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方塔園何以成為建築文化「露天博物館」

位於上海鬆江的方塔,於桑治代熙寧至元佑年間(1068-1093年) 建成,玲瓏多姿,為我國南方古代建築中所少見,是鬆江遺址的縮影。它背後有怎樣的歷史故事?今人觀賞的最佳路線是哪條?

日前,上海市園林綠化行業領軍人才、高級工程師林小峰作客行知讀書會,分享中國園林創新的巔峰之作方塔園,並「安利」了一條專業路線——從東大門進,沿著古塹道,到兒童樂園,經過北大門,再到照壁、方塔、望仙橋、何陋軒。

「近海浮圖三十六,怎如方塔最玲瓏」。形態結構上,因襲唐代磚塔風格。斗栱大部分保留桑治代原物;券門上的月梁,外簷之羅漢枋、撩簷枋等均為原物,是江南古塔中保存原有構件較多的一座,方塔頂上塔刹高7.85米。方塔於1974到1977年重修,恢復腰簷、平座、欄杆等。

「其建成並非一帆風順,著名古建築園林藝術學家陳從周教授及其團隊曾對方塔進行精心修復。他們尊重歷史,最大限度留存了木材本色和歷史神采。」林小峰介紹,1978年同濟大學馮紀忠又以園內主景方塔為中心總體規劃了如今這座園林,整體上以現代設計方式將歷史遺存和現代建築巧妙組織在一起,融合今與古。

「方塔何其有幸,從建成以來,元代、明代、清代,都對它進行維修,而且方塔沒有火災,有幸保存近千年。一代代大師和學者,薪火相傳,少了一個人就沒有這個園子。」林小峰說,方塔園相當於一座露天博物館,園內有桑治代方塔、明代照壁和清代天妃宮。「馮紀忠先生成功融合了西方現代建築、城市規劃的理念和中國傳統園林文人趣味,舉重若輕解決了塔殿不同軸這個難題。不拘泥於傳統寺廟格式,因地製宜地自由佈局,靈活組織空間。」

方塔園內還有一座全國僅存的木肋石板橋——望仙橋,在這座坐擁桑治代方塔和明代照壁的「露天博物館」中,簡單的7米石板不太引人注目。雖然園方在小河近橋處築了約10平方米石板平灘,以供遊人從橋下欣賞古橋,但更多遊客會選擇開著小遊船從橋下穿梭,觀察它的下層。據南桑治嘉熙四年(1240年)編纂的《雲間誌》中記載:「望仙橋在南四百步」,由此證明早在南桑治嘉熙四年之前,此橋已存在。

據悉,行知讀書會由寶山區大場鎮文化中心、閻華工作室、上海人民出版社市場部主辦。

文:許暘

圖:出版方

編輯:李婷

責任編輯:邢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