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鑒|車保收入增速平穩 車企“涉險”非一路坦途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 鄭嘉意 北京報導

2023年,在經曆了以“降價、增保、提質”為階段性目標的綜改後,車險保費收入增長5.64%,與2022年基本持平,進入平穩增長狀態。市場格局“馬太效應”持續,頭部險企佔據了絕大部分市場份額。儘管車險保費收入占財險收入比重持續下降,但仍然是財險收入的最大貢獻者,超過50%。

基於新能源汽車行情持續火爆及新能源車險明顯的特殊性,新能源車企紛紛進入車險行業,成為車險市場的頭號“鯰魚”和新勢力,但如何提升自身風險管理和業務能力並與傳統財險公司展開有效競爭,是繞不開的課題。

車險保費增速5.64%漸趨平穩

2023年,財產險公司共實現原保險保費收入1.59萬億元,同比增長6.73%;賠付支出1.07萬億元,同比增長17.8%;保險金額12100萬億元,同比減少2.87%。

具體險種上,車險依舊是保費收入“主力”。2023年,機動車輛保險業務累計實現原保費收入8673億元,同比增長5.64%,占財險保費收入總和54.66%;車險承保單件數62997萬件,同比增長6.42%。

從增長曲線看,經曆以“降價、增保、提質”為階段性目標的綜改後,車險保費增速漸趨平穩,2023年增速達5.64%,與2022年的5.6%基本持平。

記者統計發現,截至目前,已有75家非上市財險公司發佈2023年四季度償付能力報告,其中共55家公司經營車險業務,35家險企的車均保費有所下降。其中,共有38家公司車均保費低於3000元,僅7家公司高於3000元。

車險綜改帶來的變化同時反映在行業上。2023年1月12日,銀保監會下發了《關於進一步擴大商業車險自主定價係數浮動範圍等有關事項的通知》,明確進一步擴大財險公司定價自主權,將商業車險自主定價係數浮動範圍從[0.65-1.35]擴大為[0.5-1.5]。

根據商業車險保費計算公式(商業車險保費=基準保費×NCD係數×自主定價係數),上述調整後車險保費價格最高可降價23%,最高可漲價11%,價格差異化加大。

激烈的車險市場競爭中,擁有更大的自主定價權意味著更大的價格差異,也進一步考驗著各財險公司的風險定價與經營能力。相較頭部公司,部分中小險企為爭奪市場份額,不得不將自主定價係數調整到較低的水平。

頭部險企吞食市場最大份額

2023年,在車險市場穩定增長的大背景下,財險公司負債端也持續增長。

從各大上市險企公佈的數據來看,2023年財險業務表現持續向好。具體而言,“老三家”中,人保財險持續保持領先地位,共實現保費收入5158.07億元,同比增長6.26%;平安產險、太保產險保費收入分別為3021.6億元和1903.27億元,增幅分別為1.38%和11.42%。

從披露車險表現的人保財險、太保產險兩家公司收入看,受乘用車銷量持續上升影響,車險保費持續上升。據中汽協數據,2023年12月乘用車銷量同比增加23.3%,與之相對,人保財險2023年車險保費總和達2856.26億元,增幅為5.33%;太保產險相應保費收入1035.14億元,同比增長5.64%。

同時,財險公司車險業務佔比總體呈下降趨勢。其中,人保財險車險業務佔比持續三年下降,2021-2023年比重分別為56.93%、55.85%、55.37%;太保產險車險業務佔比同樣呈下降趨勢,2021-2023年比重為59.97%、57.37%與54.39%。

儘管在財險行業的佔比有收窄,但車險依舊是財險公司當之無愧的“主力”,且在經營車險業務的公司中,“馬太效應”持續凸顯。在75家非上市財險公司中,共55家經營車險業務;而年度簽單保費排名前40名中,39家均經營車險業務。

從業務體量上看,年度車險保費在100億元以內的公司占多數。55家公司中,僅3家公司2023年車險保費高於100億元。

但同時,行業車險保費主要由頭部公司貢獻,上述非上市車險公司中,國壽財險以638.54億元的車險簽單保費位列第一、中華聯合財險以298.90的保費位列第二、華安財險以127.27的保費位列第三,3家公司業績總和占55家公司車險簽單保費總和55.52%。

若對比上市公司,“馬太效應”更為顯著。如前文所述,2023年人保財險車險保費總和達2856.26億元,已遠超55家非上市財險公司車險簽單保費總和;太保產險車險保費收入1035.14億元,已接近國壽財險、中華聯合財險、華安財險3家非上市財險頭部公司總和。

新能源車險快速增長背後:“車主喊貴、險企叫虧”

近幾年,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快速增長,消費者對新能源汽車保險的需求日益強烈,新能源汽車專屬保險正式出台。

2021年12月14日,中國保險行業協會發佈《新能源汽車商業保險專屬條款(試行)》(下稱《專屬條款》),在保險責任上,新能源汽車專屬保險既為“三電”系統(電動汽車的電池、電機和電控)提供保障,同時涵蓋新能源汽車行駛、停放、充電及作業的使用場景。

面對新能源車險這片藍海,各家險企紛紛將資源向其傾斜,欲在新賽道獲得領先優勢。

以財險“老三家”為例。年報數據顯示,2022年,新能源車險以及智能網聯車險已成為拉動中國人保車險規模增長的主要動力,人保財險承保467萬輛新能源車,同比增長59.6%,保費收入206億元,同比增長72.7%。同年,太保產險新能源車保費增速超過90%,其總經理曾義介紹,公司2022年新能源汽車保險市場占有率達到13.7%,高於公司整體車險市場占有率2個百分點。

但由於新能源車保單綜合成本率顯著高於燃油車,新能源車險市場在2023年始終面臨“車主喊貴、險企叫虧”的兩難困境。

《專屬條款》落地後,不少消費者卻表示,隨著產品的更新迭代,自家新能源汽車的保費越來越貴——當前,新能源車險保費普遍高於傳統燃油車保費,車輛購入價相同的情況下,新能源車險的保費可能較燃油車高出30%-50%。

從保險公司端看,儘管保費增長,但自身也面臨極大承保壓力。業內人士指出,車險保費定價的核心指標為故障發生概率與維修費用。一是基於駕駛習慣不同、車輛品控不穩定等原因,新能源汽車發生故障的概率顯著高於燃油車,出險率高;二是維修費用貴,比如Tesla經典的全鋁車身,碰撞後一般只能更換,相關費用更高。

2023年中期業績說明會上,中國人保副總裁兼人保財險總裁於澤表示,上半年公司新能源汽車的出險率同比上升2.7個百分點。中國太保產險總經理曾義也表示,新能源車出險率高出燃油車近一倍,加之上半年汽車出行同比大幅提升,對新能源車承保成本構成一定壓力。

記者瞭解到,新能源汽車維修成本居高不下的核心在於“三電”系統。

與傳統燃油車結構不同,新能源汽車的“三電”系統(電動機、動力電池、電控)取代了傳統燃油車的底盤、變速箱、發動機等裝置。車輛構成上,“三電系統”的成本可占整車的50%左右,結構的變更導致新能源汽車的零配件成本、人工維修成本提高,拉升新能源汽車案均賠付金額。

“三電”系統以外,由於近年新能源汽車才逐漸進入主流視野,市場上新能源汽車主要以新車為主,均價普遍較高。同時,在駕駛習慣上,因電動機反應較燃油發動機更為迅速,踩下瞬間可到達最大扭矩,且其變速箱採取直接驅動的方式,動力傳輸效率高,導致其起步快,更易與前車追尾碰撞。

東吳證券指出,未來,新能源汽車險賠付率改善可期或可基於:其一,險企定價數據積累不斷優化,因駕駛習慣差異導致的出險頻率較高現象將逐步得到緩解。其二,動力電池技術逐漸成熟,平均售價保持下降趨勢。其三,智能化重塑車險商業邏輯,車聯網數據應用助力保障,助力險企提升風險識別能力。

由21世紀新汽車研究院聯合尼爾森共同推出的《2023中國汽車消費趨勢調查報告》指出,新能源車用戶的車險購買途徑,更青睞互聯網平台,這可能與新能源車的銷售流程有一定的關係。此外,新能源車主對車險的需求更關注三電系統,約四成左右的用戶都對此有保障需求;同時,用戶認為新能源車保障範圍最需改進。

車企積極涉“險”成“鯰魚”

值得注意的是,在新能源車險競賽中,不少新能源車企也紛紛加入其中。近年來,包括比亞迪、理想、蔚來、小鵬、Tesla等新能源車“第一梯隊”成員均在保險行業有所佈局。

國內市場中,小鵬汽車於2018年成立廣州保險代理有限公司。此後,由於監管收緊,設立中介公司門檻提升, 新能源車企開始通過收購方式曲線獲得保險中介機構牌照,例如,理想汽車旗下全資子公司於2022年收購銀建保險經紀100%股權,更名北京理想保險經紀有限公司;蔚來於同年收購彙鼎保險經紀公司獲得牌照。

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比亞迪通過收購方式成為了我國首家全資買進保險牌照的車企。

2023年5月9日,原銀保監會批複易安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易安財險”)關於變更股東的請示,同意比亞迪汽車工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比亞迪”)受讓易安財險10億股股份,持股比例為100%。

業內人士指出,作為2022年全球新能源汽車銷冠,比亞迪入局保險旨在佈局新能源汽車售後市場,未來或將會向監管部門申請車險方面經營資質,圍繞新能源汽車開展保險業務。

展業範圍上,保險中介機構是指介於保險經營機構之間或保險經營機構與投保人之間,從事保險業務諮詢與招攬、風險管理與安排等中介服務活動,不涉及產品開發,收入來源為佣金;而保險公司業務則涵蓋產品的精算、定價、開發、銷售,可獲得保費收入。

換言之,收穫保險牌照的比亞迪在新能源車險產品設計上具備更大話語權,可依靠自身優勢定製完整的產業鏈生態閉環。同時,若保險業務經營穩定,源源不斷的保費也將反哺母公司,帶來更穩定的現金流。

分析人士指出,新能源車企熱衷於入局車險領域,原因不只是潛在規模龐大的保費收入,更在於現階段新能源車險的定價、理賠、創新等方面均有不足,新能源車企或可憑藉母公司業務優勢在市場中“殺出重圍”。

一是新能源車企可以簡化新能源車理賠流程。東吳證券研報指出,現階段保險公司缺乏新能源汽車定損人才,在事故後無法進行現場定損,需要新能源車企介入檢測才可定損理賠,車企可憑藉技術優勢,提高整個車險理賠效率。

二是新能源車企可設計出風險和理賠更匹配的創新性車險產品,憑藉承保車輛的出行大數據、智能駕駛方面的信息優勢,未來可以聯合保險公司推出個性化保險產品。例如,Tesla提出“基於用戶使用方式”的UBI(usage-based insurance)模式,依照車輛的使用時間、里程,駕駛者習慣等信息進行定價。

三是新能源車企對新能源汽車銷售的場景壟斷。新能源汽車直營模式的興起使得車企直接接觸新能源車險的購買人群,從而直接獲取購買新能源車險的車主信息。

相較新能源車企,傳統保險公司作為車險市場中的絕對主力,則面臨搶占市場動力不足和議價能力弱等問題。相對於存量汽車,新能源車的市場份額較小,保險機構在較長一段時間里仍會將業務重心置於傳統車險。議價能力方面,汽車廠商及電池廠家掌握強勢定價權,保險公司為使出險車輛繼續享受廠家電池組質保服務,往往被迫接受由廠家指派人員進行維修的方案。

作為主動加入市場的“鯰魚”,新能源車企的加入勢必為車險市場帶來創新、活力、更有利消費者的定價模式和良性競爭。但同時,以比亞迪為首的車企也需要思考,如何在保險公司耕耘多年的車險“戰場”闖出一片天。

東吳證券分析稱,車險行業屬於競爭極為激烈的紅海市場,對風險定價和精細化管理能力要求日益提升,除牌照監管方面的高門檻,保險儲備金及線下服務網點所需要的巨大資金投入、線下救援查勘定損等能力積累,均是主機廠切入保險業務所要面臨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