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定我國“已進入長期人口負增長軌道”需要更多證據

近日,國家統計局公佈2022年我國總人口減少了85萬人,並引起廣泛關注和解讀。實際上這個數據是值得討論的。現寫此小文不涉及其他,僅就這個數據談點看法。

首先,這個數據不是人口普查數據,也不是實際統計數據,它只是根據國家統計局每年進行的年度人口抽樣調查推算出來的。因此年度公佈的人口變動數據存在一定的偏差,這個偏差一般會在隨後逢十的普查年份予以糾正。根據以往經驗,相對於普查人口數,年度人口抽樣調查推算人口數一般都是偏小的,所以得到普查年份人口規模數據後,再把此前10年內非普查年份的推算人口數調大一些。

如2020年人口普查後就根據普查人口數把此前2011年到2019年9個年份的人口抽樣調查推算人口數都普遍調大180萬以上(見表1)。

表1 我國總人口根據人口普查調整規模與年度抽樣調查規模的差異(萬人)

註:(a)、(b)兩行的2010年和2020年數據均為人口普查數;(a)行2011年到2019年數據為年度抽樣調查數據(見《中國統計年鑒2020》);(b)行2011年到2019年數據為根據2020年普查數據調整後數據(見《中國統計年鑒2021》);(c)行為調整增大人數。

當然,這並不是說2022年我國總人口不是負增長,而是說年度人口變動數據存在一定的誤差,事後可能會調整,因此不能簡單判定。

其次,我國2022年的總人口數,不僅決定於國內出生、死亡人口數,還受當年遷出、遷入國際遷移因素的影響。我國2022年總人口比2021年減少85萬人,年內出生人數為956萬,死亡人數為1041萬,死亡人數正好比出生人數多85萬。也就是說,我國2022年總人口減少的85萬人完全是由國內人口的出生、死亡差異造成的。國家統計局公佈的總人口數據不包括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員,但中國人有遷出或回流。出生人口減死亡人口恰好等於總人口變動表明人口統計並沒有考慮國際遷移因素,或年內國際遷出、遷入人數的差異沒有達到萬人精度的規模。改革開放打開國門四十餘年的今天,國際遷移的遷入遷出也越來越活躍,沒有證據說明我國2022年遷出、遷入的國際遷移因素可以忽略不計或未達到萬人精度的淨遷移規模。

第三,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我國2022年人口總數,是根據2022年11月1日進行的人口抽樣調查數據推算的,並不包括12月的人口變動情況。按往年正常年份這一調查時點的抽樣調查推算數據可以較好地代表全年狀況,但現在人們普遍認為2022年是一個不平常的年份,2022年12月更是一年中最不平常的一個月份。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我國2022年減少的人口數,並不包括12月份受疫情很大影響的人口變動數。

基於上述可以認為,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我國2022年總人口減少85萬人,只是一個根據用於正常年份的人口抽樣調查方法,對一個不正常年份人口狀況進行抽樣調查推算的人口數,而且沒有考慮已具規模的國際遷移因素,難免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而且相對於我國超過14億的巨大人口規模,偶發一個隨機“擾動”就可能造成85萬人口數的變化。由表1所示,根據2020年人口普查數據對此前9個年份總人口的調整數,應該不難看到其局限性。根據國家統計局以往依據普查年份人口數對非普查年份人口數進行調整的常規做法,在2030年人口普查時國家統計局會怎麼調整2022年的實際總人口,也許到時會出現把2022年的總人口調整為比2021年增加85萬人呢?

所以,對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我國2022年總人口減少85萬人這個數據,可以作為考察我國2022年總人口規模變動某種情景的參考,但不宜作為我國製定未來人口及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的科學依據,更不能僅以此就斷定我國“已進入長期人口負增長軌道”。

人口負增長是我國人口長期發展的必然趨勢,但僅依據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我國2022年總人口減少85萬人這個數據,還不能回答我國是否“已進入長期人口負增長軌道”。我國人口的長期負增長也許之前已經開始,也許2022年剛剛進入,也許之後數年才會出現。也因此,對我國總人口減少85萬人這一問題可保持謹慎認識,亦可進一步深入研討,但應避免過度解讀甚至炒作及其可能帶來的某些負面影響。

(作者王桂新為複旦大學特聘教授、人口研究所原所長、城市與區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國人口學會副會長,主要從事人口遷移與城市化、人口老齡化及城市與區域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的教學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