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港資“濃度”最高的區域,緣何打造“合作生態圈”?

中新網上海4月23日電 題:上海港資“濃度”最高的區域,緣何打造“合作生態圈”?

作者 範宇斌

香港一直是上海外商投資的重要來源地,若問上海哪裡港資“濃度”最高?目光得聚焦於上海中心城區核心區——黃浦區,黃浦區是港資企業進入內地市場的“首選地”之一。

上海市黃浦區委書記杲雲透露,在淮海中路和新天地區域,香港企業參與打造了上海新天地、中環廣場、K11、大上海時代廣場等多處城市經典地標,為區域能級提升提供了巨大助力。目前,這片區域集聚了1000多家港資企業,是整個上海港資“濃度”最高的區域。

4月22日,由上海市委統戰部、黃浦區委指導,黃浦區委統戰部主辦的“淮海新天地滬港合作生態圈”成立儀式暨“傳承·煥新·未來”發展論壇上,正式成立“淮海新天地滬港合作生態圈”。

“淮海新天地滬港合作生態圈”成立儀式。範宇斌 攝

淮海新天地以淮海路商業街為軸線,以新天地區域為核心,區域內進口總額占黃浦區進口總額近50%,是黃浦區乃至上海對外開展貿易交易最活躍、最頻繁的區域。作為上海中心城區唯一的國家級進口貿易促進創新示範區,30餘家跨國公司地區總部、貿易型總部在此聚集,首店首發首秀眾多,是上海進口“濃度”最高的區域。

與此同時,淮海新天地區域內港資企業雲集,吸引了瑞安房地產、新鴻基地產、新世界發展有限公司、九龍倉、麗豐等知名港企落戶,彙聚了上海新天地、中環廣場、K11、大上海時代廣場、尚賢坊、TX淮海等商務樓宇、商業廣場,以及普華永道、東亞銀行、周大福等港資企業和新旺、港麗等香港餐飲品牌。

淮海新天地。範宇斌 攝

2024年是滬港合作會議機制建立21週年,滬港合作迎來嶄新一頁,黃浦也正處於轉型升級和創新發展的關鍵時期。今年,黃浦區委統戰部、黃浦區僑辦會同相關職能部門,以黃浦香港聯會為力量支撐,強化滬港平台互連、資源互享、信息互通,聯合香港特區政府駐滬辦、香港貿易發展局以及滬港社團總會、上海香港聯會、上海市香港商會、滬港青年會等,依託淮海新天地區域內港資企業眾多、商貿交易活躍、專業服務優勢顯著等特點,打造“淮海新天地滬港合作生態圈”,旨在深化滬港商貿合作、產業發展、專業服務和青年交流,助力滬港合作邁上新台階。

記者瞭解到,“淮海新天地滬港合作生態圈”1.0版以“1+2+4+N”工作模式為舉措,重點推動構建“淮海新天地企業ESG(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發展聯盟”,實施“滬港經貿融合”“滬港科創協同”2項發展計劃,開展滬港四季主題項目(青年發展、文化藝術、創新創業、基層交流),開放N個“淮海新天地貿易創新IN空間”。

“淮海新天地企業ESG發展聯盟”由淮海新天地區域內多家跨國頭部企業、重點港企、大型國企等共同發起成立,首批成員共17家,旨在推進ESG領域的信息公開、主題研討、學術交流,為滬港企業、投資者和社會各界提供全面、準確的ESG信息服務等,促進社會可持續發展。

“滬港經貿融合發展計劃”聚焦支持香港企業、服貿機構來滬發展、優化港企發展營商環境、吸引境外企業入駐等領域,推動黃浦區相關職能部門與香港政府部門、經貿領域社團組織開展6項合作內容,致力於將淮海新天地打造成為境外企業來滬發展的門戶,成為港資港企拓展進出口業務的重要平台。

“滬港科創協同發展計劃”把握“科創回歸中心城區”趨勢,深化黃浦與香港科創合作,助力“中央科創區”和“廣慈-思南國家轉化醫學創新產業園區”建設,聚焦數字科技、生命健康等領域,支持滬港兩地企業圍繞關鍵共性技術攻關突破、提升產業創新策源能力、加快構築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創新產業集群,以科創協同發展推動滬港“同發展、共繁榮”。

滬港四季主題項目以深化黃浦與香港交流對接為重點,通過分領域、項目化、品牌化形式,打造滬港產業合作季、滬港青年發展季、滬港文化創意季、滬港基層互動季,推動構建黃浦與香港兩地全方位、寬領域、高水平的交流合作格局。

“淮海新天地貿易創新IN空間及合作夥伴”揭牌儀式。範宇斌 攝

“淮海新天地貿易創新IN空間”圍繞“貿易創新、潮流”主題,加大對優質進口商品、品牌落地、培育的服務集成,打造孵化器和加速器,努力成為優質進口商品瞭解、進入、開拓中國市場便捷高效的第一站和首選地。

黃浦是上海的“心臟、窗口、名片”,而香港擁有“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一國兩制”制度優勢,香港企業在引進境外資本、打造國際品牌、深度參與全球競爭上有著豐富經驗。杲雲表示,打造“淮海新天地滬港合作生態圈”,希望集聚兩地優勢,把香港更多先進經驗和前沿理念帶到黃浦,助推黃浦形成“總部功能承載、消費供給引領、服務集成創新”的商貿合作新範式,並深化各領域合作,搭建更多交流平台,攜手發展新質生產力。

此外,活動現場還舉行了黃浦香港聯會聘任儀式。黃浦香港聯會原會長梁桂泉被聘為名譽會長,瑞安房地產有限公司執行董事羅寶瑜被聘為主席,環茂(上海)置業有限公司董事長葉向德被聘為會長。(完)【編輯:曹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