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經濟觀察丨薅醫美羊毛的那批人,終於發現不對勁了

封面新聞記者 易弋力

“同樣的水光針,價格還不及上一次的零頭,術後皮膚狀態也不如上一次好,會不會被換藥了。”3月10日,成都的小張女士向封面新聞記者投訴了自己前段時間遇到的糟心事。

2月初,張女士抱著試一試心態,去線下核銷了在直播間屯的低價醫美水光針訂單,打完之後,就刷到了很多醫生操作前換藥的投訴帖。想到這次屯的水光針,同樣的產品,價格還不及上一次的零頭,術後皮膚狀態也不如上一次好,心裡被換藥的念頭越來越重。

她點開其他醫美機構銷售對話框,打出一行字:為什麼有些水光的價格比你們低那麼多啊。對話框里回覆稱:“怎麼講呢,我只能說,保證我們家的是正品。”

張女士看著對話框里“正品”兩個字陷入了沉思:已經完成了注射,藥品真假與否已經無法確認。低價醫美背後,消費者權益該如何保障?

低價醫美

裹著蜜糖的砒霜

2月23日晚,央視《焦點訪談》曝光了醫美直播亂象,指出大部分醫美直播間開展的“帶貨”行為均涉嫌違法發佈醫療廣告。該節目播出後,多個平台的醫美直播間隨即都被緊急關停。

醫美從業人士直言,見證了一個行業的快速覆滅。直播被關停,張女士沒了囤醫美的渠道,此前那個總是喊她守直播搶優惠的銷售從那天起也再沒給她發過消息。

在韓國電視劇里、在小說里,白富美女主總是動不動就去做臉。而在現實生活中,因為醫美行業的過度競爭,很多收入中等的辦公族,如今也可以通過直播、團購各種渠道,薅到低價醫美的羊毛。Mob研究院發佈的《2023年醫美人群洞察報告》顯示,超過60%的醫美人士月收入不足5000元。

但是“醫美團購這麼便宜,真的靠譜嗎?”這成為很多人心中的疑問。記者查詢發現,在黑貓投訴上,不乏對醫美平台以及醫美機構換藥的投訴,在小紅書等內容平台上,也有無數用戶自發總結的防止被換藥的帖子。除了質疑機構在注射類項目時故意不給客人打完藥以此節約藥劑成本外,質疑操作醫師的手法不專業甚至團購客戶被新醫生拿來練手的投訴也屢見不鮮。

一些平台的用戶投訴

成都某三甲醫院美容主診醫師戴春鳴醫生告訴封面新聞記者,在低價醫美項目中,注射類項目是換藥和稀釋的重災區,比如有的機構會將稀釋五六倍的動能素拿來給消費者注射,對於消費者來說,基本上就是浪費了一個恢復期,卻沒有得到相應的效果。

他提到,消費者還需要注意,低價醫美背後很可能涉及到設備的違規使用問題,或者是人員的違規使用問題,即由不具備資質的醫師進行相應醫療操作。

這一點在相關行業報告中可見端倪。《國內醫美消費維權輿情報告(2023)》顯示,在光電類的輕醫美項目中,消費者投訴最多的是有關“機構人員資質問題”,佔比高達42.1%。

低價背後

是行業的一場惡性循環

回到最開始,在醫美直播間里,為什麼會出現細算成本,根本經不起推敲的超低價。追溯到去年雙11,某短視頻平台,開放了“注射用玻尿酸”的直播權限。從此潘多拉魔盒被打開。頭部玻尿酸品牌喬雅登的價格從一支6000-9000元,降至1999元。降價幅度之大引起喬雅登母公司向平台發送告知函,表示某些直播間的醫美機構並未從授權經銷商處購買過旗下產品,以示提醒消費者注意假冒偽劣問題。

與此同時,99元一次的光子嫩膚,79元一次的水光針,3000元出頭就可做的熱瑪吉,讓低價醫美的火越燒越旺。在低價中迷失的消費者,也忘了醫美天然具備技術門檻和原料成本。巨大的流量面前,廠商和主播為了博眼球上演一幕幕鬧劇,醫美直播、醫美價格最終脫軌。

而低價競爭背後,還湧動著不小的風險問題,有些機構為了討好消費者而進行“擦邊”服務。英諾小棕瓶,一般市場價格多在上千,按照我國相關規定,妝字號的產品不能進行破皮注射,由於英諾就是妝字號的產品,所以在實際使用中應該用以塗抹。這一點戴春鳴醫生也向記者證實,國內的英諾小棕瓶都只能塗抹不能注射,注射屬違規行為。

記者在新氧平台隨機搜索了一個價格為398元的英諾小棕瓶,在詢問使用方式時,客服表示,該項目為機打非塗抹,且委婉提示,塗抹的效果沒有那麼明顯。

客服回覆截圖客服回覆截圖

低價醫美,消費者有可能薅到羊毛,有可能吃到大虧。那價格這麼低,醫美機構又真的能賺到錢嗎。或許這背後是一場過度競爭下的雙輸。

胡潤研究院的數據顯示,國內醫美機構的淨利潤率僅在1%-10%之間,許多機構的支出大頭,都放在了營銷上。一份來自民生證券的研究報告顯示,醫美機構的獲客營銷佔比在整個費用結構里達到了30%-35%,一些機構的獲客成本甚至高達幾千元。低價引流消費者,必然要給予讓利,但羊毛出在羊身上,有些低價引流過後,最終成本還是要轉嫁給消費者。

讓醫美回歸理性

合規治理是一場長跑

低價醫美,或許更多消費者開始看清低價誘惑背後的風險,也有部分消費者正在維權的路上。北京市盈科律師事務所冉德勇律師告訴記者,醫美機構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將承諾使用的藥品更換為低價產品,這種行為明顯侵害了消費者知情權、公平交易權、安全保障全等多項權益,醫美機構應當承擔直接責任。醫美平台作為連接消費者與醫美機構的中介,需確保入駐機構的合規性,並監督其履行合同約定。

而消費者在遇到糾紛時,也應該及時向市場監管部門投訴,由主管部門對違法機構及人員進行行政處罰,以及可根據事實和合同約定,向法院提起訴訟維護自身合法權益,並要求賠償。

“醫美,最終還是以醫療為基礎。”戴春鳴醫生也提示,以增加醫療結果的不確定性換來的低價,對求美者來說是一場得不償失的嚐試。對於消費者如何選擇醫美項目,戴春鳴醫生也給出了自己的建議:醫美消費之前消費者首先要認識到,它是一個醫療行為。在安全的基礎上,再去選擇醫美消費。跟傳統的消費項目比起來,醫美試錯成本很高。建議消費者選擇口碑較好的機構和技術過硬的醫生。

輕醫美的流行,本身也預示著人們對求美這件事的態度,正在發生深刻的改變。業內人士表示,儘管人們的容貌焦慮並不是一件值得提倡的事,但追求美卻是個人的自由。對於平台、機構來說,需要做的應該是引導消費者在安全、健康的前提下選擇適合自己的醫美消費,共同守護行業合規性,才能讓行業更加長久,

在發稿前,張女士告訴記者,她退掉了囤著的一些低價醫美訂單,但同時又選擇了一些可承受範圍內的權威機構項目。“我不會再因為低價或者販賣焦慮的說辭而衝動下單,保障自己安全的前提下,無論是幾百的項目,還是幾千的項目,沒有什麼項目是必須做的,除非我自己願意。這個行業需要理性的不止從業者,也需要更多清醒的消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