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熱愛 書寫燦爛答卷

新甘肅·每日甘肅網記者 李萍 實習生 馬昭君

青春,該如何定義?是奮鬥、是擔當、是責任……在五四青年節來臨之際,新甘肅客戶端記者走進蘭州各大高校,與青年學子談理想、談奮鬥。

他們說,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動,如利刃之新發於硎,是人生最可貴之時期也。

相信土地的力量

00:00/00:00

設為列表圖

在甘肅農業大學的試驗田里,經常會看到一個「黑黝黝」的身影,正在練習「深蹲」。走近一看,原來是草業學院的研二學生張官祿正在觀察燕麥育種情況。「看!它長出了葉芒,這樣就可以更好地進行光合作用了,產量也會增加。」張官祿摸著葉片高興地說道。

甘肅位於內陸地區,空氣乾燥,降水稀少,但畜牧業較為發達。而燕麥作為一種優良的飼用麥類作物,面對西北這樣高寒、乾旱但畜牧業資源豐富的地區該如何提高產量?

多年來張官祿所在團隊帶著這樣的問題,把不同品種的燕麥種子播進了天祝、山丹、甘南。相同地方種植的同一個品種由於品種、地形、氣溫的影響,產量和品質差距很大,這就需要每一個「育種人」年複一年的觀察、記錄,最終才能培育出一株優質的品種。

「五一放假期間,我還要去天祝縣,去年種植的燕麥成熟後會自動掉落,今年我們會種下去年培育的雜交新品種,再次觀察生長情況。」張官祿說。這是他們團隊在天祝試錯的第6年,而在五一期間他們將再次種下8畝燕麥。

有著天然牧場之稱的山丹軍馬場,對飼用作物有著大量需求,「在山丹縣我們已經成功推廣了‘隴燕3號’,這個品種比山丹之前種植的燕麥產量要高,現在已經有了幾十萬畝的種植面積。」張官祿說。

時間是萬物蓬勃最好的養料,百畝麥田盎然便是土地的答案……紮根鄉野,走向社會,以自然萬物為課堂,越來越多的年青人正在投身實踐一線,這群青年深深地紮根在土地裡,在土地裡獲取養分,也在土地裡懂得責任與擔當。

「土地不會辜負每一個學農人,我也希望把自己的論文寫在田間地頭上,成為一名合格的新農人。」張官祿說。

做中醫藥文化的傳承者

今年大二的代子鋆一直在做一件事——弘揚中醫藥文化。說起他與中醫藥的淵源,開始於上大學。

「以前我只知道中醫藥可以治病救人,對於其中蘊含的智慧是一竅不通。」代子鋆是甘肅中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專業的一名本科生,在兩年與針灸推拿的接觸中,他慢慢感受到了中醫藥的魅力,並愛上了這門學科,並想要把中醫藥文化推廣出去。

今年2月份,正值假期,代子鋆參加了「傳承優秀文化,賡續中華文脈」全國大學生2024年寒假「返家鄉」社會實踐一起雲支教專項活動。通過雲課堂,他將中醫藥文化的相關知識融入到河北省保定市淩雲小學三年級學生課堂教學中。在課堂上,他為小朋友們分享了中醫藥養生防疫的知識,激發了小朋友們對中醫藥的濃厚興趣,也在他們心裡種下傳承中醫藥文化的「種子」。

「中醫藥是中華民族的瑰寶,作為一名中醫藥大學的學生,我不僅要努力成為一名優秀的醫生,更要用自己的力量將中醫藥文化更好地傳播。」代子鋆說。

參加「雲支教」只是代子鋆弘揚中醫藥文化的行動之一。

作為校大學生記者團的學生負責人,他與同學們共同舉辦「攝中藥影跡、品醫者仁心」攝影大賽等活動,傳播中醫藥文化的故事。同時,通過參加針灸推拿技能大賽、挑戰杯中醫藥創新產品展覽、中醫藥文化知識競賽,中醫藥食療演講比賽、傳承杯急救知識大賽等活動的誌願者工作,用實際行動詮釋新時代中醫藥學子的擔當與奉獻。

新時代的青年既要充當「先鋒隊」,又要做時代的「追夢人」和「奮鬥者」。代子鋆說,「我將刻苦學習,不斷鑽研,提升專業本領,用自己的醫學所長服務廣大基層人民群眾,努力成為中醫藥文化的傳承者、弘揚者和踐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