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首次暫停向以色列運送彈藥,高校抗議生效了?

來源:海峽之聲

「五一」期間,巴以衝突議題出現不少新動向,其中最為各界關注的是5日來自美國Axios新聞網的報導。報導引述2名以色列官員說法稱,美國政府已在上週暫停向以色列運送美國製造的彈藥。

相信很多人看到這一消息,都會首先聯想到全美高校爆發的抗議浪潮,美國此舉是否意味著高校抗議產生了實際效果?從目前情況來看,兩者之間的因果關係並不如外界猜測的那麼直接。

對於美方暫停軍援,以官員稱這讓以色列政府深感擔憂,正試圖瞭解美國暫停彈藥運輸的具體原因。換句話說,作為當事方的以色列目前也處於「懵逼」狀態,搞不清楚美國葫蘆里賣的什麼藥。而美方包括白宮、國防部、國務院等單位均未回應媒體的問詢。

其中內情很難被外界知曉,但局勢已經出現幾個明顯的變化。首先是「親密無間」的美以關係正在遭受,至少是看起來遭受著,前所未有的考驗。隨著加沙地帶人道主義危機持續惡化,美以對軍事行動的分歧也有所擴大。

美媒報導指出,以色列正計劃入侵加沙南部城市拉法,目前有超過100萬流離失所的巴勒史丹人在這座城市避難,美國政府不支持以色列在拉法開展地面行動。據說,比連肯當面警告內塔尼亞胡,在拉法的軍事行動將遭到美國公開反對,並對美以關係產生負面影響。

不過美方類似警告並不少見,其有效性在以色列面前並沒有太多良好記錄。美以雙方一個唱白臉、一個唱紅臉的套路已反復上演過多次。美方這次究竟是真的動怒了,還是在國際社會面前做做樣子,還要看其實際行動如何,其中一個重要指標就是看暫停軍援會持續多久。

其次,美國國內的高校抗議浪潮並未停止,且越燒越烈。事實上,高校抗議早在去年年底就開始了。本輪抗議驟然升級的主要原因是哥倫比亞大學的埃及裔校長直接要求紐約警察進入校園逮捕抗議者,並清理支持巴勒史丹抗議者的聚會營地。

這一動作直接導致矛盾激化。隨後美國眾多高校開始出現抗議浪潮,美國警察則紛紛開進校園,逮捕和平抗議的學生。有媒體稱,整個哥倫比亞主校區的所有入口,即便是很小很偏的門,都有警察看守,給人的感覺就和監獄一樣。

在此輪「交手」中,美國民間和政府之間的分裂越來越檯面化。美國國會通過議案確定「從江河到海洋,巴勒史丹將獲得自由」(From the river to the sea, Palestine will be free)這個最受歡迎的支持巴勒史丹解放的口號為「反猶」口號。而抗議學生一切有關支持巴勒史丹的言論及行動,都會被扣上「反猶」帽子,甚至被解讀為存在「對猶太人進行種族滅絕」的傾向。

此外,還有第三個值得注意的事情,即目前距離2024年美國總統選舉越來越近。美媒指出,越來越多的美國民眾開始反對向以色列提供武器,一些美國選民已經表達了他們對拜登政府的不滿。在今年2月的密歇根州民主黨黨內初選中,超過10萬人投票給「不作承諾」選項,以抗議拜登政府對以色列的支持。

綜上,不管是為了挽救美國的國際聲譽、平息高校抗議浪潮,還是拯救自己的選情,拜登政府都必須做點什麼。然而,不管拜登政府做什麼,其在兩方面都將出現「於事無補」的尷尬情況。

其一是美國人對美國政府和美國制度的信心。近期,蓋洛普發佈一項長期問卷調查的最新結果,該調查的主題是「對美國現狀的滿意度」。有四分之三的美國人聲稱對美國現狀不滿意。

從長期趨勢來看,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對美國政府的信任和對美國制度的信心」的民調數字一直在緩慢下降,在2004年開始「真正崩塌」,在2007年下滑到30%的新低。而2023年,只有26%的美國人表示對美國的制度有信心。

其二是美國政府對以色列的約束力。當地時間5月5日,在埃及開羅舉行的停火談判進入第二天,哈馬斯重申要求以結束戰爭換取釋放被扣押人員,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則斷然拒絕。以色列防長公開表示,將在「不久的將來」對南部城市拉法發起軍事行動。

當天,內塔尼亞胡在悼念第二次世界大戰猶太死難者活動中,強勢宣稱,「大屠殺給我們的第一個教訓是,如果我們不保護自己,沒有人會保護我們。如果我們需要單獨行動,我們就會單獨行動。」這無疑是對美國警告的公然打臉。

當美國無力約束以色列,甚至被以色列「綁架」,必將進一步拉低美國民眾對美國制度的信心以及對美國政府的滿意度。有美國分析者指出,美國這座大廈如今已經四處漏風,至少對我們的許多美國同胞來說事實如此。

巴以衝突究竟是巴勒史丹的危機、以色列的危機,還是美國政府的危機?這個問題恐怕只有時間才能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