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反對調休的聲音,不能裝作聽不到

來源: 頂端新聞

頂端評論員 張恒

連日來,反對調休的聲音此起彼伏。扣除雙休日及調休,「五一」實際僅放假1天,全年實際僅放假11天。網民們認為,這不是放假,而是「假放」。

 圖源:新華社 圖源:新華社

人們反對調休的原因很簡單:身心俱疲。「湊假期」的方式,打亂了原本規律的工作節奏,造成身體疲憊,反而降低效率;連續工作六天,僅靠一天休整,帶來心理焦慮。拚湊的長假「假象」,降低了公眾的幸福感,引起越來越多的不滿。

自1995年雙休日制度確立,我國的節假日安排經歷了近30年的演變。客觀來說,我國假期總體時長有所增加,處於世界中等偏上位置。曾經的春節、五一、國慶三個「黃金週」,也激發了巨大的消費潛力。

問題是,為什麼假期增多了,公眾的獲得感反而減低了?頂端評論員認為,調休帶來的疲憊是結果,假期時長依然不足是根源。

從緩解社會壓力的角度說,增加假期可以適當對衝調休的影響。當代年青人很辛苦,「996」「007」常態下,不少人只能用躺平、佛系來自我安慰。多放兩天假,效率提上來,恐怕才是優解。

從經濟社會變化的角度說,多放假有利於擴大內需。當下消費疲軟、產能過剩同時存在。密集出遊導致人流紮堆,很多人不敢出門,不出門就沒了消費。不如在保障正常雙休的基礎上,適當增加長假數量,讓人們更愉快地合理消費。

人類文明進步的標誌之一,就是解放勞動力。中國依靠「人口紅利」,創造了無數個經濟奇蹟。休假時長方面,理應向前列國家看齊,給予勞動者更多的關懷和尊重。

增加休假時長,是為了更好地保障休息權益。國家法定節假日制度涉及經濟社會的多個方面,涉及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官方曾稱,它的變動和調整,需要廣泛調研,深入論證,充分聽取社會各方面意見。現在,廣泛的社會意見擺在面前,是否需要充分聽取?

期待正常節奏的假期,是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當調休安排與之矛盾、人民群眾怨聲持續不斷,就應該聽取意見、盡快調整。反對調休的聲音,不能裝作聽不到。