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版權賦能非遺文化傳承,京津冀版權進校園活動走進中國傳媒大學

新京報訊(記者徐彥琳)金漆鑲嵌、花絲鑲嵌、景泰藍、牙雕、玉雕、雕漆、京繡、宮毯……美輪美奐的燕京八絕非遺精品讓前來參觀的同學們驚歎不已。4月26日是第24個世界知識產權日,來自中國傳媒大學、北京大學的學生們在京津冀版權進校園活動中感受非遺文化魅力,瞭解版權賦能傳統文化新亮點。

記者瞭解到,本次活動作為「‘京’彩文化 青春綻放」的重要部分,由京津冀三地黨委宣傳部(版權局)共同主辦,首都版權協會、天津市版權協會、河北省版權協會、中國傳媒大學藝術研究院、中國廣告博物館共同承辦。4月19日起至4月30日期間,京津冀三地非遺、民間文藝領域優質版權機構/企業在中國傳媒大學中國廣告博物館舉辦專題展覽。

同學們參觀北京展廳。新京報記者徐彥琳 攝同學們參觀北京展廳。新京報記者徐彥琳 攝

「京繡其實是彙集了中國四大名繡各家之長,並在此基礎上按照宮廷禮製延伸出的一種技法。」在北京展廳中,同學們跟隨著北京燕京八絕博物館運營管理部主任周向東的介紹,欣賞金漆鑲嵌大型花鳥屏風《丹鳳圖》、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鍾連盛創作的景泰藍作品《繁花似錦》,以及清代和當代京繡成衣等工藝精湛、色彩華美的非遺作品,並瞭解其背後的技法知識。

在天津展廳中,同學們看到了致力於雕塑文化推廣的「泥人張」、體現天津地區民俗文化的楊柳青木版年畫等技法流暢、富於人文氣息的藝術精品;在河北展廳,同學們則一睹易水硯、武強年畫、磁州窯瓷器等一百餘件精美非遺作品的風采,全方面感受了燕趙之地豐厚的歷史文化與民間文藝面貌。

同學們參觀河北展廳。新京報記者徐彥琳 攝同學們參觀河北展廳。新京報記者徐彥琳 攝

「中國的非遺在最初誕生及傳承的過程中其實是沒有版權意識的,靠口口相傳、師徒教授。在如今這個時代,隨著人們版權意識的強化和對版權保護的加強,能夠讓非遺更好地傳承和創新。」北京大學戲曲研究專業碩士生康逸僑結合戲曲傳承,對版權賦能傳統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中國傳媒大學對於文化保護一直都有相關的實踐和相應成果的轉化產出。今天的活動不僅是一次擴充眼界、提高版權意識的機會,更能勉勵同學們去深入地進行相關實踐。」中國傳媒大學藝術研究院博士生範琪表示。

周向東告訴記者,這些古法生產製作的傳統手工藝凝結的是工藝匠人的心血結晶,上面的紋飾和圖案歷經數代傳承延續。為了讓這些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好地服務當下的人們,需要與當下人的審美進行結合和創新。「工藝技法上如何創新?如何在遵循古法的情況下縮短工期、提升工藝水準?這時就需要版權來把這些創新保護好。我們今天看到的很多作品其實都是有版權證書的,版權意識的提高會讓非遺文化更好地服務於人民生活。」

周向東表示,京津冀三地聯動是本次展覽的一大亮點。京津冀三地有各自的地方特色,相互之間又有千絲萬縷的關聯。「中國傳媒大學的許多學子可能未來都會活躍在傳媒行業中,希望今天的展覽能夠在同學們心中種下一顆種子,未來能夠通過自身的影響力把非遺技藝更好地進行傳承發揚。也希望展覽能夠走進更多校園。」周向東說道。

據悉,北京外國語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信息科技大學、北方工業大學、北京印刷學院、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等多所高校學生正在通過「‘京’彩文化 青春綻放」行動計劃參與觀展活動。

編輯 繆晨霞

校對 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