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還是“婆羅多”,印度改名爭議背後

據央視新聞援引多家印媒報導,莫迪政府可能會在9月18日至22日舉行的議會特別會議上提出把印度國名更改為“婆羅多”(Bharat,或譯“巴拉特”)的決議。截至目前,莫迪政府和人民黨方面尚未證實或否認這一消息。

印度國會領導人賈伊拉姆·拉梅什(Jairam Ramesh)9月5日表示,印度總統德勞帕迪·穆爾穆在即將於新德里舉行的二十國集團(G20)峰會晚宴邀請函中已將印度稱為“Bharat”,而非常用的“India”。同日,印度執政黨人民黨發言人分享了一張邀請函圖片,上面將印度總統德勞帕迪·穆爾穆寫作“婆羅多總統 ”(prime minister of Bharat)。

在G20峰會邀請函將印度稱為“婆羅多”之後,印度官方計劃廢除印度英文國名的傳言引起了熱議。支持者認為此舉旨在推動反殖民進程,反對者則質疑執政黨借此進行政治操作。

G20邀請函引發印度可能改名的傳言

印度將於本週末舉辦G20峰會,而印度總統和印度總理均在此次G20峰會中使用了“Bharat”而非“India”稱呼印度。“所以消息確實是真的。印度總統德勞帕迪·穆爾穆以‘婆羅多總統’的名義發出了9月9日G20晚宴的邀請函,而不是通常的‘印度總統’。”印度國會領導人賈伊拉姆·拉梅什(Jairam Ramesh)說。

莫迪本人通常稱印度為“婆羅多”,這個詞可以追溯到用梵文書寫的古代印度教經文,也是印度憲法規定的兩個正式國名之一。

莫迪所在的印度教民族主義執政黨印度人民黨(BJP)成員此前曾發起運動,反對使用“印度”這一源於西方古代、在英國征服時期強加於人的名稱。

資料圖:印度總理莫迪。圖/視覺中國資料圖:印度總理莫迪。圖/視覺中國

印度政府將於本月晚些時候召開議會特別會議,但對其立法議程仍然守口如瓶。印度媒體稱,不願透露姓名的政府消息人士透露,印度人民黨議員將提出一項特別決議,優先使用“婆羅多”這一名稱。

關於該決議的傳言引發了爭議。

印度反對黨國大黨領導人沙希·塔魯爾(Shashi Tharoor)在推特發文稱:“我希望政府不要愚蠢到完全拋棄‘India’,因為‘India’在過去幾個世紀里積累了不可估量的品牌價值。”

以印度人民黨為代表的支持者認為,英國殖民統治者創造了“India”這個名字,是“奴隸製的象徵”,以掩蓋“婆羅多”,而即將在印度舉行的G20峰會為印度擺脫殖民包袱提供了最佳機會。

9月5日,包括印度阿薩姆邦首席部長希曼塔·比斯瓦·薩爾馬(Himanta Biswa Sarma)在內的多名印度人民黨領導人站出來支持將國家更名為“婆羅多”。印度人民黨聯邦院議員納雷什·班薩爾(Naresh Bansal)在剛剛結束的上議院會議上也提出了這一建議,稱“印度”這一名稱是“殖民”的象徵,“應從憲法中刪除”。

還有反對者認為,莫迪政府此舉是政治操作,針對的正是反對派兩個月前成立的“印度國家發展包容性聯盟”(Indian National Developmental Inclusive Alliance,縮寫為INDIA)。路透社稱,該聯盟將在明年的全國選舉中挑戰莫迪領導的人民黨。

印度聯邦電子和技術國務部長拉吉夫·錢德拉塞卡(Rajeev Chandrasekhar)回擊了反對黨對政府的批評,稱印度國家名稱就是婆羅多,這樣寫沒有錯。“我們的國家就是婆羅多。我認為不應該有任何問題。”錢德拉塞卡說。

“印度”VS“婆羅多”

據印媒報導,印度憲法中提到,印度的正式名稱是“印度,即婆羅多”,“應是一個國家聯盟”。印度憲法於1951年製定並公佈。而在1947年印度獲得獨立後,印度該如何稱呼這個問題也曾引起激烈的爭論。

印度開國總理尼赫魯是一位曆史學家,他曾在自己的著作《印度的發現》中說道:“當我穿梭於各種會議之間時,我經常向聽眾談起我們的印度、印度斯坦和婆羅多,這個古老的梵文名字來源於神話中印度種族的創始人”。他提到了三個最流行的名字——印度斯坦、印度和婆羅多,它們都有各自的根源、地理和曆史意義。

然而,在世界各地,印度是最常用的名字。

印度所有英文官方文件在提及國家、政府部門等都使用“印度”這一名稱,並將政府人物描述為印度領導人。印度護照和投票卡等有效身份證件都使用 “印度”一詞作為公民身份的官方標誌。

但以印地語(與英語同為印度22種官方語言之一)出版的文件則使用“Bharat”,而非“India”。

據介紹,““婆羅多””是梵語詞彙,出現在大約2000年前的印度經文中,字面意思是“承載/攜帶”,實際意為“尋找光明/知識的人”。“Bharat”詞根可追溯到古印度文獻往世書和史詩《摩訶婆羅多》,往世書將“Bharat”描述為“南方海洋和北方雪域”之間的土地。而“India”這個稱謂要到英國殖民時期才確立,曆史相對短得多。

誰在呼籲使用“婆羅多”?

幾個世紀以來,這個國家在國內外都被稱為印度,據報導,莫迪政府正在推動更名。事實上,在印度國內,有關更改國名的討論已經由來已久。

印度各屆政府幾十年來一直試圖通過重新命名道路甚至整個城市來消除英國殖民時代的痕跡,莫迪領導的政府加強了這一進程,他在公開演講中強調印度需要摒棄“殖民思維”的痕跡。此前,有印度國會議員曾向最高法院提起訴訟,要求將國家名稱改為“婆羅多”。但迄今為止,法官們拒絕介入這場爭議。

不過,印度人民黨已經重新命名了與莫臥兒和殖民時期有關的城市和地方。例如,去年,新德里總統府的莫臥兒花園更名為阿姆里特烏丹(Amrit Udyan)。批評人士表示,這些新名字是為了將莫臥兒人從印度曆史上抹去,他們是穆斯林,統治印度次大陸近300年。

在過去幾週里,莫迪政府的幾位部長已經將“印度”一詞從社交媒體簡曆中刪除,取而代之的是“婆羅多”。

上個月,莫迪政府提出了全面修訂印度獨立前刑法典的計劃,以刪除有關英國君主製的內容以及內政部長阿米特·沙阿所說的“其他殖民痕跡”。莫迪政府對首都新德里的議會區進行了翻修,以取代殖民時代的建築,而議會區最初是由英國人設計的。

不過,莫迪所在政黨的一些官員公開呼籲將該國稱為“婆羅多”,但沒有解釋官方文件、著名的國家建築、醫院、學院和大學將如何更名。

當代印度曆史學家拉文德·考爾(Ravinder Kaur)接受媒體採訪時稱,兩個月前,反對黨聯盟將自己命名為“INDIA”,這可能是莫迪政府決定將國名更改為“婆羅多”的原因之一。

印度政府將於9月18日至22日召開議會特別會議,但尚未宣佈任何議程,這引發了人們對該會議將推動印度改名的猜測。然而,新聞部長阿魯納格·塔庫爾認為這是印度反對派散佈的“謠言”。

總部位於印度新德里的觀察家研究基金會智庫訪問研究員拉希德·基德瓦伊(Rasheed Kidwai)表示,政治和選舉問題是印度改名“婆羅多”的一個關鍵因素。基德瓦伊認為,改名爭議證明莫迪“感受到了反對派的壓力”。

“這表明了印度人民黨的擔憂。”他說,“該黨一直聲稱莫迪是不可或缺的,但他第一次感覺到來自反對黨集團的威脅是真實的,這就是為什麼他的政黨計劃將國家名稱改為‘婆羅多’。”

“執政黨試圖通過更名來反擊反對派聯盟。但有趣的是,印度已經有了雙重名字,這已寫入憲法。”考爾補充道。

新京報記者 姚遠

編輯 張磊 校對 楊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