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銀行綠色轉型提速 綠色金融數字化管理應用升級

在雙碳戰略等國家相關政策引領下,商業銀行綠色轉型加速。

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根據各大商業銀行近期發佈的2022年年度報告統計,2022年末六大行綠色信貸餘額規模達到12.54萬億元,僅“宇宙行”工商銀行一家綠色信貸餘額就接近4萬億元,四大行綠色信貸規模均破萬億。

記者梳理相關銀行財報發現,具體來說,頭部上市銀行綠色轉型包括綠色金融產品與服務體系建立、綠色轉型相關風險管理提升、綠色金融等,其中綠色金融產品與服務體系涉及綠色信貸、綠色投融資、綠色投行、綠色債券等,風險管理方面多家銀行將ESG風險、氣候風險等因素納入全面風險管理框架。

在十萬億綠色信貸規模持續提升的同時,一方面,與綠色轉型相關的風險管理成為新課題;另一方面,如何將綠色金融與普惠金融相結合,精準服務綠色小微成為銀行綠色金融發展的下一步。

在這一背景下,銀行綠色金融數據治理與數字化風控管理能力要求提高,面對小微綠色金融新挑戰,銀行綠色金融數字化轉型怎麼走?

“綠色金融改革創新逐步向縱深發展,如何與轉型金融有序有效鏈接,如何更好地服務於三農、小微企業、綠色消費等普惠領域,是綠色金融改革面臨的新挑戰,也是新機遇。”

此前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央行杭州中心支行行長張奎如是說。

從各家銀行年報來看,2022年,綠色金融、普惠金融、先進製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等領域都是銀行信貸投放的重點方向,而上市銀行也將社會責任、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鄉村振興等領域歸入ESG治理機制,不斷完善高質量可持續發展體系。

然而,“普惠金融不夠綠色,綠色金融不夠普惠”,是綠色金融在小微領域面臨的最大痛點。

“從中長期來看,想更好地推動實體經濟的綠色低碳發展,廣大的普惠對象小微主體不能忽視,本身會帶來直接的減碳,並對產業鏈上下遊起到帶動效應。”北京綠色金融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ESG中心副主任張芳表示,但在綠色金融現行的支持範圍中,對小微企業覆蓋不足,更多地集中在大型基礎設施企業中。

妙盈科技綜合解決方案部相關領導告訴記者,據其觀察,商業銀行開展綠色金融相關業務時,涉及的部門包括分支行業務發展部門、分支行審批部門、總行管理部門,三方在獲客、審批、治理等方面均面臨一些痛點。

獲客方面,優質的大型基建企業綠金項目“僧多粥少”,競爭激烈,而大量中小微客戶與潛在客戶的有效綠色金融需求又難以識別;審批過程中,綠色審批標準不一致,導致這一過程重人工、重經驗,相關項目授信耗時耗力;治理層面,正向激勵制度不足,基層員工開展綠色業務的意願不足,導致業務發展受限。

網商銀行現金管理部總經理黎峰坦言,在綠色金融領域的標準很多還是針對一些大企業、大項目、大投資、大建設,主要集中在生產製造領域,但對於商貿流通領域的大量小微企業而言,其綠色轉型的評價標準不足導致認定效率較低,全鏈路數字化程度較低導致綠色評價成本高,小微綠色資產市場認可度低從而缺乏政策性金融工具支持。

當綠色金融走向普惠,銀行綠金業務的數字化管理要求進一步提升,特別是風險控製的全面化與業務管理的精細化。

2022年6月1日,銀保監會發佈《銀行業保險業綠色金融指引》(下稱《指引》),將銀行業保險業發展綠色金融上升到戰略層面,提出銀行業保險業應將環境、社會、治理(ESG)要求納入管理流程和全面風險管理體系;同時就銀保機構如何從組織管理、政策制度、流程管理、內控管理、監督管理等方面入手開展相關工作提出要求,是指導我國銀保機構未來發展綠色金融的綱領性文件。

在此背景下,各大商業銀行綠色金融大數據平台、綠色金融管理系統等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

2022年,中國銀行投產綠色金融管理系統一期,支持智能識別及環境效益精準測算;郵儲銀行推動建設綠色金融大數據平台,以構築全面、全程、主動、前瞻、精準的信用風險智能監控預警體系;工商銀行推出銀行業首個金融風險信息服務產品“融安e信”,實現基建、綠色能源等領域的貸後智能監控。

此外,建設銀行指導管理層將綠色金融納入風險偏好分析,提升綠色金融數字化管理能力,定期跟進ESG相關要素風險量化工作進展,指導管理層調整行業信貸政策,推動實現ESG要素和客戶信用評級體系有機融合;農業銀行加強綠色信貸數字化建設,運用大數據和金融科技手段,圍繞“精準識別、管理賦能、風險管控”等方面,切實提升綠色金融服務能力和業務精細化管理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綠色金融起步較早的銀行,已開始對外輸出綠色金融相關技術能力與綠金評價體系,幫助同業、政府實現綠色轉型。

興業銀行在年報中指出,該行通過核心繫統集約化運營實現共享經濟,並輸出綠色銀行系統、票據貼現、流程機器人(RPA)、災難備份等特色單品服務,共享公司科技能力和綠色金融優勢,截至2022年末,科技輸出在線運行機構245家。

郵儲銀行在2022年實現財政監測平台前置系統投產,實現地方政府債務信息即時查詢,助力地方政府風險防控加快綠色金融數字化轉型,推進中國人民銀行金融數據綜合應用試點項目“基於大數據技術的綠色信貸服務”建設,強化環境與氣候風險管理。

網商銀行則是加大了與第三方數據平台、綠色認證機構、核心品牌企業的協同合作,探索搭建了包括綠色核心企業認定、綠色中小微企業評價、綠色項目識別、綠色商品識別在內的“綠色普惠金融”標準體系,在2022年聯合發佈的《小微企業綠色評價規範》團體標準,明確了小微企業綠色評價的對象、原則、指標及程序。

“下一步我們希望向行業,特別是金融機構、合作夥伴開放綠色金融相關業務能力。”黎峰表示,開放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是開放小微綠色評級,第二是開放綠色資產識別模型,第三是開放其維護的綠色基礎信息庫。“希望通過開放能力促進行業發展,同時與合作夥伴共同迭代升級網商銀行的模型和能力。”

據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觀察,目前國內ESG評級市場的玩家主要包括指數公司(中證指數、華證指數)、老牌信用評級公司(中誠信)、金融科技公司(妙盈科技、商道融綠、萬得)以及金融機構(嘉實基金)等等。

“與MSCI這類海外認可度較高的ESG評級機構相比,國內評級標準尚不統一,且各家評級方法透明度較低。”某ESG評級機構業務負責人向記者表示,未來隨著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ESG評級報告披露是大勢所趨,期待各家機構與相關行業協會共同合作展開團體標準研究等工作,推動ESG評級的規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