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騎」上熱搜榜的馬來西亞零零後

    馬來西亞留學生陳譽航、彭勇智、李思淨、丘宇翔(從左至右)。李思淨供圖    馬來西亞留學生陳譽航、彭勇智、李思淨、丘宇翔(從左至右)。李思淨供圖

    從北京到天津,距離大約130公里,乘高鐵約33分鐘,開車約兩個小時,可騎共享單車要多久?

    清明節早晨出發,走走停停12個小時,4輛印著「北京理工大學」的共享單車被騎到「天津之眼」。已近深夜,光彩奪目的摩天輪已經熄燈,4位「車主」藉著街燈拍下它的輪廓,為這趟騎行拍了「畢業照」,隨手發到社交媒體。幾天后,只有百餘名粉絲的帳號突然收穫10萬+點讚,評論區奔走相告:「全網都在找你們。」

    「這又是哪幾個大學生‘特種兵’騎來4輛北京的車?」天津共享單車運維人員發影片隔空喊話,讓這段跨越126.3公里的「硬核騎行」在網絡上引發關注。

    「鐵腿鋼腚四兄弟」,看見中國網民給自己取的綽號,李思淨、彭勇智、陳譽航和丘宇翔總會被「本土味道濃厚的幽默」逗笑,「我們只是業餘愛好者,養不起公路車的騎行小白,只是想借共享單車去看看風景」。他們4人是北京理工大學的馬來西亞留學生,除了還在讀大二的丘宇翔,其他3人都已經臨近畢業,「想深度感受一下中國,和朋友在畢業前留點兒紀念」。

    「在馬來西亞,騎單車的人不多。」團隊里騎行經驗最豐富的李思淨到中國後才開始嘗試騎行,去年9月,當時他體重超過90公斤,各種瘦身方法都難以堅持,選擇單車後,雙腿也得靠「我要減肥」的意念驅動,但這次效果顯著,至今他已經減重30公斤,目的達成後,騎行也變成了一件輕盈而有趣的事。

    每天近60公里,李思淨從學校出發,不斷解鎖周邊地圖。從房山騎到中關村、從雍和宮騎到首鋼園看日落,或者從朝陽門出發,在地圖上騎出一個「2024」的圖案,「有空就掃一輛共享單車去串串胡同,和大爺大媽們聊聊天。」借助車輪,他拍到小清河上有人划船「特別像江南」,和晨練大爺攀談後品嚐了地道的北京豆汁兒,「走路半徑太小,坐地鐵欣賞不到景色」,在他看來,騎行是認識一座城市煙火氣的好方式。

    李思淨曾騎到河北,回程進京時卻在檢查站被攔了下來——減重成功後,他和護照照片上的自己已經判若兩人。朋友們每天見證著李思淨的蛻變,在他的帶動下也開始嘗試騎行。陳譽航曾在馬來西亞有騎行經驗,彭勇智曾跟他完成過50公里騎行,丘宇翔則剛起步,「和朋友結伴,可以完成一些瘋狂的挑戰」。

    陳譽航提前準備了5公斤香蕉,算好成熟期,「出發那天吃正好」,帶上礦泉水、巧克力、麵包、應急藥品和3個充電寶,他們從北京理工大學良鄉校區出發,沿著國道一直向南騎行,或穿過車水馬龍的城鎮,或紮進安靜的村子,遇到野狗時加速「逃離」,遇到樹林就抓緊補給,每個人跟隨著團隊的進度,也摸索著自己的節奏。

    60公里左右,接近河北廊坊,彭勇智先進入疲勞期,他看著筆直的路,遙遙無盡頭,「想到還有一半路程在等著我,心理疲憊加速了生理的負擔」,他主動提出「想坐高鐵回去了」。到了80公里,陳譽航和丘宇翔也開始動搖,「當時有段路很粗糲,路面很多石子,比較費勁」,但這是一個進退兩難的距離,大家都默契地鼓勵對方往前走,「每20公里都會停一次,無論有多疲憊,我都知道有朋友在前面等著我。」丘宇翔說。

    沿途的車友和行人也在給他們打氣。「這條路線有很多人騎行,騎公路車的很常見,但看見我們騎共享單車,還是會有人來關心。」尤其越接近天津市區,4輛淺藍色的共享單車就越惹眼,上面「北京理工大學」幾個字也迅速出現在陌生人的朋友圈,「有人主動給我們介紹天津好玩的地方,推薦好吃的早點攤」。

    除了路人的熱情,讓彭勇智「滿血複活」的還有風景。「我們不追求速度,比較追求體驗。」傍晚途經一個休息點,眼前日落磅礴,一輛高鐵呼嘯而過,「我拍下了這非常美好的一瞬間」,在他看來,「坐在高鐵里,其實無法感受高鐵的速度有多快,這次它從我面前經過,我更真切感受到了中國高鐵的速度之美,感受到中國科技的進步」。

    當初,正是因為對中國科技發展水平的認可,4人分別來到中國,成為同學、結為好友。如今,畢業在即,他們也將各奔東西,學習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的彭勇智計劃在北理工繼續攻讀研究生;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的陳譽航計劃畢業回國,發揮專業優勢和語言優勢,求職於跨國公司;丘宇翔還在人工智能專業讀大二,深耕專業、瞭解中國是他渴望繼續專注的事;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專業的李思淨,想留在中國就業,「期待能進‘大廠’,積累更多技術方面的知識」,而畢業後,他還想完成一個新的挑戰,「騎共享單車去拉薩」,但他強調,「前提是在不影響共享單車使用規則,不給運維人員添麻煩的情況下」。

    「一開始,我們計劃騎回來,但發現開不了鎖。」李思淨透露,據他瞭解,目前4輛單車已經由天津的運維人員收回整修,對4輛車的安全等性能進行全面測試以及維護保養,之後會通過物流送回北京,「很抱歉,給運維人員造成麻煩」,他坦言,騎行事件受到關注後,有不少人表示對騎行運動感興趣,但他不提倡複刻和效仿,「騎行是一項很好的運動,希望大家能參與其中,但一定要根據自身情況量力而行。感受美景、增強體質、收穫友情才是騎行的意義」。

    本報北京4月15日電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梁璿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4年04月16日 0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