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保險再現熱鬧場景 內地訪客赴港投保狂飆

隨著內地與香港全面恢復“通關”,香港保險快速“回血”。香港保險業監管局近日公佈了2023年首季保險業臨時統計數字,期內毛保費總額達到1472億港元,相較去年同期下跌7%。與此同時,2023年一季度內地訪客的新造業務保費水平回升至96億港元,同比增長2686.4%,大約佔據個人業務總額的20.5%。香港保險業監管局認為,跨境人流恢復正常釋放了壓抑多時的需求,加上去年同期基數較低,造成數據爆發。

數據顯示,2023年首季內地訪客的新單業務保費恢復至96億港元,同比飆漲2686.4%,相當於個人業務總額的20.5%。造保單數目為34506份,去年同期為1029份,增幅達3253.4%。

為了讓外界更方便理解內地訪客新單保費增速的水平,香港保監局還特別列舉了2019年同期數據,即2019年首季內地訪客的新單業務保費為128億港元,同比增長26.4%。

具體來看,內地訪客購買的個人人壽產品中,終身壽險保費達76.7億港元,增幅2827.5%,保費占比高達79.8%;儲蓄壽險為9.57億港元,增幅6735.7%,保費占比為10%。

保單數量位列前三的分別是終身壽險(19198份)、危疾(11522份)和醫療(1690份),同比分別增長6474.7%、3467.2%和429.8%。

疫情之前,內地客戶曾是香港保險業務的重要客戶群,一度佔據香港保險市場的近四成。數據顯示,內地訪客赴港投保的高峰出現在2016年,其新造業務保費達到727億港元,占全港新單保費的39.3%。

受到疫情影響,2021年及2022年內地新單保費降至7億港元和21億港元。

對於內地訪客新單業務保費飆漲的原因,香港保監局稱,這要源於跨境人流恢復正常,釋放了壓抑多時的需求,加之上一年同期基數較低。

自2023年2月6日零時起,內地與港澳全面恢復人員往來後,香港內地遊客增長迅速。據香港特別行政區入境事務處披露,2023年“五一”假期期間,入境內地訪客數量達到62.55萬人,已恢復到2019年“五一”假期入境人數的六成。另據香港旅遊發展局披露,2023年一季度共有441萬旅客到訪。僅3月就有245萬人,其中,內地遊客約有197萬人,按月增長77.3%。

瑞銀數據顯示,在通關前到訪香港的1000名內地居民中,47%有意購買境外保險,約2/3居民考慮在通關一年內投保。瑞銀表示,內地對境外保險需求強勁,2024年內地居民赴港投保金額或可回到2020年以前的高峰水平。這也折射出內地消費者對境外保險的需求較高。

面對即將釋放的保險需求,各大險企也是摩拳擦掌,全力以赴。幾大險企都在香港的一些“旺地”,如地鐵、機場、大巴等進行一輪又一輪的廣告投放。

2022年12月,香港特區政府發表《香港保險業的發展策略藍圖》(簡稱《藍圖》),擬吸引全球保險公司將總部落戶香港,並通過一系列計劃的實施,來加強全球保險公司與中國內地市場的連接。作為全球最發達的保險市場之一,香港保險市場吸引著內地企業的關注。

從保險的一季報也可以對香港保險一季度的熱鬧景象窺豹一斑。友邦保險近期披露2023年一季度業績情況。財報顯示,一季度,按固定彙率基準,友邦保險新業務價值增長28%,至10.46億美元,新業務價值利潤率52.3%;年化新保費同比上漲34%至19.98億美元。其在中國內地、中國香港、東盟和印度的業務均取得雙位數字的新業務價值增長。

友邦保險集團首席執行官兼總裁李源祥表示:“友邦保險在2023年第一季締造卓越的業績表現。隨著亞洲經濟在疫情後複蘇,本集團繼續展現強勁動力;同時我們憑藉獨特的優勢以把握客戶對壽險及健康保險與日俱增的需求。”他透露,友邦中國已獲得監管批準於河南省鄭州市開業。

他表示,中國內地是全球最具吸引力的保險市場之一,隨著友邦在此深耕和拓展佈局,內地市場為友邦保險提供了巨大的增長機遇。此外,對於中郵保險的投資,有助於集團把握來自額外分銷渠道和客戶群的重大價值,與友邦保險中國業務的策略形成高度互補。

保誠發佈的業績同樣不俗,4月28日午間,保誠發佈2023年第一季度報告,按固定彙率基準,保費等值銷售額同比增加35%至15.59億美元,主要是受到中國內地跨境流量增加、中國香港本地需求上升,以及公司旗下多個其他業務單位取得增長的推動。

保誠公告指出,新業務利潤同比增加30%至7.43億美元,利潤率大致穩定在48%的水平。

基於保誠一季度業績表現的穩定,花旗還將今年全年香港業務新業務利潤(NBP)預測上調約60%,並將整體NBP預測提高11%。

“今年香港保險的恢復情況不錯,我個人的業績已經超過2019年同期,也就是已經恢復到疫情之前。截至6月4日,新增客戶40名,此外有20%的老客戶加單。”香港某大型保險公司的代理人李明表示。

李明告訴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過去三年,他基本都在吃“老本”,自己團隊的組員從高峰時期的35人,一下子降到12人。“我們團隊主要是做內地訪客的業務,疫情後受到的影響比較大,部分組員陸續離開了。不過今年開始,大家的預期都比較高,開始陸續回來。”

香港保險為何在市場上備受青睞,李明表示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資產配置,香港保險是以港元或者美元計價,特別是對於高淨值人群來說,可以滿足市場多元化的多幣種配置需求。目前部分儲蓄險種可提供7-9種貨幣投保,並且支持貨幣轉換。此外則是海外重疾的保障需求。

目前香港保險市場的主流產品類型有重疾險、儲蓄險、壽險、萬能險、醫療險、投連險等。從險種比對來看,香港保險的確有其優勢所在,由於重疾及人壽保單支持全球理賠,以及有著可以轉換貨幣的多元貨幣儲蓄保單,對於內地消費者而言,存在一定的吸引力。

不過也有不同的聲音。暨南大學醫學碩士、北美高級壽險管理師孫曉四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採訪時認為,相比內地保險,香港投保的門檻較高,投保人要親自去香港才能購買;其次,彙率是把雙刃劍,一旦未來美元或者港元彙率走低,就相當於資產貶值;再次,法律差異方面,香港保險在內地沒有辦法受到法律保護,投保人和險企一旦發生糾紛,未來的訴訟成本會較高。

孫曉四認為,比較適合購買香港保險的人群有留學生,長期旅居等人群。“更多是一種配置,而不能將其作為單一的投資品”。

由於市場轉暖,香港保險人才也是奇貨可居。香港保險業聯會行政總監劉佩玲此前表示,撇除保險中介人,目前保險業空缺率達10%至20%,其中精算、財務、信息科技為重災區。據香港保險業資料,目前香港保險代理人人數約12萬,而後勤人員亦有約3萬職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