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局京津冀協同發展 李國平:佈局京津雄創新「金三角」

新京報訊(記者耿子葉)4月17日,在京津冀協同發展10週年高端論壇上,北京大學首都發展研究院院長李國平表示,北京對津冀的輻射帶動能力較弱,科技成果在津冀轉化比例過低,京津冀科技創新與產業協同發展目前仍存在一定瓶頸,建議以北京國際科技創新為核心,以中關村、濱海新區、雄安新區為樞紐,以共建科技園區為節點的京津冀協同創新空間格局,科學謀劃和佈局京津雄創新「金三角」以及多條跨區域科創走廊。

4月17日,京津冀協同發展10週年高端論壇現場。受訪者供圖4月17日,京津冀協同發展10週年高端論壇現場。受訪者供圖

據《北京統計年鑒》相關數據顯示,2022年北京流向外省市的技術合約成交額為4555.7億元,其中輸出津冀的成交額356.9億元,僅佔7.83%,到2023年這個比例有所增加,但總整體來看,北京對外技術交易額仍有大量流向京津冀以外地區。

為什麼會造成北京對外技術的大量溢出?從實際情況來看,北京的創新結構與津冀的產業結構不夠匹配,創新鏈和產業鏈缺乏有效鏈接,北京創新鏈發展不夠完善,目前大量創新成果是論文和專利,創新產出主要集中於現代服務業和技術密集型產業,天津和河北的製造業主要集中於傳統重化工產業,三地創新優勢環節差異明顯,導致北京創新沒有在京津冀區域有效轉化,大部分流向南方地區。

此外,京津冀先進製造集群化建設水平較低,跨區域創新合作與產業協作缺少載體,2022年公佈的國家先進製造業集群中,京津冀只有2個集群入選,遠遠落後長三角的17個集群和珠三角的7個集群。李國平認為,圍繞北京創新鏈佈局津冀產業鏈,打造一批京津冀先進製造業集群,圍繞北京在電子信息、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等高技術產業方面的原始創新優勢,推動這些產業鏈環節和相關企業在天津、河北建立相應中試、孵化和生產基地,扶持京津冀本地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培育本地技術人才,做大做強產業集群。

要破解京津冀科創與產業協同發展的瓶頸,李國平建議,發揮北京的創新優勢,大力支持基礎研究,聚力攻克「卡脖子」問題,強化北京創新資源對津冀的輻射帶動作用,加強北京與津冀兩地在科學研究、技術研發等方面的廣泛合作,形成分工有序、區域聯動的創新鏈分工與融合發展格局。

編輯 唐崢

校對 李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