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人口較上年末減少85萬人 專家:我國將進入人口負增長常態化時期

本報記者 孟慶偉 北京報導

備受關注的2022年人口數據終於出爐。2022年末,我國人口總量有所減少。

2023年1月17日,國家統計局公佈的人口數據顯示,2022年末,全國人口(包括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現役軍人的人口,不包括居住在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員)141175萬人,比上年末減少85萬人。

中國人口學會副會長、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北京大學應對老齡化國家戰略研究中心主任陸傑華向《中國經營報》記者解讀上述數據時表示,這意味著我國將進入人口負增長常態化時期。

人口學者、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特約研究員、健康中國50人論壇執行主任陳劍也表示,2022年,中國人口出現近61年來的首次人口負增長。“2022年將載入中國曆史。這意味著,中國已進入人口負增長的漫長隧道。”

記者注意到,2022年我國新出生人口也出現下降,並跌破千萬級,為956萬人,較上年減少106萬人。

2022年出生人口跌破千萬

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22年全年出生人口956萬人,人口出生率為6.77‰;死亡人口1041萬人,人口死亡率為7.37‰;人口自然增長率為-0.60‰。

對比2021年數據,2022年我國少出生106萬人。

近些年我國新出生人口規模一直呈下降趨勢。僅從2016年到2022年看,我國每年新出生人口分別為1883萬人、1765萬人、1523萬人、1465萬人、1200萬人、1062萬人和956萬人。

實際上,中國近年來的出生人數和生育率都出現了大幅下滑。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至2020年,中國的總和生育率已降至1.3的曆史最低水平。

中國人口學會會長、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教授翟振武向《中國經營報》記者表示,觀察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可以發現,2017年以來,中國育齡婦女總和生育率出現了快速下降,到2020年的短短3年時間里,總和生育率由1.88下降到1.3,如此劇烈且突然的變化是比較罕見的。

不僅如此,短短幾年時間,我國年出生人口也快速地從2016年的1883萬人降到2022年的956萬人。

就導致中國出生人數持續下降和低迷的原因,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教授陳衛1月13日在中國人口學會舉行的“人口負增長及其應對策略研討會”上表示,出生人口規模下降受育齡女性的規模下降、女性結婚年齡推遲、已婚女性生育率下降等多方面因素影響。

其中就育齡女性的規模下降,陳衛表示,普查數據顯示,我國的育齡女性規模從2010年以來呈現持續下降趨勢,從2010年的3.7億人下降到2020年的3.2億人和2022年的3.1億人,“十四五”期間都將持續下降。2017~2020年,育齡女性人數年均減少567萬人,其中對於出生人口貢獻最大的20~29歲生育旺盛期女性,年均減少540萬人。

不過,陳衛也同時表示,導致近年來我國出生人數和生育率低迷和下降的更深層次原因是經濟社會發展因素,導致群眾生育意願較低。

此外,新冠疫情也對婚育行為產生一定影響,進一步降低生育率和出生人數。陳衛稱,在疫情衝擊下,很多人的就業、收入的不確定性明顯增加,健康狀況也受到影響,被迫延後或取消婚育計劃,甚至對懷孕的女性增加了流產風險。

值得注意的是,從死亡人口看,這一數據在2021年首次達到千萬級之後,2022年繼續這一態勢,死亡人口數量較上年增加27萬人。

就近期各方關注的2022年12月份的全國死亡人口數據,今天國家統計局並未公佈具體數據。

據瞭解,我國10年進行一次人口普查,在尾數逢“0”的年份實施,最近的一次人口普查是2020年開展的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在非普查年份,人口統計使用抽樣調查方法,人口變動情況抽樣調查的標準時點是每年11月1日零點,以此來推算全年的總人口、出生人口和死亡人口數據。而2022年即為非人口普查年份。

老年人口比重繼續上升

性別比一直是人口學界關注的焦點之一。

據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數據,從性別構成看,2022年我國男性人口72206萬人,女性人口68969萬人,總人口性別比為104.69(以女性為100)。

記者梳理髮現,2000年以來,我國總人口性別比總體呈現下降趨勢,2000年、2010年和2020年總人口性別比分別為106.74、105.20和105.07。2021年,這一數據為104.88。

人口學者何亞福向《中國經營報》記者表示,自從二孩政策出台後,中國的出生性別比逐漸下降,不過總人口性別比變化不大,畢竟出生人口僅占總人口的很小一部分。

他表示,出生人口性別比的正常範圍是103~107之間,總人口性別比正常是在100左右。

從目前的總人口性別比看,何亞福認為,未來隨著鼓勵生育政策的實施,性別結構會逐漸趨於合理。

“人口結構的最大問題是年齡結構問題,而不是性別結構問題。未來隨著出生人口的下降,少兒人口比例會越來越低。”何亞福說。

值得關注的是,我國老年人口比重繼續上升。

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末,從年齡構成看,我國16~59歲的勞動年齡人口87556萬人,占全國人口的比重為62.0%;60歲及以上人口28004萬人,占全國人口的19.8%,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20978萬人,占全國人口的14.9%。

記者注意到,2022年60歲及以上人口占全國人口的比重較上年末提高了0.9個百分點,65歲及以上人口占全國人口的比例較上年末提高0.7個百分點。

“中國老年人口增長之快、數量之大,為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帶來新的變量,嚴重考驗執政者的智慧。”陳劍坦言。

陸傑華表示,伴隨人口負增長時代的到來,中國預計將於2035年前後從當下中度老齡化社會步入重度老齡化社會。

“毋庸置疑,人口負增長時代老齡社會的階段性轉變具有重要的風險提示意涵,意味著有七個方面的人口特徵,包括老年人口數量規模超大,占總人口比重高,老齡化速度極快;高齡老人數量多且占老年人口比重大,高齡化現象凸顯;超低生育水平持續,人口總量負增長,少子化特徵顯著;勞動人口數量縮減且占比下降,勞動力老化現象明顯,撫養負擔沉重;慢性‘共病’成主要疾病負擔,失能失智老人數量增多,長期照護需求旺盛;家庭小型化、空巢化和獨居化,養老及照護能力脆弱;區域間老年撫養比差異顯著,農村及人口流出地養老負擔沉重。”陸傑華說。

專家:長期看人口負增長對經濟增長會產生衝擊

人口規模與國家經濟發展息息相關。進入人口負增長時期,經濟是否能夠實現持續增長?

中國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劉厚蓮在上述研討會上表示,從國際經驗看,人口負增長與經濟增長能夠並存。

劉厚蓮表示,人口作為經濟社會發展基礎的要素,既是消費的主體,又是生產的主體,通過需求側、供給側共同作用於經濟增長。

從需求側看,一方面,人口負增長意味著消費群體規模減少,對食物、住房等基本需求帶來“下降效應”。另一方面,隨著消費能力提升、消費結構變化,社會消費需求產生“增長效應”。當增長效應超過下降效應時,總消費需求便不會下降。短期內,人口負增長平緩變動,經濟需求依然會不斷增長。

從供給側看,人口負增長並不直接作用於經濟產出,而是通過勞動力供給,以及勞動力與資本投入、技術進步等其他要素的相互作用來影響經濟產出。雖然人口負增長時期勞動力供給下降,但經濟對勞動力需求也會下降,同時資本投入、科技創新、要素配置改革等形成替代,經濟生產能力依然會繼續提升。從人口負增長後經濟仍實現增長的國際事實來看,經濟增長更加依靠勞動力質量提高、科技創新、要素配置等新動能。

劉厚蓮認為,綜合來看,短期內,人口負增長對經濟影響是溫和的;但長遠看,人口負增長對經濟增長會產生衝擊,對經濟系統的抗風險能力產生影響,這需要有足夠的技術進步、人力資本積累和勞動生產效率提升來應對不利影響。

(編輯:郝成 校對:顏京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