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傅盛:企業落地AI,不建議選“核戰”中的大廠 丨 科創100人

近日,獵豹移動董事長兼CEO獵戶星空董事長傅盛在與新浪科技《科創100人》對話中指出,“AI延展了人類的智能,未來企業HR(Human Resources)應改為IR(Intelligence Resources),圍繞人和智能去建立流程。”傅盛認為,企業落地AI時不應該選擇“核戰爭”中的大廠,因為這類公司目前正與同行比拚競爭,“對資源、人力消耗很大,因此往往無暇認真服務客戶。”你認同他的觀點嗎?

文 丨 新浪科技 周文猛

期數:No.45

嘉賓:獵豹移動董事長兼CEO、獵戶星空董事長 傅盛

近一年來,隨著以AI大模型為代表的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快速發展,企業如何擁抱AI,成為新的社會性話題。疊加此前廣被提及的企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新一輪人工智能技術浪潮下,企業和個人面臨哪些挑戰?又會有哪些新機會?

近日,新浪科技《科創100人》採訪了獵豹移動董事長兼CEO、獵戶星空董事長傅盛,以及萬為瞻卓企業戰略與轉型諮詢創始合夥人柏翔,就“AGI變革數字產業,企業和個人如何分到第一杯羹?”為話題,展開了深入交流。

溝通中,傅盛提出了企業搶先建立AI思維的四步方法論:第一步,一把手自己得先用;第二步是全公司人員先行;第三步是找到一些願意學習的人,讓年輕心態的人先上;第四步成立專門的生產力部門先衝。

對於近期李彥宏提出“開源只會越來越落後”的觀點,傅盛提出,“在特別大的參數量的模型上,閉源確實是有優勢的,但在真正實用方面,開源是有優勢的,在低成本這條路兩者的距離會越走越近,而不是越來越遠。”

在傅盛看來,未來的企業都是會用AI的企業,未來企業的HR應該改名IR,Human Resources應該改成Intelligence Resources,Intelligence有來自Human的,也有來自AI的。

“人類商業史是個低端顛覆史,長期看好開源”

在傅盛看來,這一波AI浪潮比上AlphaGo戰勝李世石時的表現更好,大家會覺得AI潮流席捲而來,鋪天蓋地。這一次,AI在技術上取得了巨大的突破,比如讓機器理解人類語言,這是人工智能皇冠上的明珠,這個明珠一旦被摘取,後面的AGI就走上了快車道。

然而,由人工智能技術帶來的急劇變化當中,目前全球發展AI的兩種路徑中——開源和閉源兩種路線,卻存在很強的理念衝突。近期,百度創始人李彥宏喊出了“開源模型會越來越落後”的口號,這一觀點引發了諸多看好開源路線人士的反駁。對於更多希望進入AI行業的人來說,選擇基於開源還是閉源模型去構建自己的能力和應用,這將決定了他們以後長期發展的路徑,是一件非常嚴肅的事情。

在傅盛看來,就目前而言,開源和閉源本質上是並駕齊驅的,開源有開源的優勢,閉源也有閉源的優勢。在大算力、大數據量、超級參數的情況下,閉源有優勢。因為大公司有足夠多的錢、足夠多的人才、足夠多的經費。但並不是一個超級AI就能解決所有問題。因為成本,包括數據安全性,今天有很多場合只需要一個還不錯的AI就夠了。

“在特別大的參數量的模型上,閉源確實是有優勢的。但是在真正實用方面,開源是有優勢的。”在傅盛看來,“現在一定是開源和閉源並駕齊驅,長期是看好開源。”

當然,傅盛並也指出,企業家之間技術理念的不合併不能單純地從“私心與否”的角度考慮。“你能夠在商業競爭中選擇一個好的策略,讓自己的企業有足夠的競爭力,賺取足夠多的利潤,你的本質就是在為社會做貢獻,有人堅持閉源,有人堅持開源,大家就是各種各樣的選擇。”

對此,柏翔同樣指出,計算產業的發展,幾乎沒有停過開源、閉源之爭。“IBM是閉源的,連自己的芯片、硬件到軟件,甚至服務實施全都是自己做,最後被微軟顛覆掉了。”在他看來,問題的關鍵是客戶更願意要開源的。“因為在這種情況下,客戶才不會被單一的供應方所控製,這就是平衡。”

在傅盛看來,“人類的商業史就是一個低端顛覆史,永遠是性價比慢慢地把高端懟掉,慢慢變成新的方式或模式,其實本質上是高端開路、低端顛覆。”他指出,“低端顛覆有一個很重要的認知要改變,低端的就一定是質量差的嗎?不是的,開始質量是差的,但是當有一天質量好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成本只有人家的一半,這是最可怕的。”

“企業建立AI思維分四步,落地AI別選‘核戰’中的大廠”

在傅盛看來,AI這一波相對以往的技術創新也是一樣的,行業不會消失,只會加速行業的變革,但是底層不變,需求不變。在AGI時代,企業需要建立AI思維,AI用得好,可以在新的時代走在最前面;用得不好,可能被別人顛覆。

他總結了企業建立AI思維搶先四步方法論:第一步,一把手自己得先用;第二步是全公司人員先行;第三步是找到一些願意學習的人,讓年輕心態的人先上;第四步成立專門的生產力部門先衝。

柏翔則認為,企業發展是有慣性的,特別是大公司,轉型比較困難,但像華為這樣的公司有它的特質。第一,危機感;第二,華為的組織發動能力,一般企業沒法比。對於中小企業來說,一定要利用好自己還小的時候的那種狀態,那種求新的狀態。你真的有幸成功了,那就要像華為那樣讓自己永遠保持在危機感之中。

企業該如何選擇AI大模型呢?在傅盛看來,當前大模型在朝不同方向進化,但大致可以歸結為三類。

其中,第一類是大廠,這一類企業多在做“核戰爭”,他們對於資源的消耗、人力的消耗很大,往往因此無暇他顧,幾乎所有的平台公司都會捲入。選AI落地就不要選擇這樣的公司,因為他們最有話語權,這種公司的核心力量是要改變全人類,幫助你落地就比較難。

第二類是特別小的公司,套個殼,叫販賣信息差、販賣焦慮。它沒有能力訓練大模型,就拿開源套個殼。而第三類是像獵戶星空這樣的公司,有能力訓練中等規模的模型,有這樣的技術鏈條,又願意幫助公司落地。“我們這種干苦活累活,又有一點技術實力的才是更好選擇。”

對此,柏翔表示認可,“任何一次技術躍遷過程中總會有動盪期,具備AI基因或AI思維的諮詢服務商,對客戶來講才是真正幫助他們解決鴻溝的人。”服務的產品化,而且產品又是非定製化的,我比較看好有AI基因的諮詢服務商。

“AI延展了人的智能,未來HR應改為IR”

企業之外,新一輪的AI技術對於個人有何影響呢?在傅盛看來,AI是一種能力的延展,AI是把個人的智能延展了。“我最近提的AI思維,你每次用的時候會首先考慮AI能幫你做什麼,對於個人來說,等你用熟練以後,所有事情的難度都會急劇降低。”

在傅盛看來,“作為個人來說,一定要意識到AI會變成底層工具,你首先得把它用好。而且用好以後,你的整個邏輯會不一樣,整個思維體系也會不一樣,技能也不一樣。”

他指出,當前大語言模型寫的很多代碼已經能夠媲美專業的程序員,因為大語言模型很大一部分是程序語言作為基座的,就是邏輯力很強,程序語言是骨子裡的基因,所以寫代碼能力很強。“程序員說它寫的代碼質量不行,那是你跟它交流得不夠,下一個階段程序員都不準直接寫代碼了,就是寫需求。”

展望未來1到3年,傅盛認為,當年在互聯網如火如荼的時候,都說未來的企業都是互聯網企業。而今天,這個邏輯也可以挪用過來,未來的企業都是會用AI的企業。在他看來,“以後企業HR應該改名IR,以前叫Human Resources,應該改成Intelligence Resources,Intelligence有來自Human的,也有來自AI的。”

在傅盛看來,今天我們應該圍繞人和智能去建立流程,因為一個企業最終的決勝本質就是做決策,比如推不推這款車,這款車長什麼樣,應該選什麼零部件供應商,一個企業最牛的是所有決策做對了,然後組成好的產品。

柏翔則進一步指出,未來一到三年是跨越鴻溝的時間,AI發展到真正有成熟的產品服務和模式出現,這個過程,其實是需要供需雙方共同的努力。“從供的一方來說,要去深入行業解決實際問題,讓大家看到AI帶來的收益。從需的一方來說,把好奇變成很堅定的嚐試,嚐試之後就是積小勝為大勝,最後成為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