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普森去世,「殺妻案」的迷霧仍未撥開

▲資料圖:「辛普森殺妻案」是曾經轟動美國的世紀大案。照片中左為前美國橄欖球明星、案件當事人辛普森。圖/IC photo▲資料圖:「辛普森殺妻案」是曾經轟動美國的世紀大案。照片中左為前美國橄欖球明星、案件當事人辛普森。圖/IC photo

據報導,前美國職業橄欖球聯盟球星、「辛普森殺妻案」當事人辛普森當地時間週三因癌症去世,享年76歲。辛普森的家人用辛普森的社交媒體發佈聲明證實了此事。

辛普森曾是美國上世紀60年代末至70年代最優秀、最受歡迎的體育明星之一,被譽為橄欖球職業比賽史上最佳跑衛。但讓其廣為人知的是上世紀90年代的「辛普森殺妻案」和隨後而至的 「世紀審判」。

這場聚合了明星光環、離奇案情、訴辯大戰、種族矛盾等諸多因素的審判一波三折,至今疑點重重,並沒有隨著時間的流逝真相大白。隨著當事人去世,這起曾經轟動美國的世紀大案,又重回人們的視線。辛普森案能走出深層的歷史迷霧嗎?

辛普森案初期並不複雜

1994年6月12日,辛普森的前妻妮可•布朗•辛普森及其朋友朗奴•戈德曼被發現在洛杉磯家門口被砍死,場面極其血腥。

辛普森在17歲的時候就與妮可•布朗相識,當時妮可•布朗是一名女服務員。兩人於1985年結婚,這一年辛普森還進入了美國橄欖球名人堂。

辛普森與妮可•布朗婚後育有兩個孩子,但這段婚姻並不美滿,警方記錄顯示,到1992年兩人離婚時,妮可•布朗曾多次報警稱被辛普森家暴。在兩人離婚後,辛普森因財產分割和子女撫養等爭議對妮可•布朗仍糾纏不已。

在案發前幾日,妮可•布朗就曾多次報警稱被辛普森跟蹤騷擾。案發後,警方迅速出動,並在現場提取了一些與辛普森有關的物證,包括一隻沾有死者血跡的手套。而在辛普森住所附近,警方找到了另一隻手套。在這雙手套上有第三個人的血跡,經DNA比對,恰恰屬於辛普森。

在案發現場,警方還發現了一些頭髮,經鑒定屬於辛普森,此外還找到了一種棕色的纖維,經比對,和辛普森汽車里鋪的地毯完全相同。還有一些間接證據也指向了辛普森。

在警方準備傳訊辛普森時,辛普森竟持槍乘坐朋友汽車沿著州際公路狂奔,想逃出加州。警方一路追捕,空中有多架電視台的直升機跟拍並現場直播。

由於證據非常多,當辛普森在自己的豪宅被捕時,檢方自信辛普森難以逃脫謀殺罪指控。然而,事情卻逆轉了。

檢方重大失誤致案件反勝

辛普森被捕後,「世紀審判」在不久隨之啟動。這場審判毫不意外地吸引了全美的目光。

辛普森組建了一支律師天團為其作無罪辯護。其中包括多名著名刑事辯護律師。為辛普森鑒別物證的還有華人偵探李昌鈺。

面對這支豪華天團,檢方卻接連犯下了重大錯誤。當時DNA(脫氧核糖核酸)證據剛被採納,辛普森團隊找到了兩家負責鑒定的實驗室操作程序的失誤,否定了DNA鑒定的可靠性。

檢方還要求辛普森在法庭上當場試戴現場發現的血跡手套,但辛普森根本戴不進去。然而,這副手套曾交給辛普森的一位辯護律師辨認、保管過一個午飯的時間,並非沒有作假可能。但在當庭,辛普森戴不進手套極大逆轉了許多人的看法。

最終對陪審團產生決定性影響的,是在現場找到血跡證據的警察馬克·福爾曼。在庭上,辯護人反復下套,詢問福爾曼是否有種族歧視傾向,福爾曼自然否認。但辛普森團隊找到了一卷福爾曼多年前接受訪談時的錄音磁帶,福爾曼在短短受訪時間內說了「黑鬼」一詞多達數十次。

由12人組成的陪審團中9人為非洲裔,最終陪審團裁決辛普森無罪當庭釋放。當最後宣讀判決時,包括時任美國總統克林頓在內,全美多達1.4億人收看了電視直播,華爾街金融交易量一度清淡。

程序正義勝利還是司法公正失敗?

辛普森脫罪後,在隨後的民事訴訟中,還是被判支付3350萬美元的賠償金。這一判決使他的身價一落千丈。

2007年,辛普森再度引發關注。當年9月,為拿回他認為原本屬於自己的紀念品,辛普森等人在拉斯維加斯一家酒店賭場持槍綁架兩名商人,結果被判12項罪名成立,法院判其入獄33年,9年後才保釋出獄。但這一案件遠非1995年的「世紀審判」可比。

「辛普森殺妻案」的漣漪從未消失。他本人曾出書《假如是我做的》以獲取稿費,多名辛普森案律師團隊的大律師也先後出書敘述該案。

陰謀論也層出不窮。有人聲稱辛普森案其實為其兒子所為,美國探索頻道曾播出一部名叫《我的連環殺手兄弟》的紀錄片,稱此案是連環殺手葛倫·羅渣斯所為。片中透露,辛普森曾雇羅渣斯潛入妮可•布朗的公寓,偷取辛普森曾送給她的一對鑽石耳環。

與這些後續漣漪相比,或許更值得關注的是辛普森案在美國衍生的其他效應。在辛普森案宣判後,一些人認為判決顯示了程序正義的勝利,但另外一些人則認為,判決是司法公正的失敗。當時參與此案的檢方和警方人員始終堅信辛普森就是兇手。

此外,辛普森案判決後,許多美國黑人慶祝狂歡,認為辛普森就是警察偏執執法的受害者。而許多美國白人對他的無罪釋放感到震驚。

辛普森案或許會繼續戴著層層面紗成為歷史的塵埃,但辛普森案在美國不同族群間曾經引發的訴訟爭端和意見對立,我們在今天仍可從其他案件中清晰看到。

撰稿 / 徐立凡(專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