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梅新育:廣交會為客商提供全球最大貨源地機遇

4月15日,第135屆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下稱“廣交會”)開幕。

世界貿易組織最新發佈的報告指出,去年全球貿易下降1.2%,今年全球貿易將出現反彈,預計將增長2.6%。今年一季度,我國外貿喜迎“開門紅”,一季度我國進出口規模曆史同期首次突破10萬億元,達到10.17萬億元,進出口增速創6個季度以來新高,同比增長5%。我國外貿“開門紅”為全球市場注入複蘇信心。

近日,中國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梅新育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專訪時表示,我國外貿改善,是因為我國經濟、製造業根基深厚,及時有力調整的效率較高,而且產業創新升級在重重“圍剿”下依然在繼續,在國際市場上表現出了強勁的競爭力。

與此同時,他主張“依託國內大市場贏得國際競爭優勢”,即中國國內市場為國內相關產業提供了相對更有保障的國內市場規模擴大,越來越多的產業、企業憑藉國內市場就實現顯著的規模經濟和範圍經濟效益,從而取得比海外競爭對手的先天競爭優勢,並在此基礎上進軍海外市場。

談及我國對新興市場和成熟市場的策略,梅新育認為兩個市場都不能放棄,在發展上要各有側重,“對新興市場,我們現在和未來一段時期要多重視我們那些涉及產品和標準、規則顛覆性創新的出口,從而讓我們的這些產品和標準、規則盡快在全球市場上佔據足夠大份額;而對於成熟市場,我們要先求保住已有,再求逐步突破壁壘。”

廣交會能為全球客商帶來哪些機遇?梅新育表示,“到全球最大貨源地尋求貨源,到全球最大市場尋求市場,到全球最少受到干擾的大市場尋求發展機會,這就是廣交會給全球客商帶來的機遇。”

梅新育。資料圖梅新育。資料圖

我國產業升級表現出強勁競爭力

《21世紀》:我國一季度外貿改善的原因是什麼?當前我國進出口呈現怎樣的特點?

梅新育:今年一季度我國外貿同比改善,主要源於以下幾方面原因:首先是我國經濟、製造業根基深厚,及時有力調整的效率較高,基本保住了製造業,特別是出口製造業的根基,而且產業創新升級在重重圍剿之下依然在繼續,在國際市場上表現出了強勁的競爭力。

其次是,我一直主張的“依託國內大市場贏得國際競爭優勢”效應。中國國內市場從疫情衝擊下複蘇,為國內相關產業提供了相對更有保障的國內市場規模擴大,越來越多的產業、企業單憑國內市場就能實現顯著的規模經濟和範圍經濟效益,從而取得比海外競爭對手的先天競爭優勢,在此基礎上進軍海外市場,勝出概率大大提高,實屬理所當然。

這一點,在異軍突起的汽車出口和電子商務平台海外發展中表現得特別突出。中國已經連續近二十年位居世界第一大汽車生產國和銷售市場,產量、銷量均超過歐洲,超過包括美國在內的整個南北美洲之和。2023年,中國汽車產銷量突破了3000萬輛,創下曆史新高。

汽車是民用大件消費品中規模經濟最為突出的產業,燃油車轎車整車廠經濟生產規模門檻是年產30萬輛,且如果國內市場廠家太少就不足以實現競爭、進而保障產業效率;全球大部分國家國內市場銷量不足以支持汽車製造業兼顧規模經濟和競爭效應,但中國單憑國內市場就已經可以實現全世界最突出的規模經濟和競爭效應,在如此激烈競爭中“卷”出來了中國汽車行業全世界最突出的效率和創新,一旦大規模走向海外市場,頓時形成對海外競爭對手的競爭優勢,實在不足為奇。我們的電商平台同樣如此。

正因如此,我對這一兩年來熱議的國內“通貨緊縮”話題持保留意見,因為這當中相當部分源於產業的“創造性破壞”,對於我們保持經濟產業長久活力和創新能力是有利的,我們為此承受一定的壓力是值得的。

第三,我們的政策開始走出前些年的一些認識誤區,比如過度強調“產業升級”而對傳統勞動密集型製造業有所忽視等,這一轉變集中體現在去年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先立後破”方針上。

我一直強調,我國需要鞏固傳統勞動密集型製造業基礎和加工貿易。只有這樣,現代服務業、高端製造業、產業鏈上的高端環節才能在本土獲得足夠廣大的需求,支撐其生存發展,各類產業包括前沿產業才能有便利的配套支持,形成無與倫比的規模經濟、範圍經濟而在全球化競爭中獲得先天優勢,才能為經濟社會遭遇不可避免波動衝擊時的韌性奠定基礎。

第四,2022年下半年開始的美聯儲大幅加息等措施,固然給包括股市、彙市和房地產在內的中國金融市場帶來巨大的衝擊,但在中國守住了不發生系統性財政金融危機底線的情況下,這一衝擊由於顯著壓低了人民幣對美元的彙率,這能夠穩定和促進中國的出口。

《21世紀》:您認為我國外貿還面臨哪些潛在的挑戰?在我國外貿規模不斷擴大的同時,我們要如何提高外貿質量?

梅新育:一季度外貿數據中的潛在風險因素仍在。其一,一季度出口數據同比上升,部分源於去年一季度,尤其是去年1~2月數據比2022年大幅下降,基數較低。今年前兩個月我國出口總值為5280.14億美元,同比增長7.1%,但仍未達到2022年水平。其二,一季度出口增長部分源於海外客戶補庫存需求,一季度之後這部分需求有可能會減弱。

至於提高外貿質量,我認為有以下幾個要點:首先是保量,然後才有可能求質。提高外貿質量的關鍵是消除過度監管,降低企業、產業、業態創新的門檻。

高質量發展不只有所謂的高端產業和高端環節。只要我們的生產和出口增長不是以破壞本國環境為代價,是盈利的,是能夠創造不斷增長體面收入就業機會的,新興前沿產業是在不斷湧現的,那就是高質量發展。

《21世紀》:海關數據顯示,2023年,民營企業貢獻了出口商品貿易額的62%(相比2019年增加了超過12個百分點),而外商投資企業貢獻了28.6%(相比2019年減少了10個百分點)。如何理解這種變化?我國對外貿易結構如何表現?

梅新育:這一變化植根於以下原因:首先,中國經濟產業在全球地位上升,中國國內企業從事出口業務的經濟門檻相對降低,越來越多民營企業得以進入出口市場。其次,中國國內市場民營企業本身就在發展,奠定了從單純面向國內市場轉向進取海外市場的基礎。第三,中國內資企業相對於外企競爭力上升,在出口中佔據的份額相應上升。第四,“新冷戰”背景下部分外企不得不將產能和訂單轉向中國之外,導致其份額下降中存在一部分不正常因素。

廣交會是客商“到全球最大市場尋求市場”的窗口

《21世紀》:您對中國2024年出口前景有何預期?歐盟和美國分別是我國第二、第三大貿易夥伴,為了保持貿易夥伴多元共進,我國在面向新興市場和歐美市場的進出口貿易上,有何發展側重點?

梅新育:中國今年出口還是有望保持一定增速,從而實現在全球貿易總額中占比穩定,甚至略有上升的目標,因為中國現在目標很明確很穩定,而西方的許多“脫鉤”政策在經濟邏輯上是混亂而自相矛盾的。

關於我國對新興市場和成熟市場的策略,我認為首先必須明確一個都不放棄,但要有側重點。對新興市場,我們現在和未來一段時期要多重視我們那些涉及產品和標準、規則顛覆性創新的出口,從而讓我們的這些產品和標準、規則盡快在全球市場上佔據足夠大份額。新能源汽車,人民幣計價結算支付,跨境電商平台,IT數碼產品等都是如此。而對於成熟市場,我們要先求保住已有,再求逐步突破壁壘。

《21世紀》:2024年一季度,我國對《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其他14個成員國合計的進出口是3.08萬億元,占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的30.3%。我國與東盟的進出口貿易為何如此火熱?伴隨著中國—東盟自貿區3.0版談判進程加快,您預計中國和東盟的經貿發展將如何表現?

梅新育:我們與東盟的貿易商品構成是包羅萬象的,如此火熱,一方面是因為雙方經濟產業結構高度互補、地緣毗鄰、人員往來聯繫密切,而且東盟與中國經濟發展水平有落差,更容易接受中國的創新產品如新能源汽車、IT數碼產品、設備和跨境電商新業態,以及人民幣計價結算支付等,更容易與中國市場、標準、規則接軌;美歐西方市場要接受創新面臨國內已有產業的既得利益阻撓,作為長期領先者抹不下臉面的心態等。

另一方面,西方對中國的“脫鉤”策略,推動了中國企業對東盟的規避貿易壁壘型直接投資和相關進出口貿易。同時,中國與東盟國家關係日益成熟。未來東盟對華經貿發展,除規模和覆蓋面擴大之外,將更加突出地表現在東盟越來越多地與中國市場、標準、規則接軌。

《21世紀》:本屆廣交會有近3萬多家企業參展。作為全方位開放平台,廣交會能夠為國內外貿易客商帶來怎樣的貿易機遇?

梅新育:到全球最大貨源地尋求貨源,到全球最大市場尋求市場,到全球最少受到干擾的大市場尋求發展機會,這就是廣交會給全球客商帶來的機遇。近年來,廣交會中間品和資本品占比增至12%。在資本品集中的機械類展區,5年展位規模增長超過50%,資本品和中間品在廣交會的地位越來越重要。這表明中國資本設備和中間品在全球地位上升,競爭力增強。

(作者:胡慧茵 編輯:張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