行的演唱會更是超過30場。

  契合更加多元的觀眾需求

  歌手很忙,不斷返場。舞台經濟的「燃點」,勢必要從台下找。

  現在打開票務APP,會發現演唱會、音樂節、話劇、舞劇、音樂會、兒童劇等各式演出一應俱全,可滿足多層次觀演人群的需求。

  熱門劇目連演、加場,話劇、音樂劇接連排期開票,國內外舞蹈舞劇「紮堆兒」。寒假期間,還有專為小朋友準備的兒童劇《敦煌奇妙夜》《物理秀》等大劇場項目及詩詞大會《詩韻滿長安》等創新型小劇場項目。

圖為各地演出活動的拚版照片(新華社發)圖為各地演出活動的拚版照片(新華社發)

  近年來,各具特色的小劇場、演藝新空間融入城市,與大劇院、大劇場互促互補。看一部劇,散場後品一杯主題咖啡。以沉浸式觀演、場景式消費為特點的演藝新空間得到年輕觀眾的追捧,也在票房收入上體現出爆髮式的增長。

  《回歸與重塑——2023年劇場類演出市場消費觀察》顯示,2023年專業劇場票房收入86.23億元,同比2019年增長了14.21%。其中,小劇場、演藝新空間(含小型音樂現場Live house)票房收入佔比超過半數,達到48.03億元,同比2019年增長463.13%。

  在社交平台,有網民曬出觀後感,對口碑好劇紛紛表示要二刷甚至多刷,隔空喊藝人和主辦方「加場」。

 傳統文化乘風起舞

  近兩年,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題材的破圈劇目大量巡演。《只此青綠》《紅樓夢》《永不消逝的電波》等成為「爆款」,出現「一票難求」「場場售罄」的票房成績。  

2024年4月17日《只此青綠》第500場演出在上海文化廣場上演。圖為主要演員謝幕。新華社記者許曉青 攝

2024年4月17日《只此青綠》第500場演出在上海文化廣場上演。圖為主要演員謝幕。新華社記者許曉青 攝

  不久前,《只此青綠》迎來第500場演出,足跡遍佈62座城市,用時968天。「青綠熱」見證了觀眾與傳統文化的雙向奔赴,有觀眾表示,「已經十幾刷甚至幾十刷。」據介紹,中國東方演藝集團在深度挖掘「青綠」文化IP的核心價值、塑造更強的中國文化符號。 目前,《只此青綠》正為適應國內國際巡演的需求做出努力,朝著1000場巡演目標奮進。  

 越劇《新龍門客棧》劇照(新華網發)

  新國風環境式越劇《新龍門客棧》起初在短影片平台走紅,熱度從線上傳導至線下,許多從未接觸過越劇的觀眾走入劇場。環境式劇場不同於傳統劇場的鏡框式舞台,舞台不只是面前的一塊區域,而是實現了觀眾「身在其中」,濃厚的「氛圍感」撲面而來。

  全國政協委員、國家京劇院院長王勇在今年兩會上表示,傳統劇目要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與產業結合起來。他比喻道:「文化工作有兩翼翅膀:一個是文化事業,一個是文化產業。一隻鳥有了翅膀才能飛得更高,文化事業是文化產業的基礎,同時文化產業又能夠促進文化事業進一步發展。」(文/製圖 高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