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東城區公共文化新空間,宏恩觀面向公眾實行預約開放

3月27日,東城區委宣傳部舉辦今年首場「媒體東城行·觀在東城」活動,邀請中央、市屬媒體記者和網絡大V走進槐軒、法原博物館、宏恩觀等東城公共文化新空間,通過體驗「小而雅、小而美、小而秀」的場域載體,沉浸式感受東城的發展變化。新京報記者瞭解到,距今已有700多年歷史的宏恩觀歷經修繕煥然新生,變身「觀中」中軸線在地文化博物館,並於近日面向公眾實行預約開放。

鬧中取靜,體驗居民小區內的四合院

走出喧鬧的朝陽門地鐵站,向西步行200米至北竹杆胡同2號,在一片居民樓中,記者看到一座幽靜的四合院,這裏便是此次活動的第一站——槐軒人文藝術空間。這座外觀樸素的四合院已有300餘年歷史,新紅學奠基人俞平伯一家曾在此居住。伴隨著東城區街區更新和院落改造,2022年,這裏作為藝術人文空間——取名「槐軒」,面向公眾免費開放。

槐軒人文藝術空間作為故居四合院里的藝術人文空間,自開放以來,推出了包含文化藝術展覽、插花表演茶會、學術沙龍等在內的多種公共文化活動。  新京報記者 王貴彬 攝

槐軒的入口處是傳統的如意門和磚雕花,搭配擊鼓舞獅門墩;院落內,充滿厚重歷史氣息的房梁屋瓦和具有現代藝術風格的當代雕塑相得益彰。水景庭院和一株400歲的古樹為這個院落增添了靈氣。

作為故居四合院里的藝術人文空間,槐軒自開放以來,推出了包含文化藝術展覽、插花表演茶會、學術沙龍等在內的多種公共文化活動,為市民帶來了豐富的文化體驗,深受市民喜愛。這裏也是東城區新型公共文化空間的一個代表,為東城文化和藝術的繁榮持續輸入鮮活資源,也為老城發展增添了蓬勃動力。

槐軒人文藝術空間的插花表演活動。  新京報記者 王貴彬 攝槐軒人文藝術空間的插花表演活動。  新京報記者 王貴彬 攝

文物活化利用,豐富街區業態

在前門東路大江胡同的牌樓對面,坐落著一座小而精、小而美的博物館,名為法原博物館。博物館所在的院落曾為明清時期的江西吉州會館和貴州會館。近年來,前門地區對多處會館進行活化利用,將這一院落打造為傳統建築主題的類博物館,主要展覽中國傳統建築木作精品。

市民遊客參觀法原博物館。  新京報記者 王貴彬 攝市民遊客參觀法原博物館。  新京報記者 王貴彬 攝

法原博物館院落面積雖不大,藏品展出卻令人目不暇接。來自山西、安徽、浙江、廣東等地的柱、梁、斗栱、花窗等百餘件精品木構件琳瑯滿目,雕工之精美,令人讚歎。除藏品展出外,博物館的建築本身也是展覽的一部分。在這裏,觀眾可以賞木作、逛會館,感受建築之美,也可以在二層休閑看書,俯瞰前門青磚灰瓦,享受老城慢生活。

近年來,東城區致力於會館等文物資源的內涵挖掘和活化利用,打造了法原博物館、南池子美術館等一批公共文化新空間,在延續老城文脈的同時,賦予了傳統文化全新的生命力,還帶動了周邊街區的業態更新。

法原博物館院落面積雖不大,藏品展出卻令人目不暇接。來自山西、安徽、浙江、廣東等地的柱、梁、斗栱、花窗等百餘件精品木構件琳瑯滿目,雕工之精美,令人讚歎。  新京報記者 王貴彬 攝

宏恩觀成為中軸線上城市文化新地標

宏恩觀位於北京中軸線上鍾樓北側,始建於元代元貞年間,距今已有700多年歷史,歷經修繕煥然新生,變身「觀中」中軸線在地文化博物館,並於近日面向公眾實行預約開放,成為了中軸線上又一重要的城市更新與城市文化新地標。

步入觀內,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觀中的中心建築——帝君殿。利用帝君殿開辦的觀·書殿作為全域閱讀空間,集圖書閱讀、文化交流、IP文創等各類服務業態為一體;觀內東側,首家北京中軸線主題郵局在年初熱鬧開市,各類中軸元素的郵品、文創品等吸引遊覽者駐足,感受著北京中軸線的文化魅力;觀內「物華植覺」數字藝術展、《宏恩觀:一座廟宇的故事》等展覽同樣以多種形式,為人們帶來了豐富的文化體驗。

宏恩觀內的北京中軸線主題郵局,各類中軸元素的郵品、文創品等吸引遊覽者駐足。  新京報記者 王貴彬 攝宏恩觀內的北京中軸線主題郵局,各類中軸元素的郵品、文創品等吸引遊覽者駐足。  新京報記者 王貴彬 攝

近年來,東城區持續探索城市更新可持續發展路徑,深化傳統文化的保護利用等工作,促進城市更新與老城保護有機結合。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才能讓文物「活起來」。宏恩觀的煥然新生,是東城區將文物活化利用與老城複興、街區更新相結合的又一生動寫照。

新京報記者 陳琳

編輯 陳靜 校對 張彥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