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績好可以考好大學,但不一定事業有成?這項教育研究成果公佈,專家談「社會與情感能力」

圖說:華東師大社會與情感能力研究中心主任黃忠敬解讀報告 王蔚 攝影圖說:華東師大社會與情感能力研究中心主任黃忠敬解讀報告 王蔚 攝影

世界經合組織(OECD)聯合華東師範大學今天在滬發佈中國青少年社會與情感能力發展水平報告。2023年5月,經合組織開展了第二輪關於青少年社會與情感能力測評,10歲組有7個城市或國家參與,15歲組有16個城市或國家參與,我國均參與兩項測評。

華東師大社會與情感能力研究中心作為經合組織青少年情感全球測評的唯一中國代表,與中國山東濟南教育局合作,共同完成了此份中國調查報告。在上午舉行的「為了美好生活:中國青少年社會與情感能力研究報告」發佈會上達成共識,社會與情感能力的培養是時代命題,是新時代科技革命和不確定性的世界對人的能力發展所提出新要求,學生社會與情感能力的發展之於個人、國家和社會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是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容。而社會與情感能力的科學測評,使得基於證據的教育決策和實踐改進更加有實證依據。對此,華東師大終身教授袁振國說:「成績好、智商高的孩子可以上好的大學,但不一定能獲得事業的成功和人生的幸福。大量的、長期的歷史事實表明,社會與情感能力對一個人的事業成功和人生幸福才具有決定性意義。」

經合組織教育與技能司司長安達亞斯·施萊歇爾通過影片表示,在這個人工智能加速發展的時代,我們需要更深入地思考是什麼讓我們成為人類。責任感、毅力、自控力、情緒調節能力、抗壓能力、樂觀態度、交際能力等社會與情感能力都是作為「人」不可或缺的重要特質。

在調查中國學生的情感能力與學業成績的關係時發現,社會與情感能力對數學、語文、藝術三門學科的成績均有顯著的正向預測作用,即情感能力越高,學科成績越好。較高水平的成就動機、責任感、毅力、自控力、好奇心、情緒控制力,與較低的學生遲到、曠課率有著最密切和最一致的聯繫。

在調查中國學生的健康行為與當前心理幸福感時發現,每晚至少睡8小時的學生幸福感最強,而每天至少進行20分鐘的體育運動則是他們獲得幸福感的第二大預測指標。調查還顯示,常吃早餐比吃水果或蔬菜更能預測學生的心理健康;與從不吸煙或飲酒的學生相比,吸煙或飲酒的學生幸福感很低。

此份報告還就學業焦慮問題展開了調查,最集中的焦慮主要是:「我經常擔心考試對我來說會很睏難。」「即便我為考試做了充分準備,我也會感到非常焦慮。」「當我在做考試複習時,我會感到非常緊張。」「我擔心自己在學校的成績會很差。」調查顯示,15歲組學生的學業焦慮明顯高於10歲組;女生普遍比男生更容易產生考試焦慮並承受更大的學業壓力;社會與情感能力越高的學生,學業焦慮水平越低。

中國學生的職業期待水平較高,絕大多數學生對理想中的職業有著比較明確的想法和期待。通過詢問15歲組學生對他們預計30歲時從事的工作時發現,只有6%的學生回答「不清楚」或者給出了「當大老闆」「打工人」這樣十分籠統的答案。在其餘94%的學生列舉未來最期待從事的職業中,排名前三位的分別是教師、醫生和律師。女生更有可能報告自己雄心勃勃的職業規劃,而男生更有可能不確定自己未來的職業規劃。

新民晚報記者 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