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評】「廣交」朋友,共享紅利

中國網特約評論員  王孝鬆 

4月15日,第135屆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下稱「廣交會」)在廣州開幕。本屆廣交會規模空前,折射出中國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外商對中國的信心越來越足。

展會規模創歷史新高

創辦於1957年的廣交會,每年春秋兩季在廣州舉辦,是中國歷史最長、層次最高、規模最大、商品種類最全、到會採購商最多且分佈國別地區最廣、成交效果最好的綜合性國際貿易盛會,被譽為「中國第一展」。

廣交會貿易方式靈活多樣,除傳統的看樣成交外,還舉辦網上交易會,並可以開展多種形式的經濟技術合作與交流,以及商檢、保險、運輸、廣告、諮詢等業務活動,是中國最為重要的對外開放綜合性平台之一,備受世界關注。

本屆廣交會展覽面積155萬平方米,有2.86萬家企業參加出口展,其中新參展的企業超過4300家。本屆廣交會吸引了眾多境外採購商踴躍參會,在開幕前夕,已有來自215個國家和地區的14.9萬採購商完成預註冊,220多家頭部企業和工商機構確認組織代表團參加本屆廣交會。開幕當天,來自205個國家和地區的6萬名境外採購商到會,人數比上屆同期增長18.5%。為滿足企業需要,本屆廣交會將舉辦超過600場市場化的貿易促進活動,數量和種類均創歷史新高。

中國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辦好廣交會等重大展會。在當前外貿形勢下,辦好廣交會有利於企業拓展國際市場,鞏固外貿外資基本盤。本屆廣交會突出了供采對接、正選首展首戰、設計引領、貿易服務、行業交流等特點,幫助參展企業抓訂單、創渠道、拓市場。此外,本屆廣交會首次嘗試設置了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和海外倉的展示區,有來自11個省份的跨境電商企業和綜合試驗區參展。高水平展會的舉辦,體現出中國擴大開放的決心,以及為此付出的卓有成效的努力。

2023年4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推動外貿穩規模優結構的意見》(下稱《意見》)。《意見》指出,要更大力度推動外貿穩規模優結構,確保實現進出口促穩提質目標任務。《意見》要求,強化貿易促進拓展市場;穩定和擴大重點產品進出口規模;加大財政金融支持力度;加快對外貿易創新發展;優化外貿發展環境。

一年來,中國對外貿易實現更好的發展。在全球經濟復甦乏力、外部環境不確定性增強的背景下,中國的貿易發展狀況好於預期,為宏觀經濟企穩向好作出重要貢獻。

吸引外資是開放領域中的另一重要環節,中國政府也為穩外資作出諸多努力。謀劃打造「投資中國」品牌,強調中國不斷推進制度型開放,對接高水平國際經貿規則。中國還將持續優化營商環境,通過發展新質生產力,拓展合作共贏空間,同世界共享中國發展紅利。

在打造「投資中國」品牌方面,相關部門在2023年開展系列「投資中國年」招商引資活動,全年共主辦重點活動20場,帶動各地配套活動600多場,促成許多重大項目簽約。在各界共同努力下,2023年全國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53766家,同比增長39.7%;實際使用外資金額11339.1億元,規模處於歷史高位。

廣交會規模達到歷史新高,正是因為這些舉措落到了實處、見到了實效,使來自世界各國的採購商對中國經濟信心滿滿,願意同中國企業進行合作並投資中國。

投資中國就是投資未來

對外貿易和對外投資都涉及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外部環境越複雜嚴峻、不確定性越強,越要重視新政策、新業態、新平台,使其為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提供抓手。正如商務部副部長王受文所言,「通過廣交會等平台,中國為全球提供了大量競爭力強、供應穩定的優質產品,助力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實現工業化,也增強了我們所在區域以及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韌性與穩定。」

從未來趨勢看,中國發展外向型經濟優勢顯著、空間廣闊。一方面,中國是全球最具增長潛力的經濟體,擁有超大規模市場,在先進製造業、新型城鎮化、消費結構升級等方面將持續釋放巨大需求;另一方面,中國擁有良好穩定的政策環境、全球最完備的產業體系,能為外資提供成熟高效的產業配套體系。中國日益完備的基礎設施網絡、充足的人力資本和豐富的創新應用場景,都能為外商在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等方面創造良好的投資空間,從事實上生動具體地詮釋「投資中國就是投資未來」。

廣交會的繁榮只是中國擴大開放、提升開放質量的一個縮影。未來,世界將看到更具經濟活力的中國,與全球投資者互利共贏,使世界各國共同分享中國改革開放的紅利,共同開啟世界經濟的美好明天。(作者係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員、經濟學院教授

編審:唐華  蔣新宇  張豔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