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醫藥企業IPO回暖預期增強,Biotech如何合理選擇上市地?

在“資本寒冬”下,生物科技企業正陷入融資困境,衝擊IPO步伐更是大幅減緩。特別是在A股IPO“階段性收緊”、估值大幅回調背景下,國內醫療健康企業更是出現密集終止IPO現象。

據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不完全統計,2023年12月20日至今,A股已有超10家藥械企業宣佈終止IPO,包括華聯醫療、皓天科技、華脈泰科醫療、瑞博奧生物、澳斯康生物、華理生物、愛科百發、捍宇醫療、康亞藥業、瑞一醫藥、欣捷高新等。不過欣喜的是,開年至今有8家IPO成功過會的企業,其中就有3家醫藥健康企業,分別是賽分科技、芭薇生物、健爾康醫療。

與此同時,美國生物醫藥行業隨著企業融資出現企穩跡象後,生物科技企業IPO也開始出現回暖信號。據最新市場信息,2024年1月至今,已有五家Biotech(生物科技)開始衝刺美股IPO,分別為Alto Neuroscience、ArriVent Biopharma、CG Oncology、Kyverna Therapeutics和Metagenomi。其中,溶瘤病毒龍頭公司CG Oncology於1月2日遞交了IPO申請,擬募資至多1億美元;1月5日,ArriVent Biopharma向美國納斯達克遞交了IPO申請;Kyverna Therapeutics則於1月16日遞交IPO申請。

上述公司聚焦的市場領域包括溶瘤病毒療法、基因編輯、CAR-T療法等前沿賽道。針對當下市場情況,有券商醫藥行業分析師對21世紀經濟報導表示,資本市場的波動性受到國際經濟景氣週期、地緣政治變化以及不可預見的突發事件影響較大,隨著中國經濟的複蘇,證券市場的表現也有望恢復。但是一級市場走出寒冬依賴於證券二級市場可持續的複蘇和交易價格的穩定,所以目前的資本“寒冬”解凍還是需要一段時間。

“這也意味著,準備在2024年或者近年上市的醫藥創新企業,應當積極做好上市準備包括財務和法律方面,在上市窗口期來臨時爭取快速上市。”上述分析師說。

圖片來源:新華社圖片來源:新華社

IPO終止成常態?

據公開信息統計,2023年未通過滬深北三大交易所審核、未獲中國證監會註冊以及主動撤回IPO的生物醫藥企業數量近30家。僅2023年12月27-31日,宣佈終止IPO的醫藥企業就多達5家。

例如,2023年12月20日,常州華聯醫療器械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撤回上市申請,IPO終止;12月21日,甘肅皓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交所科創板IPO審核狀態變更為“終止”;12月25日,北京華脈泰科醫療器械股份有限公司撤回發行上市申請,IPO終止;12月31日,瑞博奧(廣州)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動撤回創業板上市申請,IPO終止。

進入2024年,生物醫藥企業IPO回撤仍在繼續。1月2日,澳斯康生物(南通)股份有限公司科創板IPO終止。報告期內,澳斯康生物主營業務包括細胞培養基的開發、生產及銷售,以及生物製藥/品工藝開發及生產服務;1月3日,脂肽生物表面活性劑企業華理生物科創板IPO告終;1月8日,深圳博納精密給藥系統股份有限公司主動撤回創業板上市申請,IPO終止。這是在博納精密於2023年12月8日第三次遞交招股書之後,僅一個月就主動選擇了上市終止;同一天,上海愛科百發生物醫藥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科創板上市申請終止,原計劃募集資金19.97億元。

到一月中旬這一趨勢仍在繼續。1月16日,上海證券交易所官網顯示,上海捍宇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動撤回科創板上市申請,IPO終止;同一天,北交所公告顯示,終止寧夏康亞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公開發行股票並在北交所上市的審核;1月18日,北交所網站公佈關於終止對上海瑞一醫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公開發行股票並在北京證券交易所上市審核的決定;1月19日,深圳證券交易所官網顯示,成都欣捷高新技術開發股份有限公司創業板IPO終止。

畢馬威中國生命科學行業主管合夥人於子龍對21世紀經濟報導表示,二級市場的波動一方面受市場整體信心和心態的影響,同時也與上市企業的表現不盡如人意有一定關係。一些上市企業受監管趨嚴、市場準入挑戰、商業運營壓力等綜合因素影響,業績無法達到市場預期,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了資本市場對其乃至同賽道其它企業的信心。

“資本市場的進一步回歸理性,越來越多的投資機構逐步放棄在二級市場賽道覆蓋式的投資模式,轉而更加謹慎地評估與投入。並且由於外部市場環境的挑戰,過去幾年在生物醫藥賽道的大量投資、退出和投後管理也給投資機構帶來一定壓力,使得很多投資機構的新投資更為慎重。”於子龍分析認為,這些現象需要一定時間消化,因此我們認為一級市場融資仍會是一個緩慢恢復的過程。

如何走穩IPO之路?

“緩慢恢復”的跡像在2024年中下旬也有所表現,繼2023年底至2024年初10多家企業終止IPO後,2024年開年也有3家醫藥健康企業IPO成功過會。

1月11日,蘇州賽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通過上交所上市審核委員會審議,即將在科創板上市,中信證券股份有限公司為保薦機構,這也意味著今年首個A股醫藥IPO過會;隨後12日,廣東芭薇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交所IPO成功過會;而在1月22日,上交所官網顯示,健爾康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板上市申請已經過會,其保薦機構為中信建投,擬募集資金7.2億元。

與此同時,美國也迎來一波生物科技企業衝擊IPO。2024年1月剛過半,已有五家Biotech開始衝刺IPO,分別是Alto Neuroscience、ArriVent Biopharma、CG Oncology、Kyverna Therapeutics和Metagenomi。

如此,也讓業內人士指出,美國市場正加速回暖。根據wind數據,2023年前三季度,美國一級市場股權融資(包含IPO與再融資)金額為915億美元,較上一年同期融資金額569億美元同比增加60.83%。分季度來看,2023年前三個季度的股權融資規模持續提升,分別為245億美元、327億美元和343億美元,市場活力逐漸顯現。另外,隨著內地企業境外上市監管完善,證監會審批速度加快,2023前三季度中概股赴美上市項目數量有所上升,為25家(2022年同期16家),融資金額達8億美元(2022年同期5億美元)。

在A股審核趨嚴、IPO階段性收緊之際,赴美上市能否成中國生物科技更好選擇?

對此,華誼信資本分析認為,一方面,內地企業赴境外上市持續受到監管層鼓勵,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赴境外上市。 2023年11月27日,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監管總局、中國證監會等多部門聯合發佈《關於強化金融支持舉措助力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通知》,其中特別提到“支持符合條件的民營企業赴境外上市,利用好兩個市場、兩種資源”。這表明監管機構對企業走出去融資的態度更加明確。另一方面,境內企業赴境外上市企業的備案進程已大大加快,更多“綠燈”案例湧現,提振市場預期。

摩根大通大中華區醫療健康行業研究主管黃暘對21世紀經濟報導表示,無論是北交所、A股、港股,甚至美國上市,從上市地點的選擇一定要看企業對自身市值的預期評估。相對而言,北交所上市的企業市值平均最低,北交所上市企業有兩百多家,整體市值約四千億元,平均而言每家企業市值約20億元-30億元。但如果是更大規模的企業,還是要考慮在A股、港股上市,考慮到A股上市的條件和港股比起來,港股更加寬鬆,企業上市的意願也會更強,那麼對於希望在時間上更快上市的企業而言,港股也是一個選擇。

“我們也看到不少企業積極探索去美國上市,在美國上市的好處是可以接觸到全球的投資人,能做成功的IPO要求更高,這也對公司的質量要求更高。相關企業的產品要有一定的先進性,需要考慮能否被海外投資人接受,公司相關產品或管線產品有全球上市的可能性。這對公司質地要求就更高了,需要公司的創始團隊和銀行進行綜合考慮。”黃暘說,但從目前的總體情況來看,預期2024年IPO市場會比2023年情況有所改善。

當前,每家企業的發展的需求和股東自身利益的考慮會影響到醫藥企業選擇去哪個市場上市,並無一個通用的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生物科技企業在選擇上市地時,需要綜合考量諸多因素,包括業務基本面、財務指標、股權架構、發展階段、募資計劃等做出相對優化的選擇,找到適合自己的上市路徑,方能借助資本市場的力量實現快速成長。

(作者:季媛媛 編輯:徐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