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農村部大數據發展中心與網商銀行達成戰略合作,引入大山雀系統服務農戶

封面新聞記者 張越熙

3月中旬後,延安洛川,黃土高原的春天鬆軟起來,蔡春亮家的20畝的Apple樹開始發芽,一家人一年的生計也在“萌芽”。洛川是中國Apple之鄉,每10個農民中就有9個從事Apple產業。春耕急用錢,蔡春亮打開網商銀行,幾分鐘申請,資金立刻到賬,化肥和新品種苗木不用發愁了。

3月19日,農業農村部大數據發展中心(以下簡稱大數據發展中心)與網商銀行簽署戰略合作協議,聯合發起“農戶秒貸”服務。在確保數據安全的前提下,發揮雙方在技術、數據、業務等方面的優勢,將農業相關數據應用於金融風控,與網商銀行大山雀衛星遙感風控系統結合,為三農群體提供便捷靈活的手機貸款服務。

蔡春亮正是成為“農戶秒貸”服務的受益人之一。記者獲悉,“農戶秒貸”服務已在種植戶中先行探索。

金融活水流向“毛細血管”

10畝以下小農戶佔比78.3%

改善種植戶的金融服務是“農戶秒貸”先行“示範區”,金融服務的便捷性和覆蓋率都獲得大幅提升。截至2023年底,累計260萬農戶獲得助農貸款額度授信。他們來自全國超2600多個縣級行政區,占中國縣域的93%以上。

小農戶是“農戶秒貸”的主要受益者。在全世界範圍,小農戶可簡單定義為經營規模小於兩公頃的農戶,按照中國的“畝”來說就是30畝地。根據第三次農業普查數據,中國國小農戶數量占到農業經營主體98%以上,小農戶從業人員占農業從業人員90%。

“小農戶的金融服務水平是衡量農村普惠金融的標尺。”大數據發展中心主任韓旭表示,“我們很欣喜的看到,已服務的農戶中,種植面積10畝以下佔比78.3%,比30畝的標準更小,錢流向了最需要的人。”

覆蓋廣和普惠之外,農戶秒貸項目還提升了農戶金融服務的便捷性。網商銀行調研顯示,66%的農戶因此首次獲得手機貸款,抹去了“鞋底成本”。貸款額度與使用週期也更為靈活。獲得服務的農戶平均借款僅5000多元。在銀行網點不營業的夜間,也有大量的農戶通過網商銀行獲得服務。

記者獲悉,因為水果、蔬菜、水稻、大麥等作物生長週期不同,農戶的貸款週期平均從80天到140天。他們貸款主要購買種苗、化肥、農藥、大棚覆膜等,或者豐收旺季支付僱員的工資。此外,網商銀行調研顯示,隨著農村電商興起,直播賣貨成為許多人的“新農活”,不少農戶用貸款購買直播設備,備戰雙11、618等大促。通常而言,他們會在作物豐收或者電商銷售回款後還上貸款,77%以上的人支付的利息不足100元。

數字金融為農村產業注入新活力

成為農戶的種地“合夥人”

金融活水流入田間地頭,農民生活發生了什麼改變呢?

48歲的錢庫房在陝西興平的農村種了10餘畝的油菜、香菜和菠菜。三伏天是他最繁忙的季節,蔬菜價格高銷路好。“伏天菜”搶種搶收搶上市,買種子、化肥、塑料薄膜的資金周轉也要快。

“三伏天下來能收7、8萬斤蔬菜。忙的時候還從村里僱傭了10來個幫工,大多是上了年紀,不能去工地務工的人,順便解決了他們的就業問題。貸款把買農資和發工資的問題都解決了。”他告訴記者。

在數字金融的支援下,錢庫房從“伏天菜”里刨出火熱的生活。還有人則為農村產業注入新活力。

還有一些人,則讓家鄉的土地上新“新物種”。河南平頂山李朝陽剛剛經曆了一個繁忙的旺季。幾年前,在建築工地務工的他回家鄉承包了30畝地種水果。李朝陽腦子活,另闢蹊徑種植日本引進的新品種白草莓,成為“國際高端水果中國化”背後的新農人。

除了水果供貨超市,春節期間,他的農場還發展旅遊,提供採摘體驗,李朝陽的日子越過越紅火。“今年我打算再擴大20~30畝地,種陽光葡萄。這些水果品種好,要用進口化肥,一包要1000元。而建大棚、買果苗、雇工人也需要用錢。網商銀行就成了我的種地‘合夥人’。鄉親們能在家門口安居樂業,誰又願意背井離鄉呢?”李朝陽告訴記者。

共建“數據保險箱”

讓農村普惠金融有了“新農資”

農戶能夠“秒貸”,得益於科技的助力。

“農戶金融服務難涉及多方面因素,如農業生產風險高、涉農信貸政策不完善、農村金融體系不健全等,都是影響銀行服務的原因,但最為根本的是的是對農戶的信貸風險,缺乏科學有效的評估。”大數據發展中心主任韓旭指出。

破題之路在於數據要素的創新應用。

農業農村部大數據發展中心承擔著農業農村數據彙集管理、綜合分析和整合應用的職責,積累了豐富的數據資源。而定位服務三農群體和小微用戶的網商銀行,在農村金融產品創新上持續突破。大山雀衛星遙感風控系統,依靠衛星遙感技術,結合氣候、地理位置、行業經濟度等情況,識別農戶種了多少畝地、種的是什麼、種的好不好,是否遭遇病蟲害、洪澇災害等,從而為農戶提供貸款。

“天上的衛星與地上的農業數據,能為農村金融帶來新的火花。”網商銀行行長馮亮表示。然而,農村土地確權、流轉等屬於機密信息。金融應用的前提是保障數據安全,數據不出域,可用不可見。

為了破解這一難題,農業農村部大數據發展中心和網商銀行,一起為這些數據搭建了一個“智能保險箱”。用戶的數據將受到兩重保護:第一層是線下機房堅固的外層,相當於真實的保險櫃。第二層則是隱私計算。它利用密碼學技術,將數據和計算過程同時加密,保障原始數據不泄露的情況下,可以被分析和使用。

在“保險箱內”,雙方充分發揮大數據在農業信貸決策支援、鄉村產業精準描繪、農戶信用評級等關鍵環節的重要作用,與網商銀行大山雀衛星遙感風控系統結合,為三農群體提供便捷靈活的手機貸款服務。

記者獲悉,大數據發展中心和網商銀行還將展開一系列的合作:探索挖掘大數據資源在農業產業監測、鄉村發展評估、農民生活評價等領域的價值,開展農業農村大數據在農業供應鏈金融、養殖類農戶經營狀況評估等方面的應用研究,探索面向金融領域的大數據服務實時接口開發,為金融市場提供更為高效的大數據服務能力,助力農業強國建設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