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兩會丨專訪全國人大代表、通威集團董事局主席劉漢元:建議構建綜合性儲能系統

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曹恩惠 北京報導

全國兩會正在進行,3月5日提請審議的《政府工作報告》對2024年政府工作任務進行部署並指出,要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深入推進能源革命,控製化石能源消費,加快建設新型能源體系。加強大型風電光伏基地和外送通道建設,推動分佈式能源開發利用,發展新型儲能,促進綠電使用和國際互認。

全國人大代表、全國工商聯副主席、通威集團董事局主席劉漢元  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全國人大代表、全國工商聯副主席、通威集團董事局主席劉漢元  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談及《政府工作報告》,全國人大代表、全國工商聯副主席、通威集團董事局主席劉漢元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採訪時表示,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要大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而以技術創新為關鍵發力點,我國新能源產業鏈創新鏈不斷增強,我國光伏風電等新能源產業在世界占主導地位,成為領跑全球的新興產業,形成綠色可持續增長的經濟新動能。”

今年兩會,劉漢元針對構建綜合性儲能系統,推進低碳中國進程等方面提出相關建議。在劉漢元看來,綜合性儲能系統是一個以抽水蓄能、新型儲能為主,電動汽車等其他多種儲能形式為輔的系統。

談及為何建議加快多種儲能建設

《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把發展新型儲能,納入今年的工作任務中。這也是新型儲能首次進入《政府工作報告》。

根據CNESA DataLink全球儲能數據庫的不完全統計,截至2023年底,我國已投運儲能項目累計裝機達86.5GW。其種類主要分為兩大類:抽水蓄能,累計裝機51.3GW,占比59.4%;新型儲能累計裝機34.5GW,占比39.9%。

2023年,我國儲能裝機類型呈現新型儲能裝機量迅速增長的鮮明態勢。這直接導致抽水蓄能的累計裝機比例首次低於60%。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注意到,在2022年,抽水蓄能的比例曾超過77%。

不過,劉漢元認為,抽水蓄能在“十四五”“十五五”期間仍然扮演著我國儲能體系中的重要角色。而抽水蓄能之所以建設進度緩慢,也有因可循。

“製約我國抽水蓄能發展的最核心問題是電價制度不夠完善,缺乏合理的回報機制。”劉漢元告訴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此外,製約抽水蓄能發展的因素還包括建設週期長,生態環境及地質條件要求嚴格,審批困難等。

劉漢元在前期調研時發現,我國抽水蓄能站點資源並不稀缺,並且我國常規水電站改造資源也很豐富。前者總裝機規模約1600GW,分佈廣闊;後者總裝機規模達到422GW,是已建成抽蓄電站的8倍之多。

“通過對梯級水電及不同規模的常規水電進行改造,可形成混合抽水蓄能電站。”劉漢元表示,這樣不僅改造週期短、投資小,還能提高現有電網利用率,可以成為未來抽水蓄能發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以前原有的抽水蓄能電站都是偶爾調用,沒有每天或每週一定參與調峰調頻,因此測算下來儲能成本相對較高。”劉漢元還算了一筆經濟賬,“目前,抽水蓄能度電成本在0.21-0.25元/kWh,低於其他儲能技術。如採用小水庫方案,同時合理增加每日充放電次數,在現有技術條件下,抽水蓄能度電成本可降低到0.1元/kWh左右。當前,光伏發電在東部地區已降至0.2-0.3元/kWh,西部地區降到0.2元/kWh以內,二者疊加,光儲合計度電成本東部有望降至0.3-0.4元/kWh,西部降至0.3元/kWh以內,甚至更低,完全具備經濟性,真正實現光儲一體平價上網。”

與抽水蓄能相比,鋰電池儲能具有系統效率高、響應速度快、選址靈活性大、建設難度低、建設週期短等特點,但安全性要求較高。與此同時,這兩年來,特別是2023年,隨著電池價格不斷降低,以鋰電為主的新型儲能新增裝機規模大幅提升,甚至提前兩年完成了“十四五”規劃的新型儲能裝機目標。

劉漢元指出,目前,鋰電池儲能的系統建設成本已降到1000元/kWh以內,且電池價格還在持續降低。“按年充放電次數500次計算,鋰電儲能的度電成本可以降到0.1元/kWh左右,同樣具備了大規模應用的經濟性。”

值得一提的是,劉漢元還注意到,電動汽車的爆髮式增長,使得車載動力電池也具備了成為儲能終端的巨大潛力。

“如能有效利用電動汽車大量閑置時間和冗餘充放電次數,作為分佈式儲能單元接入系統,除行駛時間以外,大部分時間在線,成為電網儲能、微網儲能、小區儲能、家用儲能的一部分,用電高峰時向電網反向售電,用電低穀時存儲過剩電量,不但為電網穩定作出貢獻,還能以市場化方式通過充放電價差獲得相應收益,分攤購買整車或電池包的成本,實現電動汽車和電網的良性互動。”劉漢元認為。

劉漢元還強調,未來儲能所扮演的角色不能與現在進行簡單類推而類比。“今天的配儲只是偶爾調用甚至從來沒有調用,今後的儲能應當成為智慧電網、新型電力系統中一個獨立且重要的組成部分。”

對於如何構建以抽水蓄能、新型儲能為主,電動汽車等其他多種儲能形式為輔的綜合性儲能系統,劉漢元建議,要集中精力在“十四五”“十五五”期間,大規模開工建設抽水蓄能項目,尤其是距離負荷中心近、建設週期短的中小型離河抽水蓄能項目;要進一步加大力度推動新型儲能發展,支持新型儲能參與調峰調頻的投資和建設,引導和鼓勵市場主體參與儲能業務,用市場化機制解決儲能面臨的問題;要加快研究製定電動汽車參與電網儲能的相關配套政策措施,加快車網互動技術研發,引導車主參與智能化有序充放電,推動電動汽車以市場化方式參與電網儲能服務。

“新三樣”未來三五年可形成5萬億甚至15萬億規模

《政府工作報告》在回顧2023年工作總結時,肯定了以電動汽車、鋰電池、光伏產品為代表的“新三樣”在推動外貿穩規模、優結構中發揮的重要作用。

大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也成為今年的首要任務。《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充分發揮創新主導作用,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促進社會生產力實現新的躍升。

“綠色能源轉型已是大勢所趨,中國光伏企業要進一步加強科技研發創新,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助力全球能源轉型和碳中和目標的實現。”劉漢元對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表示。

新質生產力強調要積極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而根據國家統計局的定義,戰略性新興產業包括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製造、新材料、生物、新能源汽車、新能源這六大產業;未來產業主要包括6G網絡、可控核聚變、類腦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術、深海空天開發等。

“電動汽車、鋰電池、光伏產品等‘新三樣’出口首次突破萬億元大關。光伏產業已成為我國在全球最具競爭力和話語權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成為高端製造的一面旗幟。”但劉漢元看來,這個發展過程並非一帆風順。“中國光伏產業從誕生之日起,就面臨著來自全球的激烈競爭。十多年前,中國光伏產業處於市場、核心原材料和核心技術‘三頭在外’的境地,發展過程中接連遭遇全球金融危機和美歐‘雙反’衝擊,曾一度陷入發展瓶頸期。從這之後,通過中國光伏企業不懈拚搏、不斷創新,持續推動產業規模壯大、技術迭代升級,推動我國成為全球光伏產業第一大國。”

劉漢元提及,在光伏、風力等能源轉型的產業上投資,包括配套的儲能產業以及電動汽車、動力電池、儲能電池等“新三樣”方面,如果速度控製得好,有可能在近兩三年、三五年形成5萬億、10萬億、15萬億甚至更大的產業規模,成為拉動經濟發展的動力,同時使所有投資更健康、更綠色、更生態、更持久。

在眾多戰略性新興產業中,民營企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特別是以光伏為代表的新能源產業,民營經濟充當著加快推進新型能源體系建設過程中的排頭兵。

“從政府工作報告重申‘兩個毫不動搖’,為各類所有製企業創造公平競爭、競相發展的良好環境,我們深刻感覺到了國家支持民營經濟、支持民營企業、支持民營企業家發展的信號、信心更加強烈,感覺到環境在升溫、變暖。”劉漢元表示,今天,保護民營企業積極性,認可民營經濟價值,再一次成為社會各界的共識。

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注意到,在今年提交的一份議案中,劉漢元建議支持民營企業公平參與光伏電站投資,助力我國“雙碳”目標落地。

“國家出台系列支持政策給予了民營企業穩定發展的預期,有力提振了民營經濟發展信心。但在具體執行過程中,民營企業在光伏發電項目開發中日益居於劣勢,指標獲取比例日益降低,生存空間日益壓縮,生存環境日益艱難,市場也失去了公平的競爭環境。”劉漢元認為,長此以往,可能會使行業失去生機活力、創新力和發展後勁,不利於行業持續健康發展,需引起高度重視。

(作者:曹恩惠 編輯:駱一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