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機降價年 A股智能汽車產業鏈迎毛利率拐點

雖然汽車“新四化”為智能汽車產業鏈發展帶來了史無前例的良機,但從整車降價到產業鏈壓價,智能汽車產業鏈在2023年的主旋律,仍然是“以價換量”和產品毛利率削減。

不過縱觀A股智能汽車配套產業鏈年報,“以價換量”的趨勢卻略有反轉跡象。

Wind數據顯示,包括德賽西威、星宇股份、伯特利、華陽集團等智能汽車配套企業陸續披露了2023年年度財務報告。公司業績量能加速,毛利率同比削減的情況較為普遍。

但與此同時,部分公司四季度歸屬母公司股東淨利潤同比增速超過了此前季度表現,甚至部分企業出現了智能化業務毛利率提升的現象。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汽車行業的競爭態勢更加激烈,整車市場‘卷’價格、‘卷’智能化、‘卷’出海……”,智能座艙和智能駕駛頭部企業德賽西威(002920.SZ)在年度財務報告起首的《致投資者的信》,用三個“卷”字,概括了2023年的智能汽車產業鏈格局。

數據顯示,Wind智能汽車成分股中,已經有16家公司披露了年度報告,其中大部分企業以產業鏈細分領域頭部企業為主。剔除鋰電相關企業和置出汽車資產的5家公司後,共10家公司2023年取得歸屬母公司股東淨利潤增長,1家企業未能獲得淨利潤正增長。

然而,上述11家企業中,有約5家企業2023年淨利潤同比增速較2022年下降,6家企業銷售毛利率較2022年下滑,景氣度有所下滑。

其中,德賽西威作為智能汽車產業鏈的代表企業,也出現了營收和利潤增速雙雙降檔的局面。

財報顯示,德賽西威2023年全年實現營收219億元,同比增長46.7%;實現歸屬母公司股東淨利潤15.5億元,同比增長30.6%。與上個財年相比,公司營業收入增速同比下降約10個百分點,歸母淨利潤同比增速下降11個百分點;毛利率方面則同比下降0.03個百分點。

無獨有偶,知名汽車智能化配套企業中,包括中科創達(300496.SH)、經緯恒潤-W(688326.SH)等,皆因高額的智能駕駛業務前期研發成本和行業競爭,出現較大幅度的業績下滑甚至年度虧損。

記者還注意到,部分智能汽車產業鏈企業存在較高研發投入資本化的問題,而若將研發投入費用化比例提高,相關公司2023年業績或將更不如人意。

以上述企業為代表的智能汽車產業企業出現毛利率下滑有其背後的原因。

記者瞭解到,2023年以來,大量面臨商業化難題的自動駕駛企業開始將業務降維至L2+和ADAS(高級輔助駕駛),並依託域控製算力解決方案向品牌主機廠商尋求變現。

而低階自動駕駛的同質化競爭、高階自動駕駛的落地困難,導致解決方案廠商間競價異常殘酷,市場呈現較為明顯的逃殺狀態。

德賽西威業務結構也呈現出了以上特點——公司2024年下半年智能駕駛業務毛利率低至15.7%,較同期公司智能座艙業務低5.5個百分點。若非公司座艙業務放量抵衝智能駕駛業務毛利率下降,公司利潤結構或難維持當前穩定格局。

競爭加劇的情況也普遍出現在A股配套商行列中,如華東的上汽系配套企業華域汽車。財報顯示,華域汽車2023年實現營業收入1686億元,同比略增6.5%,歸母淨利潤72.1億元,同比僅微增0.15%,同期銷售毛利率下降0.89個百分點。

分業務來看,公司占收入大頭的內外飾件業務毛利率減低1.85個百分點,而高毛利率的電子電器件業務尚未成規模,從而導致整體毛利率在行業競爭與汽車降價的大背景下景氣度稍遜。

另據記者瞭解,部分企業在汽車降價大潮之中呈現縮減管理成本,增加銷售成本的情形,其集中體現在對辦公成本的集約化,以及在下遊汽車銷量增長帶來的質量保障費用的提升。

雖然全年視角下的降價大潮對企業業績構成負面影響,但樂觀的因素已經開始在去年四季度逐步累積。

據記者統計,前述11家已披露財報的智能汽車企業中,包括德賽西威、華域汽車、均勝電子、華陽集團、伯特利等8家企業在四季度毛利率顯著複蘇。而在原本汽車配套產業低毛利率的大格局下,德賽西威、華域汽車、均勝電子、斯達半導等企業,毛利率上浮均接近或超過3個百分點以上。

作為背景,根據乘聯會發佈的報告,2023年12月車市零售環比大幅走強,車企年末衝刺和地方促消費共同推動市場火爆,12月促銷在力度和廣度上都有所增強,幾乎波及所有廠商、所有車型,呈現曆史罕見的年末加力促銷衝刺的特徵。

“四季度各主機廠商要衝量完成年度目標,因此相應配套商的業績會隨著交付量提升有比較大的提升。”某華東汽車電子配套商告訴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

而對於毛利率提升的現象,上述人士告訴記者:“針對配套商的壓價不太會一直持續下去。未來下遊主機廠頭部化的格局逐漸成型,上遊配套的毛利率空間也會有所提升。”

江西新能源科技職業學院新能源汽車技術研究院院長張翔指出:“主機廠的降價本質上是中國汽車產能過剩導致的行業洗牌需求,而其基本手段就是降價。車企的降價會向配套商傳導,所以日子都不太好過。”

他還表示:“競爭的關鍵是要創新,要的是人無我有。中國汽車產業要升級,行業的集中度要持續提升,小的企業要淘汰出局,能留下的一定是技術水平先進,在新能源領域取得核心競爭力的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