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同盟國中國……」,滿腦子中國的岸田在打什麼算盤?

來源:觀察者網

在日美等國記者云集的採訪會上,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在說完「日本將繼續與同盟國中國」這句話後,低頭看了一下演講台上的草稿,忽然發現是說錯了話,趕緊更正:「抱歉,是要和同盟國美國建立牢固的信賴關係。」

在滿腦子想著中國、中國問題時,一向以念稿著稱、絕對不會脫稿發言的岸田,竟然在國際舞台上出了這麼大的「口誤」,這可不是他「嗬嗬」一笑就能矇蔽過關的小事。

對於岸田自4月8日開始訪美一事,4月12日,日本五大報之一的《朝日新聞》發表了該報原駐北京記者、現任編輯委員奧寺淳的評論,題目為「以日美為軸心的多重‘對中包圍網’,在危險均衡上形成的抑制力」,將岸田內閣準備在軍事、外交、經濟等各個方面與中國對立的背景作了詳盡分析。

當然,奧寺堅定地站在岸田內閣一邊,以極為欣賞的口吻,梳理了岸田內閣以來的對華政策,與日本政府站在一起,強力推動日本民眾對華不信任,對多重「對中包圍網」表現出巨大的期待。

從奧寺等日本媒體人對岸田訪美的報導、分析看,日本外交及軍事上與美國深化軍事同盟關係,在感覺日美力量依舊不足的情況下,要通過與多國聯合的方式,想方設法「抑止」中國。「對中包圍網」正成為日本的國策,成為一種新的政治正確,在今後數年甚至更長一段時間里,將徹底改變1972年以來的中日建交原則,讓中日關係變得愈發困難重重。

在1972年中日建交後,隨著1978年中國實施改革開放,日本技術、資金進入中國,日美聯合對抗中國的舊日本外交自此開始發生變化,出現了日本在維持與美國同盟關係的同時,增強中日關係,最終形成日本在國際關繫上與美國、中國的等邊三角形態勢。這種日本對美、對中等邊三角形外交方式,延續到了2010年前後,大致有三十年時間。

隨著2012年安倍晉三上台,到2022年岸田入主內閣,日本基本上將對美、對中的等邊關係,改為美長中短的新態勢。日美關係得到空前強化,對待中國,日本開始只強調「抑止」,放棄溝通。在日本,政治家公開稱中國為「假想敵國」,外交上持與中國對立政策;日本媒體更是將報導中國負面新聞作為己任,從輿論的角度支持日本政府的對華政策。

日本進一步強化與美國的(軍事)同盟關係後,在東亞逐漸變為美國打壓中國的橋頭堡,成為在亞洲聯繫菲律賓等國家共同「抑止」中國的橋樑。日本炒作「台灣有事」,為在未來的可能戰爭中獲取正選製人的優勢地位,從2022年開始已經在法理層面具有了攻擊所謂敵國基地的能力(日本稱之為「在未受到攻擊前進行反擊的能力」)。

岸田4月訪美,應該從這些角度對日本的戰略目標、中日關係作出相應的分析。

影片截圖影片截圖

多重「對中包圍網」

奧寺大唱讚歌的多層次「對中包圍網」,如果將焦點對準岸田文雄此次訪美活動的話,大致有兩個層次的內容。

首先,日本在強化以美國為軸心的「對中包圍網」。

岸田在美國國會演講時談道,「美國通過自己的經濟力量、外交力量、軍事力量、技術力量,造就了戰後國際秩序。」但是,「美國通過幾代人構築的國際秩序,現在正面臨著新的挑戰。」日本感覺出今天的美國因年年窮兵黷武、實體經濟明顯衰退,維持現有國際秩序已心有餘而力不足。在軍事方面,日本要挺身而出,助力美國維持現有秩序,為此要提高軍費在國家預算中的支出比率,保有正選製人的「敵國基地攻擊能力」。「2022年,日本決定至2027年以前將防衛預算提升到GDP的2%,保有反擊能力,提高網絡安全。現今,日美(軍事)同盟的抑止力量具有從未有過的強大。」

簡而言之,岸田認為日本要提升本國的軍備能力,以幫美國保持維持現有世界秩序的能力。

為此,日本甚至可以交出兵權,通力與美國合作。過去駐日美軍發揮「矛」的作用,負責對外攻擊,日軍(自衛隊)只做「盾」牌,負責保衛日本國土。日本陸海空三軍過去並無統一的指揮系統,但現在已經成立了陸海空「統合作戰司令部」。同時強化了與美軍駐日司令部的關係,無論平時還是戰時(有事),日美軍隊能夠迅速共同行動。日本政府對國民強調日軍與美軍的指揮系統各不相同,但實際上美軍在軍事情報上的壓倒性收集及分析能力,讓日軍不得不服從於美軍的領導,戰時充當美軍的馬前卒。

但只有這些依舊不能阻止美國在國際社會上的衰退,在日美之外,需要有更多的國家參與進來。岸田訪美期間,日美菲三方會談便具有了多層次對華包圍的新含義。這便是——

第二,構築並實施多層次的對華包圍。

4月11日,岸田與美、菲首腦舉行了會談,日本方面傳出的消息是,「三國對中國在南海的危險且帶有攻擊性的行動表示深刻的懸念(擔心)」,為此,三國將在印度洋太平洋地區舉行海上保安機關的共同訓練。

日美菲三國在東亞的力量依舊不足,這需要用過去幾年美國組建的其他機構補充。這裏有2021年9月成立的美英澳軍事同盟「歐庫斯」(AUKUS)——「歐庫斯」原本是美英為澳州提供核潛艇技術的一個框架,但現在準備接納日本進來,讓日本的潛艇技術發揮作用。在「歐庫斯」之外,更有日美澳印「四方安全對話」(QUAD),抑止中國的方針、目標均非常清晰。

日本設想的更大更多層次的「對中包圍網」,還包括南韓、印尼、印度等國家,想將能夠團結起來抑止中國的國家都糾合到一起。「用同盟網的力量,將中國的主張打壓回去。」奧寺在自己的文章中強調說。

在軍事力量之外,日本會最大程度利用七國集團(G7)、東盟等場合,從外交、國際政治的角度實施對中國的抑止。

在經濟上獲得高技術、航天等好處

日本設想的多重「對中包圍網」,在經濟上能夠讓日本獲得相當多的好處。

首先,岸田訪美,確認了日美要在半導體、量子計算、重要礦產資源方面的合作。

在過去的三十年時間里,日美均從世界最重要的半導體產業大國地位上跌落下來,如今在芯片的製造方面已經不具有世界領先地位。重新回歸半導體技術、生產大國地位,不僅能在軍事上抑止中國,更能在人工智能等方面領先於中國,確保能保有超額利潤。

而重要礦產資源,主要指與電池相關的原材料。不能控制這方面的材料,就不能在電池產業等領域抑止中國的發展。

岸田訪美期間視察日資企業工廠(圖/NHK)岸田訪美期間視察日資企業工廠(圖/NHK)

航天方面,日本是世界重要航天國家之一,雖然不在第一梯隊。登月項目不太可能以日本一國之力得以實現,但通過岸田訪美,日本拿到了和美國合作的資格,今後日本的航天員乘坐美國的航天器進入月球,無疑能提升日本的宇宙航天技術。日本的航天員能和美國人一起飛向月球,更多的日本企業、研發機構自然也能有更多與美國合作的機會,提升日本的航天技術水平。

更大的好處在於,日本的軍工產業獲得了巨大的商業機會。隨著日本提升國防開支在GDP中的佔比,國防預算成為今後最容易爭取的費用之一,軍工企業開始大量招兵買馬,準備拿下肥肥的項目資金。同時日本生產的武器具有了出口他國的資格,高效、能夠大量殺人,必然是日本武器的特點,成為製造戰爭、擴大戰爭規模、延長戰時的重要手段,日本軍工企業希望能夠像美國那樣長期持久地獲取效益。

過去世界大規模的戰爭主要發生在歐洲,如果亞洲也能出現戰爭的話,考慮到地理面積、人口數量,對武器的需求必然會超過歐洲。日本在炒作「台灣有事」,從心底透露出的對戰爭的渴望,如司馬昭之心。

一廂情願與搬石砸腳

岸田文雄在美國國會上的演說,獲得了兩院議員的熱烈掌聲。

「我在日本國會上絕對不會獲得如此美好的鼓掌。」岸田話語剛剛停下,便再度獲得了國會會場上的笑聲,其樂融融。

給美國的投名狀,能為拜登總統所接納;但如果特朗普再度上台,投給拜登的投名狀,特朗普不一定會全盤接受。強調「交易」「美國優先」的特朗普,不一定走一體化的多重對中包圍網的老路,而岸田需要有制度化的「對中包圍網」,保證美國一直能夠在日本設想的道路上走下去。

在日本的國策將中國從政治、外交、輿論等各方面設為抑止對象以後,經濟上對華採取抑止政策是個必然。但日本國內並無先端芯片市場,目前也無3納米芯片的生產能力,未來若具備了相關能力,則會和美國企業激烈競爭。日本國內目前也無成規模的電動汽車,在礦物資源方面的先行投資,最後能獲得何種結果,日本自己也捉摸不清。以日本的數據積累,在人工智能、量子計算方面,想給美國打下手,美國自然歡迎;想和美國並肩齊驅,估計只是一廂情願。

過去因為有中國市場,日本才有了在戰後「黃金三十年」經濟發展期過去以後,依舊能發展的國際環境,失去中國則意味著日本真正地走向失落。

最近這三十年,用《朝日新聞》等日本媒體的話來說,日本經濟失落了三十年,但到2010年為止的四十多年時間里,其經濟規模為世界第二;2010年被中國超越後到2023年前後,依舊能夠維持世界第三的位置。雖然目前被德國超過,今後用不了太多的時間也許也會被印度超越淪為世界第四,但經濟大國的地位依舊擺在那裡,維持經濟大國的地位,不能沒有中國。

十幾年來,中國是日本最大的進口國及出口國,將中國定位為「迄今為止最大的戰略挑戰」,與美國一起公開以中國為敵,最終只會是搬石砸腳,日本前途岌岌可危。

日經中文網在4月13日的X平台(Twitter)上發表了這樣一段話:「截至2022年底,日本企業對美國的直接投資餘額為6965億美元,是對中國的5倍。但從投資收益率看,2023年對美國是8%,對中國則是18%。」日本該明白8%和18%的區別。

在要打造一體化的多重「對中包圍網」的時候,政治正確超越了一切,但這種政治正確能堅持多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